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时代发展与科学进步,使得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发展,而新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高职数字媒体专业教育构建提供创新型发展模式,数字媒体专业隶属计算机学科,此专业具有文、理、工、艺等学科交叉特点,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结合性很强的专业.文章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数字媒体"双创"教育为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高职数字媒体专业的"双...  相似文献   

2.
数字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整个文创产业的业态发生了数字化变革,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开始变得碎片化。数字化带来的碎片化,需要文创从业者具备更加全面的数字素养,其中包括整合碎片化资源的能力、融合碎片化传播的能力、精准满足碎片化需求的能力等。传统的文创人才培养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文创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所以,需要将数字素养培养融入文化创意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专业内部优化协同融合、专业之间跨学科联合、校企间产教融合等举措,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未来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的数字素养。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如何能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变得更为重要,文章运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钻石"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因素及竞争状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并针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4月23日,应浙江图书馆的邀请,宁波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组织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泊尔、赤道几内亚、苏丹等20多个国家的友人,参加"读最美中国典籍,绘国色天香画卷"活动。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50位国际友人以及宁波国际学校学习中国书画的国际团队来到西子湖畔。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过去41年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历史全面回顾,总结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整体模式,总结特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方向。整体说来,传统的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典型的集中权威(authority)模式,是以国家需求导向,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复合其他学科尤其是语言能力的“国际传播+”模式。在培养效果上,该模式满足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国际传播人才的临时性和表层需求,但在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体系的今天也导致了中国国际传播结构性失语,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当下媒介技术引发的全域性、生态性、颠覆性变革,未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亟需走向分散枢纽模式(hub),通过在不同专业、学科复合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实现从“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从不同专业、学科赋能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赋能不同学科、专业,实现因校、因专业制宜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学科体系建设,解决中国国际传播在专业领域的结构性失语。  相似文献   

6.
2008年暑假,金陵科技学院龙蟠学院"心系西部,爱洒山区"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重庆山区对弱势群体(智障儿童、孤儿、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疾病儿童)进行了调查.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状态与生活环境等.整个活动,通过访问等形式找出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双高计划"的发布,标志着高职教育跨入新的阶段,其最终落脚点在于人才的培养.而高职会计专业作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基础性专业,存在教师队伍缺乏分类管理、学生就业能力与现代社会岗位需求不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脱离企业实际需要等问题.因此,必须结合当前企业需求与"大智移云"背景,进行高职会计人才分类培育.首先,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8.
20 0 2年 1 2月 1 7日至 2 1日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发起主办 ,由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岭南大学、香港公开大学、树仁学院、珠海学院、中西创新学院 (澳门 )合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在香港举行。本次论坛是继 1 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和 2 0 0 0年在北京举办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之后论坛举办的第三次国际学术盛会 ,来自祖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美国、新加坡、菲律宾、韩国等 1 30多位国际…  相似文献   

9.
在新形势、新技术的推动下,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给我国传统文科建设指明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综合、交叉类的学科,在解决自身发展存在的困难与矛盾时,可以依托新文科建设的科学内涵,从转变理念、融合学科与创新模式三方面入手进行专业的内部革新,优化学科理论与完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高职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能力要求及现状、培养途径和措施,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高职教育顺利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多元化企业由于其涉猎多个产业,专业差异性大,内部培养人才的成本高,所以,相比专业化企业,往往对外部专业人才有更强的需求.时下,在引进和利用外部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一套名为"企业家俱乐部"式的用人文化引起了众多多元化企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正>迈入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在国际传播方面正逐渐结束"跑马圈地"的阶段,面临着"落地生花"的新挑战。如果说"跑马圈地"是人、财、物的量的投入,那么"落地生花"就是对人才提出了质的需求,人才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我国国际传播能够达到的高度和广度。面对国家层面在国际传播上的阶段性转变,面对着新的"融合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正确处理教育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使其顺应当  相似文献   

13.
中粮集团始于1952年,当时主做粮油食品贸易加工;1992年,中粮开始由一家传统外贸代理企业向多元化公司转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国内粮食贸易商、食用油生产商和面粉生产企业.而今中粮因面临发展环境变动、企业经营管理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时,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决定对中粮经营策略、管理方式、产业链等方面进行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改造,其中以"全产业链"为主轴的全面再造,是中粮转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有线电视已不能满足人们在精神和娱乐文化方面的需求,传统的有线电视是广播方式,人们只能被动地收看单一的电视节目.同时国家提出"三网融合"的要求,使得广电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2008年4月10日到15日,三十余位中外汉学研究者,践行孔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教诲,汇聚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和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外汉学家眼中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和现代的)"为核心主题,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国际汉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维也纳大学远东研究所、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斯洛伐克孔子学院主办.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上半叶,传教士用"自主"或"自由"对译"freedom(liberty)".但在此后几十年里,他们或许因为"自由"语词的传统消极色彩,更倾向于使用"自主"一词,而且多表示一种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权利.大约1880年前后,黄遵宪受日本自由民权言论熏陶,第一次在民权意义上对"自由"作了界定,可惜没受到国人重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黄遵宪和严复著作的流行,"自由"才逐渐压倒"自主"等语词,成为朝野士大夫热衷讨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其中,严复不但对"自由"一词作出了影响深远的界定,而且将其提高到话语表达的核心范畴,奠定了现代"自由"语词的基本形象.梁启超则融合严复与日本学者的"自由"界定,以自己清新而充满激情的文字,构建起了现代"自由"话语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浙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建设数量和覆盖地区上有了明显改善,已初步具备适老化建设和改造条件。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建设思路重"物"轻"人"、重"硬"轻"软",产品品质低,适应性较弱的问题。笔者基于用户中心的需求,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家庭归属需求等方面具体列举和分析浙江农村老人对公共设施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需求,并提出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建议和可行性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的"现代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父"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当代以及外国文学界很多论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总是高大完美的,现代文学中的"审父"意识是西方异质文化冲击的产物,其实不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明清小说中,存在大量的负面父亲形象.这些文本蕴涵着"审父"以及"丑父"、"诋父"、"渎父"等颇具"现代性"的思想意识,极端者甚至完成了历史性的"弑父"之举.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断裂,"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与变异,"传统"中蕴涵着不可忽视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委提出"五好"党组织创建工作以来(五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抓好考核环节是保证"五好"工作落实的关键,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一矿实施了"五好一体化"考核机制,使党建工作融合安全生产,贯穿发展主线,促进和谐稳定,保证了企业稳健发展.文章结合该企业实际情况,就如何建立与实施"五好"一体化考核机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猛 《职业圈》2007,(11):46-47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既有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又有现代教育实践能力;既有较高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又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文章阐述了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作用及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