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社会老龄化和代际共融倡议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探寻公共图书馆促进世代融合的多元路径,是公共图书馆继续服务所有年龄群体、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型途径。美国公共图书馆界促进世代融合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制定政策指南、开展代际项目、建设代际资源、举办代际会议等层面,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美国公共图书馆促进世代融合的路径包括:加强代际理念和代际项目的教育研究及培训工作,将“代际学习和交流”作为图书馆的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将代际视角融入政策文件,将世代多样性作为图书馆的重要资产;构建和完善包含准确、积极和多元老年人形象的代际馆藏资源,培养儿童对老年人和老化的积极认知;拓展或专门开辟代际共享空间,促进图书馆从单代空间和多代空间向代际空间转变;开展多元主题的代际项目,搭建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互动沟通的桥梁。美国公共图书馆促进世代融合的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可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相关业务提供参考。图2。表2。参考文献62。  相似文献   

2.
陈晨 《新闻传播》2022,(9):24-25+28
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显著,现已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信息技术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老年人成了“被遗忘的一代”。老年网民占比逐年增长,但与年轻一代对互联网的掌控相比,依旧是门外汉。代际数字鸿沟是内外部多种原因共同形塑的结果,不仅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同时也滥觞于深层次社会文化因素和价值观念。当我们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信息技术发展所普惠的对象,让信息技术助力不同世代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3.
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急遽变迁,随着70后、80后们在职场中逐渐走向成熟,85后、90后等也开始进入职场并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这个社会最活跃的力量。不同年代的人在同一职场中共事和交锋,不免有差异,有摩擦,因此有关代际比较的话题近年来逐渐增多。有人感叹“一代不如一代”,有人则认为“只是年龄使然”。那么,代际差异真的存在吗?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呢?  相似文献   

4.
袁媛  韩明明 《今传媒》2016,(11):46-48
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样态,使得传统的代际沟通了发生了一些变化,呈现出一种半虚拟化的样态.通过实证调查和量化统计,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代际沟通行为是否存在代际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家庭收入差异,以及各项维度差异化的程度.调查结果表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纵向差异,以及比较细微的横向差异.  相似文献   

5.
何映霏  张国良 《新闻大学》2023,(2):89-103+120-121
本研究依托于“场域—资本”理论,探讨数字化时代新闻场域中记者获得数字资本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关注记者数字资本的性别差异以及数字资本转化其他三种资本的过程,重新考察新闻场域中性别权力关系,并探讨弥合性别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数字资本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有预测效应,记者的数字资本存在性别差异,性别在数字资本对文化资本的预测效应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对男性更有效。同时,新闻场域第二道性别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内容创作、掌握高阶数字技能、使用情况”等方面。在数字资本转化文化资本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第三道数字鸿沟,但目前第三道数字鸿沟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韩亚辉  郭智敏 《新闻知识》2023,(6):20-26+93-94
社交媒体场域中的代际冲突成为家庭传播研究中日益重要的面向。基于个体化理论,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微信催婚源于亲代对子代“逆社会时钟”的焦虑,子代会通过协商、争吵等冲突性话语,以及“数字隐身”和线上“CP表演”等媒介行为进行反催婚抵抗。数字化的代际冲突让离乡青年在婚恋问题和家庭关系中实现了“为自己而活”的个体化生存,但也面临着家庭孝慈关系瓦解和“近乡情怯”的个体化风险。  相似文献   

7.
黄钿  杨莉明 《新闻知识》2023,(11):41-51+94
数字代沟是数字鸿沟在代际层面的体现。本文以短视频App为“数字代沟”研究视角的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青年和中老年群体在短视频接入、使用和素养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以此了解短视频的数字代沟特点及成因,从而探究数字代沟的弥合路径。研究发现,青年与中老年受访者在短视频App的接入、使用与素养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地域、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等人口特征变量是影响“数字代沟”的重要因素,而家庭代际关系对“素养沟”影响更加明显。用户获取信息不对称、新媒体素养缺位及平台适老化程度不足等,是形成“数字代沟”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间的“数字反哺”有助于解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综合媒体与社会力量则能从更长远的角度实现数字代沟的弥合。  相似文献   

8.
任琦 《新闻记者》2015,(5):66-69
伴随着数字媒体一起出生成长的"千禧一代",又被称为"数字世代"。他们的媒介消费习惯有哪些新的特点?他们的日常新闻消费行为呈现出怎样的图景?两项针对浙江当代青年和美国数字世代的新闻消费行为调查,展示了全球化数字化的今天,年轻人日渐相似的多情境、社交化、自我控制、自我表达的新闻消费特点。  相似文献   

9.
诚如作者所说,“任何理论的最初冲动总是由现实生活提供的。”代际关系作为一种理论研究角度,完全是来自于现实的需要。虽然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存在代际差异,但在社会发展较为缓慢的相当长时间内,除了社会系统某一变量处在突变点上,相应领域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人在哪里,媒体的未来就在哪里.在媒体生态急剧变动的当下,出生于1980 ~ 2000年的“千禧一代”成为最受传媒业青睐的“利基市场”.仅在美国,“千禧一代”的受众数量就接近8000万.与其他“世代”相比,“千禧一代”更愿意付费购买他们中意的媒体产品.据皮尤新闻研究中心的估算,未来五年,“千禧一代”用户仅在新闻产品上的花费就可达到2000亿美元.随着“千禧一代”逐渐趋于成熟,他们只会打电玩、不愿看新闻的“刻板印象”已被打破.问题的关键不是他们看不看新闻,而是媒体能不能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11.
2005年4月1日.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e点儿巴黎桑贝漫画展”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个年轻的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桑贝为什么在法国成大师.这么多年经久不衰。我们国家就没有这样的大师?”这深深刺痛了在座的漫画家们,尤其是老一辈的漫画家,勾起了他们对自己漫画生涯的回顾。伴随着历史的足迹,漫画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低谷和复兴,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一代又一代的漫画家作品中欣赏到了“历史中的漫画”,感悟到了“漫画中的历史”。 的  相似文献   

12.
刘俊 《编辑之友》2024,(2):14-20
基于对当下代表性数字视听内容样态的分析,文章探讨数字视听文化迭进的规律,并立足于媒介文化的历史与社会角色展开反思。通过对网络综艺、网络微短剧、剧场化平台和虚拟现实项目四种样态的考察,提出当代数字视听文化在演进过程中体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呈现出结构化和展演性的新特征,并以智能化为未来向度。据此,可从五个方面展开对数字视听文化的速朽性的批判性反思。数字视听文化发展的基本矛盾是其艺术属性与媒介属性关于传播效能问题的分歧,应以对抗速朽为价值目标检视数字技术加诸文化的消极影响。通过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化理论的方式,探索以坚持历史标准和公共旨趣的“活文化”来对抗速朽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吴琳  王海燕 《青年记者》2022,(22):32-34
本文基于CNKI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对1961-2021年间中文学界生产的“数字新闻”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勾勒“数字”和“新闻”两个独立术语的交叉融合过程,并试图归纳其话语生产和样态。研究发现,数字新闻的技术性话语、产业性话语以及政策性话语,在其发展历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社会性话语和专业性话语的缺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数字新闻”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4.
手机对青少年家庭代际传播时空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吉登斯的“时空分离”为理论框架,剖析了在高度现代性的社会中,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对于家庭代际传播时空的重塑:手机使家庭代际传播实现了“缺场的在场”,延伸并强化了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与此同时,手机延伸了父母的控制,使他们即使“身体缺场”,也能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微管理”;对于父母的这种“远程照料”,孩子们十分矛盾.此外,手机还使“近在咫尺”的亲子之间面临着“在场的缺场”“交流的无奈”等尴尬图景,引发亲子关系的不谐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阅读时代到来,“Z世代”对数字阅读和文化社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文章立足于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研究现状,根据“Z世代”群体特点,通过长沙图书馆开展面向“Z世代”的阅读空间营造实践,提出公共图书馆面向“Z世代”的阅读空间创意营造策略:打造面向“Z世代”的阅读空间品牌IP,营造“Z世代”阅读社交生态圈,弘扬优秀地方文化,构建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联盟。  相似文献   

16.
记者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们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他们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关心民众疾苦,虽时常遭遇各种势力的打击,但是仍然坚持着,不放弃对社会生活的正面引导,从而受到人们的信任和依赖,所以,记者曾被冠以“无冕之王”的尊贵称号。但近年来,在记者队伍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新闻民工”,许多记者都在呐喊“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也许很多人会纳闷:社会转型,文化的变迁并未改变记者所掌握的“话语权”,在日常生活中,记者的报道可以形成“舆论”,而老百姓表达观点永远只可为街头巷议,毫无疑问记者是强势群体,怎么转眼间就变成“弱者”了呢?  相似文献   

17.
伴随智能手机等智能媒介的广泛使用,媒介技术发展及其深度应用宣告了智媒时代的到来,铺就完成了数字社会的新型基础设施。但在社会日益技术化与媒介化的同时,“数字鸿沟”也在不断加剧与升级,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智媒时代的数字鸿沟,在性别、阶层、年龄、代际等方面不断衍生出新的议题,也同步推进了传统数字鸿沟理论在鸿沟生成基础、核心表征、技术逻辑等层面的深化拓展。面对全球性的数字鸿沟难题,需要在技术应用方面坚持价值理性、制度理性和实践理性,以综合治理的方式弥合数字鸿沟,以切实的社会行动促进实现美好数字生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一代”老年人成长于我国历史性的转折时期,是第一代整体上浸润和认同流行文化的老年群体。在分析“改革开放一代”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要将流行文化作为公共图书馆老年阅读推广工作的基本要素,并阐述了“当代大众文学”“当代审美精神”“书模展演”等老年阅读推广工作的几种具体实现形式,目的是更好促进“改革开放一代”老年读者的阅读发展、文化发展、生命发展,积极建立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现代文化模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一批批大学毕业生纷纷跨进新闻单位工作,越来越多的青年记者正在接替中、老年记者,活跃在改革开放第一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青年记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新闻业务能力,帮助他们迅速健康成长?是当前新闻改革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依我看,当前不少新闻单位在培养、使用青年记者中存在着“两多两少”——即使用多、培养少,批评多,帮助少的现象。在新闻改革中普遍忽视、放松了对青年记者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单纯地叫他们自己去闯,让其自生自长或自生自灭。有的新闻单位的领导习惯于使用“成品人”,对新进来的大学生不注意培养教育,“传、帮、带”的好传统淡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网络一代”用户,是指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用户群体。其图书馆使用行为有不同于以往用户的表现,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方法/过程] 利用LISA、CNKI两个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并结合引文等途径收集文献,从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两方面对国内外图书馆学领域关于“网络一代”用户的研究内容进行对比、综述。[结果/结论] 计量分析显示:从文献数量随时间分布来看,国内研究尽管相对滞后,但是目前研究文献量下降的状况与国外相似;关键词分析可见:国内外研究背景、主要研究主题相近,覆盖了技术应用、图书馆服务、用户教育等多方面,明显的区别在于国外研究重视学习理论、教育理论研究,国内则重视阅读理论与阅读推广;内容分析显示:“网络一代”用户的图书馆使用偏好变化以及基于用户特征的图书馆服务变革均是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热点,不同之处在于,国外研究者更重视基于样本和案例的分析,但与国内研究相比,缺乏理论指导和统一的分析框架。国内以定性研究居多,取样与案例分析不足。认为未来研究需要增加针对“网络一代”信息行为的切实调查,关注信息行为调查研究的理论框架设计。数字阅读相关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提升对“网络一代”用户信息行为的理解与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