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佳伟 《红领巾》2011,(10):41-41
在我的家里,时常上演着“三国演义”。妈妈手握大权,是东吴孙权:爸爸呢.是白脸曹操;大姐是东昊的鲁肃;而我,势力弱,经常哭,是刘备。“刘备遏孔明——如鱼得水”,这个“孔明”是谁?非二姐莫属了。  相似文献   

2.
谢志宏 《课外阅读》2010,(16):59-59
“三国是哪个国家啊?” 看完电视连续剧《三国》第一集,女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和妻子捧腹大笑。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画廊。在《三国演义》这些人物中,蜀汉"五虎上将"形象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人物形象群体。  相似文献   

4.
“咯咯咯——”声音洪亮,前两声短,后一声像男高音一样拖得老长,到最后有点上不来气了。什么声音?是我家的大公鸡在打鸣呢!我家院子里的鸡都是外婆送来养给我下蛋吃的,除了几只母鸡,还有一只小公鸡,说是可以吓唬黄鼠狼。刚开始,那只小公鸡我一点也没看上眼:就这模样,骨瘦如柴,尾巴上的毛还没长齐呢,能吓唬谁呀?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11,(12):14-17
历史常有被误读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更让后人难识当时真面目。譬如陈世美,多冤的一个人呐——明明是个不错的清官,却被人编排成抛弃元配的绝情人。这类事情,在《三国演义》中是一点也不少。不信?且听作者怎么给你道出其中的所以然。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水”在《三国演义》中共出现669处,“水”在古代的军事家手中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三国演义》中,“三国”将帅们依据当时战场的地理特征和天气状况,创造性地运用了“水”这一特殊的自然力量,使之成为了无坚不摧的战争武器。他们利用“水战”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而“水战”同“火攻”一样,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水在《三国演义》中共出现669处,水在古代的军事家手中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三国演义》中,三国将帅们依据当时战场的地理特征和天气状况,创造性地运用了水这一特殊的自然力量,使之成为了无坚不摧的战争武器。他们利用水战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而水战同火攻一样,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8.
本主现象古已有之,但它更多偶尔出现在乱世的春秋、三国、宋金元等历史时期。《蒙古秘史》中的本主意识、本主原则以及本主现象与之相比则更为单纯和浓烈。蒙元时期蒙古族掌握着主流权力话语,本主意识或可成为时代精神之一,在小说叙事、杂剧演唱等艺术中有其反映。《三国演义》中的本主现象,是蒙古族本主文化与三国故事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史书,里面有许多军事地图,这些军事地图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关键作用,同时,通过这些军事地图,也可以反映出许多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探讨历史小说创作的真实与虚构的原理,从而探讨作品在处理“七实”与“三虚”关系方面的是非得失,并进而论证其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义"是《三国演义》的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与情节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情节发展的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并在"义"的对比和前后照应中推进情节的发展,显示情节发展的结果。"义"与情节在小说结构上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2.
命题作文,语言的对比较为鲜明。考场作文,要做到字字珠玑确实不易;不过,巧妙引用几旬名言,编出一段妙语,却也并非难事。直接引用诗词,往往能收到画龙点睛、文采飞扬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天珑 《大学生》2014,(17):22-23
正气象:复旦龙王在复旦,老师同学们都喜欢称呼我"龙王"。因为我很喜欢研究气象,擅长制作天气预报。尤其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给世博志愿者们提供了园区、城市服务站点的天气预报服务。大一的时候,我在班里"默默无闻"(其实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状态)。室友是班委,他知道我对气象有研究,就让我负责寝室楼里班级宣传栏的一部分。那时候的三号楼破旧不堪,六个人挤一间屋子,碰上个台风就漏得稀里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V住"是广义上的动结式。其中的"住"有两个:一个表示停止或使停止(住1),一个表示牢固或稳定(住2),后者是由前者虚化来的。"住"对中心动词有选择性,"住1"选择"停止""阻拦"和"叫喊"类动词,"住2"多选择可产生"稳定"意义的自主动词。"V住"有多种扩展形式,表明"V住"是一个融合度较高的动词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以“择主”为中心,塑造了一大批形态各异的悲剧英雄形象,其中陈宫、荀或、诸葛亮形象最有典型意义。陈宫、荀或的悲剧是道德悲剧,在群雄争霸的乱世中他们不追随流俗,依然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能被历史所淘汰。诸葛亮的悲剧则是一出命运悲剧,人谋无法战胜“天命”,理想终难改变现实。作者精心刻画了这些悲剧英雄形象,揭示了其悲剧原因,剖析了他们的痈苦灵魂,同时也通过他们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频频出现"叛逃",可分为见利忘义,受惩遭罚,择主事之,不得已而为之等。"叛逃"在道德阐释上虽与正统"忠义"观念相抵触,但在"逐于智谋"、"争于气力"的乱世和惨烈、无道的军事斗争过程中,人们崇尚的是兴邦之才、审时度势之能。士人价值观念与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常态化,导致士人文化心态在文学表现中也异常多变。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其内容既有和史书相符的部分 ,又有与史实不符而虚构的成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将此概括为“七分事实 ,三分虚构” ,这是就其大概而言 ,并非精确的统计数字。《三国演义》这种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 ,很容易使读者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一起。为了“核实”《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 ,笔者翻读了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将《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几个事件“更正”如下 ,以飨读者。“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三国演义》中讲述了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同时又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它的出现,确立了历史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并从三个方面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树立了仿效的榜样:其一,民间立场与良史精神相结合,使小说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其二,虚实相间,大的历史事件、主要的人物取之于史籍,具体的过程、小的插曲和次要的人物则不妨向壁虚构,成功地处理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第三,灵活运用了传奇手法,突出了小说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学、史学、政治、兵学、人才学、哲学等多重视角的考察中得出了《三国演义》的价值是中国历史的“缩写本”与中华智慧的“大众版”的论断。  相似文献   

20.
看过《三国演义》的中学生,他们心中一定活着十几乃至几十上百个栩栩如生的三国人物。仁厚的刘备、勇猛的张飞、稳健的赵云、粗蠢的董卓、笃顺的鲁肃、懦弱愚昧的刘禅、智勇狭隘的周瑜、狡诈雄略的司马懿、迂腐无能自以为是的蒋于等等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