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在实践理性上强调门内与门外的区别,门内以恩为重,门外以义为重,私恩与公义有明确界限。"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这两个命题都是孔子及儒家所提倡的,但他们从不盲目地鼓励"大义灭亲",相反把"亲亲相隐"作为法律的根据。具体而言,《论语·子路》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隐"不能释为"檃"(矫正),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公开告发、宣扬,"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二是微谏,"几谏谓之隐"。孔子的本意不是"隐匿错误"。事奉亲、君、师的"隐"、"犯"与"无犯无隐"的区分,反映出儒家在伦理角色和伦理情境上的分寸感。对亲人的"寻常之过",应当用"隐","几谏";但如有"大恶",则仍应犯颜,做"争子"。儒家伦理饱含着具体理性。  相似文献   

2.
答:在《唐律》的《名例律》、《斗讼律》和《捕亡律》里,都有“同居有罪相为隐”的规定。但这一法律规范的渊源是很古的。《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韩非子·五蠹》也说:楚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为令尹所杀,其罪名是:“直于君而曲于父。”韩非之意与孔子同,子不为父隐是有罪的;反过来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汉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见《公羊传》“闵公元年”何注引。)董仲舒断疑狱,据《春秋》之义,肯定“父为子隐”是正当的、无罪的。可见《汉律》和孔子、韩非的思想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3.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隐”字常被释为“隐瞒”,但从哲学层面进行分析,会发现这种说法有悖于孔子的一贯思想,因而是错误的;同时通过训诂考据,得知这个“隐”字应释为“审度”。训“隐”为“审度”既有哲学上的依据,又有训诂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尧不能训丹朱",舜将其父"窃负而逃"及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都是"亲亲相隐"的案例。它不仅对我国古代法律上容隐权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正确处理伦理关系、民族关系及阶级关系、政党关系等也都有用武之地。在目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也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从哲学上说,它属于事物中对立双方的统一性的范畴,对它的考察研究有利于对矛盾双方的统一性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宋人改编诗为歌辞,采用了“以诗度曲”、“檃括”等方式。“以诗为词”是“檃括”的方法之一,最直接的目的是使“诗”合于歌唱。陈师道评论苏轼“以诗为词”,即着眼于其“檃括”创作歌曲。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当谓声诗。单纯从案头文学表现手法的角度阐释“以诗为词”有失全面。  相似文献   

6.
“亲亲相隐”的法学意义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春秋时代,孔子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思想,不仅具有伦理学意义,在法理学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父子相隐"延伸为"亲亲相隐",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在公共道德与家族私德之间,形成了矛盾对抗关系.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关于亲属作证的豁免权规定.今天的西方社会,许多国家在作证问题上也为亲属相隐容留了亲情空间.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公民作证义务的规定上有过于严苛、过少考虑人情世故的倾向,应对<刑事诉讼法>中作证权的规定予以修订.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颜渊》中,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句话。对于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也是意见不一。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对君君等结构进行句法与语义解释:1)VP+DP结构。该结构下认为君君等结构为动宾结构,或者说是使动式,其语义为"使君主(现实状态)成为君主(理想状态)"。并从v P壳结构和移位合并原理来分析"君君"等结构以及其中的隐形主语。"君1君2"结构之所以能够理解为"(我们)使君1成为君2",是因为动词先与"完成"义轻动词合并。但除此之外,轻动词还有"致使"义,所以第一次合并之后,又与"致使"义轻动词合并,从而形成了一个双v PShell的结构。2)DP+VP结构。该结构下认为君君等结构为主谓结构,其语义为"君主(现实状态)要成为君主(理想状态)"。但不同于刚才讲的双v PShell结构,DP+VP结构下只存在一个v P壳结构。并讨论第二个"君""臣""父""子"何以作谓语。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20,(1):73-78
"家国同构"是中国封建社会家国关系的基本特色。运用归纳分析法对朱熹《诗集传》文本内容进行分类概括,阐发"家国同构"观念对宋代政治背景、社会氛围的影响。通过解读中国古代"孝"与"忠"思想的内在关系及其社会价值,论证以"子为父隐—臣为君隐""父非子不忤—君非臣不弃"为具体表现的"移孝作忠"的过程可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的结论。以期依据现代的价值理念对"家国同构"思想做出转换,使其在新时代依然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9.
竹溪话中有"V人子"的语言现象,它的整个结构表达的是一种自感义,即说话者的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不舒适的感受.本文从竹溪话的这一语言现象入手,考察了其他方言中这种表自感义的"V人""V人子",认为普通义的"V人"、自感义的"V人"、自感义的"V人子"三者的语法性质并不相同,它们构成了一个由词组到词的连续统,由共时分布构成的这一连续统也反映了其历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贺铸词在词题、词调及表现手法三方面深具特色。为词另立新名是为求得词题与词之内容情意的契合对应;从所用词牌之量化统计中益见词人创调之才;“檃括”手法的大量运用也成为贺铸词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情感主义的儒家伦理——再论“子为父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倡导的“子为父隐”、“窃负而逃”、“埋儿葬父”这三个阶段中,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只有将事件放在中华孝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使其得到恰当的理解。“亲亲相隐”的始点和终点都是为了维护父子之情,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为了实现孝道,而孝子的行为也是由对父亲的情感所决定的。先秦孔子对孝的规定是“隐”和“谏”是并重的,而后世承传往往只继承了他关于“隐”的部分,因此,孝子的行为才会逐渐走向“埋儿藏父”之类的极端化。  相似文献   

12.
元明清白话作品中常见"蒿恼"或"薅恼"一词,"蒿(薅)恼"义为"搅扰,打扰",从《说文解字》及"蒿""薅"的形义关系分析,"蒿""薅"不可能从本身的意义引申出"搅扰,打扰",从而断定,"蒿(薅)"作"搅扰,打扰"义是假借用法;同时,从《广韵》出发,结合古书用例,证明"蒿(薅)"的本字应是"挠"。  相似文献   

13.
丘雅 《现代语文》2008,(4):32-33
本文从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对词的语法化进行探究,通过对"吕""台""胎"三字同源进行探讨,得出其词源义为"胚胎",从而对"以"字的语法化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考察,现代口语中"土包子"一词的词源当为"土()子",犹言"土农民"".()"方言记音字为"包",又音转为"巴""棒"等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陈栩静 《文教资料》2008,(26):21-22
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其剧作<美狄亚>中塑造的"美狄亚"这一著名弃妇角色一度因为"叛父杀弟"、"杀夫惩子"等行为背负上了"恶妇"的罪名,但这些看似有违中希道德的将人类的超常态特性推向极致的行为正是其性格的鲜明特征,失之则不成为"美狄亚",其形成亦是符合人类心理规律的.本文则试图从"爱"的角度出发,对其一系列残酷行为进行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6.
"背"字的"背负"之义与"背对着" "不让别人知道"之义,常常都用"背着"表示,构成一对"同形异义"词,容易产生歧义.恢复"偝"字来分担"背"字的"背对着""不让别人知道"之义,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数学构造"是数学解题中富有创新精神的一种策略方法.运用"构造法"常常能够拓宽解题思路,让数学问题变得简单而易于理解.实践中,可以运用"作图构造""补白构造""数值构造""极端构造""动态构造"和"借理构造"等,使内隐数量关系、图形关系等变得敞亮起来,以便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创新性建构和解答.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的层面和现实的层面看,平王应该是楚平王,而非周平王;竹简<文子>早于各种传世本<老子>及<庄子>;兵家思想归依于道,问政实践填补了道家的空白;简本<文子>为今本<文子>洗了罪名,证实了简本<老子>中的"仁""义""礼"属于老子思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唐五代时期敦煌出土文献以及传世文献作为语料,将"中""里"与"内","内""中"与"里","内""里"与"中"进行比较。验证了现代汉语中"里"具备的"等同义"和"划界义",在唐五代时期为"里""中"共有,而"指代义"却属于"中"独有。现代汉语中"中"拥有的"过程义""状态义""无限义",从唐五代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20.
"金课"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紧贴社会现实、内容变化快、师资队伍构成复杂不稳定、学科支撑弱等特殊性.建设形势与政策"金课",要从认识和实践上回答好"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如何评"这几个根本性问题,并从制度层面构建"金课"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