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命题。而"突出党建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务实导向、育人导向;强抓作风、学风、常规"的思政教育"3+3"工作范式,具有较强的可资参考借鉴的样本价值。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应用,成为新时期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选择。新时代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模式,对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系统进行革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政教育平台。本文选取"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作为切入点,对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的创新进行了解读,力求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目标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3.
胡明阳 《科教导刊》2023,(7):105-107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也逐渐产生一些新的特点,“互联网+”党建的工作模式越发受到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多年的探索和完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蓄了革新动力,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各类新兴互联网技术的热衷更为互联网视域下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文章通过探索二者的深度融合,形成育人合力,能够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因为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其教学方式与其他课程教育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年来,高校思政教学途径逐渐多样化,尤其是情境教育法的融入,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新思路。本研究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适时采用“情境+思政”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研究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建设,有利于高校教育实现变革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本文简要概述课程思政内涵意义,强调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建设可行性,提出打好工作基础、优化课程设计、建设师资力量等策略,促进高校有效建设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不仅改造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两个人的要素: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产生着既深且巨的影响。无论从现代教学理论的演化,还是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来看,师生互动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可行路径。互联网+思政课尚处于探索期,思政课教师可以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实效的评价的全过程,运用师生互动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思政+”融合课堂能有效打破思政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思政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在融合中产生共生效应、滋生育人合力。成功的“思政+”融合课堂,需要聚焦素养找“融”点、理顺逻辑使“合”力。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融合课堂对促使高中学段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互联网+竞赛在双创教育中的内涵,阐述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的必要性,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作为当前网络社会热点词汇,不仅仅对社会有重大意义,同时与高校思政教学相结合方面也有重大意义。在"互联网+"的新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新发展。而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教育人才的重要部分,也必须与时俱进,借助互联网的新兴技术,转换思维,在思政教育模式中寻求创新。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反思、对"互联网+"的思政模式提出时代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应当增强以人为本的人性导向,具体可以从构建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软硬件建设中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精神三方面入手,扬弃目前高校思政工作中教条的因素,激活其积极因素,开创思政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段青青 《亚太教育》2021,(9):157-158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日益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教学模式。但由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正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分析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前期实践经验,探索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多重路径,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从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加大,很多高校也开始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应用性教育转变,注重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以确保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此背景下,大学思政教育也需要体现就业导向,实现与就业教育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做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转型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美国教育学家托马斯.哈里森曾经说过:学校是个使富者更富,穷着更穷的地方。可见,它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要有效地利用"马太效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推进教育的健康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祖国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思政理论课的重视度与实效性之间存在很大反差。提出"2+1+1"教学方法。此方法通过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共同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体验中接受教育。"2+1+1"教学方法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在其他教学方法的合作下,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目的,最大限度的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的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了思政教育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中的导向作用,并探索了思政教育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中导向作用的发挥,以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相似文献   

16.
程跃刚  刘正 《文教资料》2021,(3):107-109
怎样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毕业生就业素养有效融合,是当前就业新形势下加强思政教育的一个新的探索点。本文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出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之间的联系,探索高职院如何开展毕业生以就业素养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罗辉辉  王琨  翟娟 《教师》2022,(34):111-113
当前,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已成为主流趋势,而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文章针对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从建立思政案例库、线上线下一体化、开发特色化项目、加强校企合作四个方面进行“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对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的概念深入各行各业,“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高校教育也在“互联网+”影响下迎来了新的教育局面。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必要步骤,辅导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把握时代发展特征,立足常规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互联网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适宜的思政教育,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基于此,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重点方向,阐述了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应当增强以人为本的人性导向,具体可以从构建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软硬件建设中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精神三方面入手,扬弃目前高校思政工作中教条的因素,激活其积极因素,开创思政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开展高校创业就业教育既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有效抓手。将课程思政引入高校创业就业教育中,有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使他们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文章对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进行了系统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