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玥 《新闻世界》2022,(2):46-51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已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本文以2021年"7·20"河南暴雨灾害为例,选取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以及气象领域的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为样本,结合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信息来源、报道方式以及新闻议题框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微博在气象灾害新闻报道中的特征及其报道框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媒体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微博报道框架呈现显著性差异,形成了联动互补的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7·18",50年一遇的汉江特大洪水、百年一遇的暴雨山洪灾害、千年一遇的坝河和黄洋河洪流袭劫安康,"7·18",伟大的抗洪救灾精神在安康大地闪光.为了及时宣传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安康电视台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全景式报道.  相似文献   

3.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21,(17):11-13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对新闻媒体应急传播能力的一次检验。本文以此次灾害事件为观察样本,总结当前应急传播的现状与不足,分析新闻媒体在"圈群"时代如何发挥独特作用,如何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如何进行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拟从地震、火灾、水灾三方面对房产档案馆在灾害面前,应采取怎样的避险措施和紧急施救,将灾害事故中人员、档案、物资的损毁降到最低,进行研究论证、论述。1三种灾害给人类造成的灾难1.1地震给档案保存带来的直接危机。地震是目前世界上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地壳运动。由于地震波的产生,地震也可能伴随次生灾害:地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暴雨等,还有可能会造成水灾、火灾、爆炸  相似文献   

5.
2012年"7·21"暴雨给北京市带来了惨重的损失,灾害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以"北京暴雨"为主题词,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截至7月26日可以得到315万条有关信息。灾难事件考验和提高了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也考验和提高了政府和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一、传统媒体的报道框架对舆论引导有重大作用传播信息是舆论引导的基础。在各个媒体的报道中增加信息含量是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视觉传播的长处得到发挥,精心选择的新闻图片对于信息的传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22日的北京日报用了9个版的空间以"抗击强降雨,大爱涌京城"为主题集中进行报道"7·21"暴雨,使用的新闻图片达到25幅。各  相似文献   

6.
李健 《中国传媒科技》2013,(9X):140-141
<正>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政务微博平台成为网民发布信息、表达观点、建策献言的重要载体,更成为舆情"风向标"和官民沟通的便捷媒介。本文简要分析了公安、消防、交通等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在"4.20"芦山地震、"7.21"北京暴雨灾害、"7·23"甬温动车事故等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可采用的有效策略与技巧进行总结与归纳,并从注重服务为本、加强日常管理、建立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了政务微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莹 《新闻知识》2022,(2):37-44
本文以"7·20"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分析突发特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不同媒介发展水平城市的网络舆情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舆论治理对策.利用Python抓取新浪微博相关数据,对于结构化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非结构化数据,采用自然语言分析工具,采集主观性文本信息内容及蕴含的舆论情绪....  相似文献   

8.
官方数字是权威数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应滞后,更不能遮掩。因为"7·21"北京水灾,想起明代邸报的一篇水灾报道。重新找来一看,不由佩服:除了时效差一点,古代的突发事件报道,并不比今天逊色多少!同样是北京,同样是水灾,邸报的这  相似文献   

9.
晋有文 《中国广播》2014,(10):37-38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中房山区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在这次暴雨灾害中平峪村没有一人伤亡,广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平峪村将更加重视应急广播的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应急广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2008年的南方冰雪灾害到5·12汶川地震,从甲型H1N1流感到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从北京7·21暴雨到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面对灾难,人类在不断地探索与前进,其中也包括媒体在灾害新闻报道方面的成长与成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竞争中各展优势,在合作中携手前进,极大地强化了灾害信息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当陕西延安8·26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人们又一次面对各类媒体上的事故"遇难者名单",扼腕痛惜之余,是否也不由得从这对生命的最后尊重中得到些许宽慰? 发布时效越来越快速,版面一次比一次靠前,位置一次比一次突出—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遇难者名单"传递出的尊重与爱、温暖与感动,又使多少人通过媒体的点滴努力感受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7·21北京特大暴雨过后,《人民日报》7月27日2版要闻版上与遇难者名单同时刊发的还有快评《当那些沉重的名字一一念出》:"虽然,我们还不习惯把那些遇难者的名单公布出来,那些在矿难中、火灾中、地震中、车祸中逝去的生命,还只能是数字.但汶川地震后,我们的国旗已经为遇难者而降;那么,北京"7·21"灾害的这份遇难者详细名单,能否也开启一个示范,让"公布遇难者名单"从此成为"以人为本"的实践典范,更成为政府的一种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2.
连新元 《新闻记者》2012,(10):43-46
今年以来,重大自然灾害频仍,广播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如何发挥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情感抚慰的作用,本文以北京"7·21"暴雨报道为例,对此深入探讨,提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广播应成为信息的集散点、议程的发源地、感情的共鸣箱。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形态发展的不断成熟,手机媒体已经被纳入危机传播的长效机制。201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气象灾难检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但突发性危机预警信息通常不能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人,手机短信就解决了信息传递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民政部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健全手机短信预警预报机制。北京、河北"7·21暴雨灾害"中,手机短信、微博意见领袖、官方微博、手机报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吴雁平  梁艳丽  刘永 《档案管理》2022,(1):35-38,44
为落实《"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有关加强档案应急管理、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常态化应急处置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将档案"万无一失"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采用典型分析法,以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后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晒档案为例,分析了暴雨破防,库房进水,档案受浸,灾害形成整个过程中档案应急响应的成败得失。认为事前失策,事中失败,事后失当,是此次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晒档案的部分成因。因此,档案应急响应需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在制度建设与落实两个层面对档案日常监管与处分、国家档案资源流向与归宿、库房与装具技术特点平衡、应急预案与处置、安全短板发现与弥补五个方面进行反思。强调档案应急响应与处置应以阻止档案信息灭失为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5.
徐全卫 《湖北档案》2008,(10):12-12
日前,襄樊市档案局(馆)主动找有关部门协商,派专人到市各新闻媒体单位重点收集,把“7.22”襄樊水灾——特大型气象灾害全部录像资料完整接收进馆.填补了市馆有史以来影像记载襄樊气象灾害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手机媒体以其强大迅捷的传播优势,目前已成为危机预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分析手机媒体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和传播效果,在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总结手机媒体在危机舆情传播中存在的局限.通过探析“7.21”暴雨灾害给手机媒体传播策略带来的启示,从舆情监测、防控、媒介融合、文本技巧等几个方面提出手机媒体提升传播效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突发性灾害报道中媒体资源的最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而言,灾害都有影响面大、突发性等特点.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认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我国对灾害性新闻报道越来越开放,面对这些突发的对人们影响巨大的灾害,我国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不仅有告知民众事件真相的义务,也有舆论引导,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推动抗灾救灾的责任.而媒体在报道中如何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又有哪些资源可以整合呢?  相似文献   

18.
路鹃 《青年记者》2012,(27):32-33
"7·21暴雨"中手机媒体的表现2012年7月21日,北京突发特大暴雨。灾难发生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体现出了惊人的有效性,尤其是手机媒体和微博对于民间力量的迅速动员和组织令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救援信息传播的中介化机制为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救灾援助创造了许多新的可能。本文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期间社交媒体中传播的救援信息进行研究发现,本次灾害中救援信息传播存在的“可见”与“连接”两种中介化机制,不仅为受灾人员提供了稳定的情感联系与社会支持,还在社会中凝聚起救灾援助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网络上的灾害讨论信息容易引发负面舆情影响,危害社会稳定,研究自然灾害事件的舆情主题演化规律能协助政府制定舆论管理策略。[方法/过程]本文以两次暴雨洪涝灾害“2021年7·20河南暴雨”及“2020年中国南方洪涝灾害”事件为背景,采用Correlated Topic Model(CTM)主题模型分析方法对知乎用户所发布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具体而言,本文结合主题强度和主题传播广度两方面分析用户在暴雨灾害中的注意力转变,并深入探究了用户参与情况对主题传播的影响,进而推演灾害期间主题传播内容与演化规律。[结果/结论]研究得出了两次自然灾害事件的主题传播内容与演化过程情况,为未来自然灾害事件中政府的舆情应对和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