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平姐姐: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描写词典》,厚厚的上下两册。她让我经常看一看,有些描写景物的段落还要背诵。可是我觉得那些描写在作文时用不上。我想请您说说看法,背诵《描写词典》,真能提高作文水平吗?  相似文献   

2.
《十六年前的回忆》(六年制语文十册)第四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坚定、沉着地与敌人斗争。其中有两处描写了李大钊的眼神:①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②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相似文献   

3.
为取得中年级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经验,我们在实验后的三年级班继续进行了此项实验。具体做法和二年级基本相同:继续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在阅读教学方面,继续试行“以一篇带数篇”,进行大量阅读;在作文教学方面,除教材中规定的作文和每周二至三篇日记外,我们进行了第六册教材“读写结合”训练。训练项目如下: (一)开头和结尾的训练。训练细目及参照课文如下: 1.交代“四素”开头:《登山观景》 2.开门见山开头:《群鸟学艺》 3.提出问题开头:《捏鸡蛋》 4.描写引入开头:《翠鸟》 5.抒发感情开头:《大海的歌》  相似文献   

4.
五年制语文第九册20课《我的心事》这篇小说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突出人物的个性,再现丰富的意境,揭示文章的中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一)突出人物个性首先是对小姐弟俩的外貌描写:小姐姐“梳着小辫,穿着小花褂”,一身乡下小女孩的打扮,点明了小姐姐的伶俐、朴实;小弟弟“脑门上留着头发,就象扣了个茶壶盖”,描写了农村孩子的外貌特点和特别“逗”的个性。这两处描写虽寥寥数笔,但人物的乡土  相似文献   

5.
《父亲》一文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 ,谱写了一曲用孝心和良知 ,善良与真诚交融的爱的绝唱。小说以“我”的求学经历为线索 ,通过日常生活小事 ,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崇敬、感激之情。让我们一起来回放那一个个令人难忘的镜头吧 !镜头一 :父亲弓起的脊背、刀刻似的满是皱纹的脸。注脚 :“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品读 :父亲的这句话足以把地面砸一个三尺深的坑 ,“我”为父亲的公正无私而感动 ,没有男尊女卑、没有急功近利 ,这是农民父亲的伟大 !“我”理解父亲 ,望女成凤的心愿 ,我第一次读懂了父亲 :看似平时不经意 ,只是未到关键时。镜头…  相似文献   

6.
潘金传 《师道》2006,(6):57-59
万赖俱寂的夜晚,远处飘来《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听着凄凉的歌声,我的眼睛湿润了,往事历历在目。我的童年是在没有母亲的关爱中度过的。在我两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带着我和姐姐去赶集,然后买了两个苹果给我们,说:“我要到其它地方看看,你们在这里等我。”看着妈妈消失的背影,我和姐姐有说不出的恐惧。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妈妈都没有回来。我和姐姐站在原地,泪水不断往下流。“妈妈,你在哪?妈妈……”我和姐姐的呼喊声传遍了整个集市,引来过路人同情的目光,却等不回来妈妈的…  相似文献   

7.
许多孩子都认为自己的父母是最和蔼可亲,而又最平凡伟大的人。自从看了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后,我就萌生了一种想用文字来描写一下我的父亲母亲的冲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要开始,就不算晚。今天,我终于可以坐在这里,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己对父亲、母亲的这份感情了。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排行老六,邻居们都叫我“小六”,我时常以自己拥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而感到无比自豪。我喜欢看小朋友们听我说起有那么多姐姐、哥哥时那瞪大的眼睛,更喜欢听熟悉的人们在见到我们姐妹在一起时那羡慕的话语,因为只有在那时…  相似文献   

8.
稿林折枝     
《高中生》2004,(6)
每天拆阅大量来稿,那些开头精彩的文章往往最能吸引我的眼球。在此选发一些文章中好的开头,让大家共同学习。同时我们的“作文培训班”栏目还推出了关于如何写好文章开头的指导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今后,《稿林折枝》将陆续推出一些有主题的精彩选段,比如好的比喻、好的细节描写、好的结尾、好的肖像描写等,欢迎大家参与。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这个题目,我曾写过多次,有趣的是每次父亲的形象都有所不同。第一次写父亲,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当时父亲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他对我要求特别严,我稍有不规,他就厉声训斥,甚至给我两巴掌。而我又生就的调皮,爱动手动脚,所以挨打受斥便成了“家常便饭”。当父亲在黑板上写下这个作文题的时候,我不由地一咧嘴:“怎么?还要写作?写你什么?”我一转眼珠,想起了一个好主意,“对,我要用作文‘抗议’!”于是,我在作文的开头写上:“我的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是个凶狠的人……”我想父亲一定会生气,不过我也不在乎,大  相似文献   

10.
她的刘海     
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我也是父亲的第二个孩子,我是父亲和母亲的孩子,而那个女孩,她不是,我管她叫姐姐。后来我和母亲搬出了那个家,那个时候我还只和母亲的梳妆台一样高。离开父亲的时候我抱着自己的玩具被母亲抱出了家门,头靠在母亲的肩窝里,没有哭。从此,我们走出了那座房子。父亲说:“我送你。”母亲微笑着点头:“我该走了。”父亲为母亲打着伞,雨水滴湿了母亲的左肩,我看见了。自我满月就一直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母亲不在,她为了那个姐姐把我放在这儿,她说太忙。打小我的印象中只有两位老人的存在,而忽略了母亲,那个太忙的母亲。…  相似文献   

11.
《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都是出自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手的经典之作。作者在情节构思、人物描写和主题揭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情节构思在于“巧”。两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都有独到之处,向来为人称道。这种“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巧置悬念。《我的叔叔于勒》在开头写父亲带一家人去海边栈桥上散步,并且重复那句永不变更的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你们写作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开头的重要性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要有好的开头才能带动全篇,也才能引人入胜。下边,我们就向大家介绍几种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1.介绍说明式开头这种方法可以让读者对所写事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一篇名为《我的“画像”》的作文中,小作者是这样开头的:“我,五(3)中队的一员,1.46米的个子,淡黄色的皮肤,半桃形的耳朵,两颗‘黑葡萄’镶在胖乎乎的脸上,熠熠生光。噢,对了,我还有一张爱说话的嘴巴。”2.追忆式开头这种开头有如小溪的水潺潺流过,优美感人,易于引起读者共鸣。例如《…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父亲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我和姐姐、弟弟跟母亲过。家里就母亲一个人种地挣工分,尽管偶尔也能收到父亲的“工资”,但我们三个孩子的开销确实很大,日子过得很艰难。我8岁时母亲才让我上学,跟姐姐在一所学校读书。那阵子,农村各家很分散,村里的一所小学, 离我们家很远,我往往要走一个多钟头才到。每一次,姐姐都要花很长时间背我,非常辛苦,走得很慢。为了方便我和姐姐读书,母亲和父亲商量,让我们带饭中午在学校吃,我们同意了。呆在学校里,吃着自己带的饭,倒也快活自在。  相似文献   

14.
《台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全文以父亲的儿子——“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描写父亲耗尽毕生精力修造台阶的动人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身上透露出的吃苦耐劳、朴实善良,以及为改变生存现状而锐意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作品在描述父亲建造台阶的过程中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正是因为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这一形象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据此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便确立了“把握‘父亲’形象、体验‘父爱’情感”这样的两个着力环节。  相似文献   

15.
我和姐姐几乎是同时来到这个世界上——她只比我早半个小时出生。看到我们两个,父亲惊喜地叫着:“是双胞胎呢,一对女儿,真好!”  相似文献   

16.
有的同学写文章,写到哪里就是哪里,前边写到的事后面没有交代,后面讲到的问题前边没有伏笔,看了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这样的文章就是没有注意到前后照应。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前后贯通、相互照应呢?一、首尾照应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课文最后写道:“她(母亲)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难日牢记…  相似文献   

17.
绝妙的映衬     
因一首《陌上桑》,罗敷名传千古,成为美貌智慧的化身,而另一个人物“使君”则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每每读《陌上桑》,我都为使君鸣不平,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使君?难道仅仅因为他没有像“行者”、“少年”、“耕者”将对罗敷的倾慕缄于心而付诸行动?千百年来,我们不仅曲解了使君的形象,也似乎还未曾领略《陌上桑》艺术的魅力——那就是绝妙的映衬。《陌上桑》灵活地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侧面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诗歌开头几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为侧面描写,读者可以从罗敷美…  相似文献   

18.
<正>初中实验课本《语文》第二册的第六单元“说明文”选了六篇例文,其中第一篇是我父亲写的《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写于1955年。我父亲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结果只写了两篇,另一篇是《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景泰蓝的制作》开头说:“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  相似文献   

19.
有的同学写文章,写到哪里就是哪里,前边写到的事后面没有交代,后面讲到的问题前边没有伏笔,让人看了莫名其妙。这样的文章就是没有注意到前后照应。那么如何才能写好照应,使文章前后贯通呢?一、首尾照应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课文最后具体写道:“她(母亲)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日牢记…  相似文献   

20.
拒不上大学,背负行囊到远方寻梦我出生在河南省郸城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我父亲就意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每天清晨都就会把我和3个姐姐从床上叫起来:“getup!getup!”等我们都起来了,父亲就拿出一台录音机,播放《郎必辉幼儿英语》。我和姐姐们就这样一起跟着录音练起英语,每天都坚持。1996年中考前夕,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开展“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为此,县里举办大型读书演讲比赛。闻此消息,我兴奋不已,马上写了一篇题为《1997:与往事干杯》的演讲稿参赛,最终获得全县第一名。后来我又代表郸城县参加全地区的比赛,名列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