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上春树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大师,两人都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村上春树坦言受到卡夫卡的启发,在《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中,村上春树对卡夫卡本人、暴力和孤独等问题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村上春树与卡夫卡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讲述俄狄浦斯因杀父娶母的神谕而被命运抛弃的悲剧,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卡夫卡同样因杀父娶母的诅咒而与命运抗争。自《海边的卡夫卡》问世,两部作品的母题相似性一直广受关注。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细读发现,两部作品中除母题嬗变外,还包括俄狄浦斯与卡夫卡的性格、与周边人物的关系、结局、作者或时代的干预几方面不同,并试图通过对这几方面的探讨来分析两部作品中人物性格深层的不同,以对两部作品进行全新的解析。  相似文献   

3.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可谓是村上作品中的斯芬克斯之谜。作者在作品中安排了两条各自独立发展的线索,为读者解读文本制造了障碍。通过对文本的梳理,发现作品中潜藏着深层结构,即以"入口石"为基点,作品中的人物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村上春树通过对两个世界以及人物的描绘,向读者传达了积极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村上春树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内涵丰富,审视其中作家关于人物设置的隐喻,死亡意象的书写,以及对待人物记忆的处理方式,可以发现整部小说具有一定的寓言色彩。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作品的复杂层次,挖掘文本世界的奇妙魅力。  相似文献   

5.
李超 《文教资料》2011,(36):91-93
对成长的思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通过主人公卡夫卡独特而坎坷的成长历程,思考人类自由灵魂的成长之路。本论文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切入点,对《海边的卡夫卡》的主题进行分析,论证其是一部成长小说.并分析了主人公卡夫卡不同寻常的灵魂成长之路.最终阐明村上春树对成长的独特理解和小说中成长所具有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6.
村上春树是蜚名海外的日本作家之一。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说服力的超现实幻境让他的作品闻名遐迩。然而,他最出名的小说还是《海边的卡夫卡》,该作品围绕两个人物展开:为了逃避可怕的父亲强加的恋母情结而离家出走的15岁少年田村卡夫卡以及可以和猫交流的老年“呆子”中田聪。两个人各自展开了自己的旅途,他们从无交集,但他们的命运最终却纠缠在一起。在《海边的卡夫卡》中,  相似文献   

7.
李翀 《文教资料》2007,(34):174-175
本文试着从比较文学的视野来解读村上春树的新作《海边的卡夫卡》。背负命运诅咒的少年远走他乡,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本文试着从三个角度:《海边的卡夫卡》与作家卡夫卡、"俄狄浦斯情结"及村上的"世界边缘"主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着手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村上春树是日本文坛为数不多的百万畅销书作家之一。由于不愿与创作纯日本文学作品的日本文坛接近,其小说结构、写作手法以及文体、语言风格明显带有西方文学以及美国当代文学的色彩,经常受到日本主流评论界的抨击,被认为是"非日本"。通过对村上春树的《奇鸟形状录》、《地下》、《约定的场所》、《海边的卡夫卡》及《天黑以后》等作品的梳理,证明村上作为日本的一分子,即使身在异国、师从欧美文学,仍然心系国家与民族,他有他的日本关心。  相似文献   

9.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出版于2003年,以两条线索交替行进,叙述了主人公——少年田村卡夫卡和老人中田在不幸的境遇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小说的字里行间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深刻而细腻地揭示了人性之内涵。  相似文献   

10.
《海边的卡夫卡》塑造了一系列灵肉分裂的人物,他们或被现实撕裂了自我,或因过度封闭而分裂了自我。他们在分裂中找寻弥合的方法,试图实现自我的统一,凸显出村上春树对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终极性关怀。  相似文献   

11.
针对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一书,从艺术层面上分析村上小说独特的魔幻主义手法,分析了魔幻背后的现实内涵;以小说的现实性为切入点,分析了主人公在现实世界的各种遭遇,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叹息,放弃又从新拾起生命,并分析了其中隐喻的隐喻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揭示村上在作品中的魔幻与现实之间,展现作者想要勇敢面对现实,真爱生命的内心诉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审视村上文学的转变,既有助于从多个维度对两部作品的创作内容进行对比,又能够从宏观视角把握作家村上春树的创作历程。文章以人称的变化为中心,分析人称的灵活切换对村上春树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围绕村上文学青春叙事转变、自我救赎转变、世界观转变三方面展开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3.
《海边的卡夫卡》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是写一个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但是对同一个故事分别由两个视角进行叙述。用这种新颖的叙述视角讲述故事,不仅表现了作者村上春树高超的叙事技巧,而且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地鸡毛》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高度展示了新写实小说在展示细节、揭示小人物生存悲哀上的功力。同时,我们发现,小林的形象与巴金《家》中的汪文宣、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利尤其相似之处,都在社会权利话语下产生的异化形象。小说运用了反讽手法、戏谑语言,读罢却令人悲哀。  相似文献   

15.
午夜巴黎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有个片段谈论到舒伯特的《D大调奏鸣曲》,说因为曲子本身不完美,所以“优质的稠密”的不完美性强有力地刺激着人们的意识,吸引着某种人们的心。而这种不完美便是“浪漫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的神话小说《普罗米修斯》深受古希腊神话"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影响,其笔下的伟大天神成了被遗忘、被怀疑、被厌倦、被排斥的对象。而卡夫卡另外一部小说《变形记》与小说《普罗米修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人公格里高尔实质是卡夫卡笔下普罗米修斯神话故事人物的变体。虽然格里高尔长着甲壳虫的丑陋肉体,却有天神普罗米修斯的高贵灵魂。化身甲虫的普罗米修斯苦苦挣扎以期得到周围人的同情与理解的惨剧揭示了卡夫卡生活时期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对普通下层小人物人性的戕害与扼杀。  相似文献   

17.
《城堡》是卡夫卡晚期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卡夫卡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最丰厚,体现了卡夫卡对世界的认识及艺术追求。《城堡》折射出了作者所生存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作者通过环境、场景的虚设,人物的神秘莫测,语言的飘忽与含混等的艺术处理,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28):14-15
本文以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为例,从语言风格所包含的语音要素、词汇要素出发,对内地的林少华和台湾的赖明珠的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试图寻求平衡二者的翻译策略,为日本文学作品的中文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生存环境的剖析 ,从人物所处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出发 ,阐述了人物个体世界的特征 ,挖掘出文章中与真实世界相对立、相碰撞的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宁静美好而不可及的世界 ,表达了对这部作品主旨的看法 ,指出作品触动人心之魅力所在 ,并对喜爱这部作品的读者心理进行了尝试性初探。  相似文献   

20.
格里高尔·萨姆沙是《变形记》中由旅行推销员蜕变为一巨型甲虫的主人公,而卡夫卡则是《变形记》的作者,这只巨型甲虫的一手打造者,现代派作家。细读《变形记》,再探寻卡夫卡的生平事迹,会发现以上两个人物颇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