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物化”说的本质就是通过消除物我在形骸上的差异,达到相互交融、物我两忘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启发了文艺美学思想中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理论,显示了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阐述"诚"与"道"、"仁"、"信"、"真"、"义"、"慎独"的关系,发掘、继承、提升儒家的"诚"说,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儒家"诚"范畴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的"诚"范畴自其产生后,在宋明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如何贯穿"天道"、"人性"作了具体的阐释;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的道德内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种发展使"诚"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4.
维柯"诗性思维"的美学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柯是思想史上第一个论证原始思维的理论家。维柯对“诗性智慧”起源与特点的论证为审美思维的起源和特征提供了最初的思路。本文认为 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诗性思维的情感性、具体性和创造性、原始思维潜藏着“逻辑化”的理性因素等方面总结了维柯“诗性智慧”的基本思想以及这一思想对审美思维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曾立  王光红 《茂名学院学报》2007,17(5):43-45,49
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把道教和儒家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指出"诚"是天道与人道的共同品质和最高原则,将其提升到了道德哲学的本体论高度,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创者.他以儒学为本位,揉合道、佛思想,开辟宋代理学的形而上学.他以《易传》、《中庸》建构其思想体系——道德的形而上学;并根据先秦儒学的仁与诚等概念作为道德实践的根源和动力建构其宇宙论、本体论与工夫论.  相似文献   

7.
“诚”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儒家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近年来积极倡导“成人”的人文教育理念,并以“诚”的传统精神做理论上的依托;他以“终极的自我转化”为核心的求“诚”(教育)观,强调以自我道德意识的提升作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和首要关切;这一独具特色的思想,对于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当代中国教育之片面追求实效的功利主义倾向,以及当代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有着毋庸置疑的纠正意义,对于当前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象喻”是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提出的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诗性阐释方式,这种阐释方式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解释者借助一些生动具体、含蓄隽永的自然美的意象或意境来喻示解释对象的内在风神和整体韵味,因此它与作为解释对象的诗性文本有着更为内在的契合,它从直观感悟角度对作品整体风神韵味的玩赏和把握,在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精微性上,都远胜于西方解释学那种细密繁琐的纯理性解说。本文通过对“象喻”的诗性阐释方式的形成过程、诗性特征及其文化成因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文论所蕴涵的极为丰富、极有特色的诗学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修辞立其诚"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文论的历史叙述中论及“修辞立其诚”的时候,应对之作寻本探源的考察和重新解释。所谓“修辞”,乃存在着修省与修饰两个维度,或者说偏重于反求内心之真善与倾向于追逐外饰之美两条路径;所谓“立诚”,就是要确立或者呈现内心之经验性真实,或者宇宙、人间的普遍真理;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以文辞之修饰或者“修省”而实现对内心之经验性或者宇宙、人间的真理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韩梅 《现代语文》2006,(4):8-10
北宋中期以后,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流风余韵弥漫南渡前后的诗坛,当时的许多诗人,鲜有不是由“江西家数”入门的。但是,“江西诗派”讲究使事用典、“诗眼”、“句法”、“点铁成金”的一套诗学法门,束缚了许多有创造精神的诗人,使他们不满于这种窠臼,创造出新的诗风。曾几、陆游、杨万里等人就是“从江西入而不从江西出”,最终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中杨万里所开创的诗风——“诚斋体”最具代表性。杨万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抛开书本这个拐棍,直接存大自然的朝晖夕阴中、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诗兴,汲取诗思,获得创作灵感,并且在创作中不落窠臼,自出机杼,开创了一种新鲜活泼的新诗风。这种新诗风给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至今仍闪耀着其独特的风采。这一独特的风采,前人多从“活法”的角度加以论述,笔者认为我们也可以从“陌生化”的角度略作申说。  相似文献   

11.
“诚”、“诚信”,当今社会焦点话题之一.这一话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国人对诚信道德价值的强烈需求,也是现代社会诚信伦理现实资源匮乏的道德症候.文章立论于周敦颐“诚”的道德观,论述其原本意义、“诚”之内涵、“诚”之最高境界、“诚”之修炼等.而周子“诚”的道德观难以直接应用于当今“诚信”伦理社会,需要作番理性的审视和剖析,进行现代转化及扩展,即:从传统的“熟人社会”的“民规信用”,转到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上来;从儒学传统“信不及利”,转到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平等求利”上来;从传统重于个人的、内在的“心性诚信”,转到现代重于社会的、内外匹配的“责任诚信”上来;从自然经济状态中的“人格诚信”,转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诚信”上来.如此,为现代社会诚信伦理的构建,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从语境、语义的角度对传统文化中的“诚”进行客观的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在内涵上包涵四个层面,即作为道德状态的“诚”、作为道德目标的“诚”、作为道德手段的“诚”和作为道德实体的“诚”。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早已是人们熟知的一项全民活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样来构建和谐校园,并且把"忠孝雅诚"地教育理念有机地融入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去,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儒家心学一系的基本思想进路,在于寻求意识主体的落实,并最终在人的内在性上找到其确立的根基作为最高本体.这种本体不是一个现成的他者,而是一个敞开的,由人的直觉体悟、并由此而得以成立的.通过对<中庸>一文中的核心观念"诚"的考察,认为"诚"是<中庸>所建构的世界的奠基性观念,由此而形成的哲学体系成为儒家心学的理论雏形.  相似文献   

15.
借助诗性生命美学的视角对唐代美学范畴"情"的丰富内涵加以阐释.通过对"情"的字义的探寻,对其去蔽过程的解释以及在艺术世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探析,得出正是因为情的存在,人的内在生命才显得完整而没有缺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诗性蕴涵着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跟我们哲思的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论的逻辑起正是由此展开,不论是“诗化”、世俗文化,还是诗的神性化,都是一种对感性的经验的依赖,这导致特性的泛化和诗化的文论意识的蔓延。我们的文论虽然逐渐观念化、抽象化,也构成了诗性的批评系统。但这种话语一旦定型、成熟之后,文论的意象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就会受阻。同时,面对西方的话语的大量的浸入,却有一种“失语”的迷茫。文论的现代话语的建立,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并进行了一种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学理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诚斋体"与"活法"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万里“活法”作诗的艺术实践与吕本中的“活法”诗论不谋而合。“活”的主张与实践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新方向,也是“诚斋体”的显著特色。“活”的精神体现在诗歌语言、艺术构思、思维方式以及艺术体验等各个方面,它的实质是对诗坛凝固、僵化风气的矫枉。“诚斋体”表现形式上的俗化倾向,亦“活法”之一方面,正是其艺术个性所在,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8.
联系宋代特殊的时代环境,我们发现禅宗给杨万里“诚斋体”带来了超然无碍的禅意情趣。杨万里通过对禅的体证,将禅宗随缘放旷的情怀引入了其诗歌的创作,化解了时代给诗人带来的价值困惑和精神危机。“诚斋体”的禅趣具体表现为空明的人生境界、随缘的生活态度和幽默的审美情味。  相似文献   

19.
《中庸》是儒家经典作之一,它与《易传》一起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其“诚”的思想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诚信教育内容中,培养诚恳真挚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是根本;培养诚实做人、诚恳做事、诚意待人的思想品质是关键;树立坚定正确的信仰、信念、信心是灵魂;树立遵守诺言,信用至上的道德品质是重点.因此未成年人诚信教育要紧紧抓住"诚挚、诚实、诚恳、诚意"和"信仰、信念、信心、信用"等内容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