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字词的意义看和今天不一样的有八处。这八处按古义和今义解分别是:①闻:古义:听到、听说;今义:用鼻子嗅。②河南河北:古义:河南指河南洛阳和郑(郑州市)、汴(今开封市)一带(唐代属河南道),河北指今河北省各地和孟(今  相似文献   

2.
杜甫流寓梓州,欣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喜极而泣,挥毫写下流传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文谈谈个人对这首诗的阅读。  相似文献   

3.
1 诗的大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课本及《唐诗三百首》、《唐诗一百首》等选本均选入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确实是脍炙人口的。我在备课中发现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对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里的“巴峡”  相似文献   

5.
《古诗两首》包括《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被彻底平息,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这一胜利喜讯后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相似文献   

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名篇。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巴峡”在哪里?有几种不同的注释。现行语文课本是这样注的:“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东行,北转襄阳,再走向洛阳(这是杜甫想象中的回乡路程)。”只不过将原文用现代汉语译述一遍,至于“巴峡”在哪里,则含糊其辞。翻阅冯至编选的《杜甫诗选》注释:[巴峡]在湖北巴东县西。[巫峡]在四川巫山县东。打开中国地  相似文献   

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律诗,唐人称为近体诗,是初唐以降逐渐形成的。由于诗人对诗歌的对偶、音节、声调的研究逐渐深入,律也从宽疏发展到细密。律诗的律,虽有各种  相似文献   

8.
《学苑教育》2012,(22):96-96
(四)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生于浙江嘉兴,祖先为匈奴族,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其父刘绪为避“安史之乱”,寓居嘉兴。刘禹锡在嘉兴度过了青少年时期,19岁来到京城长安,22岁与柳宗元一起同科进士及第,  相似文献   

9.
《江西教育》2014,(11):18-18
【教学流程】 1.讲书。(约10分钟) 首先,我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我说:“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靖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j中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我又给学生简述了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我说:“诗人在区区的五十六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0.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是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时写的,时间是唐代宗元年春天(763年)。上年冬季,唐王朝军队攻下洛阳及河南诸州。接着史朝义兵政自杀,其部相继归降,河北诸州也回归朝廷。河南河北全部收复,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即将结束。诗人听到胜利消息,激动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首句叙事,情因事起,写得痛快淋漓,没有一个典故,没有刻意炼字修饰,却已把当日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它感…  相似文献   

11.
以教学《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简单介绍了古诗教学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3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却看”就是,“青春”指。 2.尾联“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  相似文献   

13.
生平第一快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浙江王云庆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宋欧阳修《新唐书·杜甫传》)。因此,自唐以来,被公认为“诗史”。诗中不仅包涵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3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却看”就是,“青春”指。2.尾联“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形成活泼流走的对。3.这首唐诗以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之情,所以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3题…  相似文献   

15.
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诗的尾联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巴峡在何处?课本中未加注解。对巴峡一词的注释,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说法: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称:“旧注:巴县有巴峡,巫山县有巫峡”。冯至编选、浦江清吴天王合注《杜甫诗选》称:“巴峡,在湖北巴东县西。巫峡……在四川巫山县  相似文献   

1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写于公元763年。延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息,沦陷的河南河北等地被相继收复,诗人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破碎的祖国可望重归统一……正是在这样的时刻,诗人研墨挥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相似文献   

17.
古诗文中,有些表示地理位置的词,很容易与现在的一些地名混淆。如《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唐代诗人杜甫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可是《史  相似文献   

18.
初三语文课本所选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两句诗,有的学生解释为“我白天放声歌唱,纵情饮酒;年轻人和我作伴,一起回到故乡。”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录了许多古代名家诗篇。这些诗词豉表达爱国思想(如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或描写优美景色(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或谈做学问的道理(如宋代文人朱熹的《观书有感》、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相似文献   

2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充分表达了杜甫骤闻平定叛乱的消息时的兴奋心情。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但于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的理解,我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