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积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作为“面积”单元的起始内容,为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了知识基础。教师基于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提出“面积的认识”的教学要处理好三方面问题:一是量什么?二是用什么量?三是怎么量?通过“直观感知、多重比较、基于统一、回归本源”等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全面感知度量方法,理解面积意义,全面提升量感素养。  相似文献   

2.
<正>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已有的度量经验来把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走向度量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量感呢?  相似文献   

3.
王雪艳 《江西教育》2022,(20):74-75
“量感”类似于“数感”“方向感”“空间感”等,是一种直觉、感悟,是一种心理感受、内在感觉,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物质属性进行感受、体验;对单位量、标准量进行感受、体验;对累积量、叠加量进行感受、体验等,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4.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面积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几何概念之一,对面积的感知属于量感的范畴.经验化面积认知、直感化面积认知、定量化面积认知、辨析化面积认知是学生面积量感发展的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因此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观察操作为基础,以直观想象为动力,以量化意识为引领,以转换意识为突破,统筹规划学生面积量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面积是重要的几何概念之一。本文借助“什么是面积”的教学研究,思考操作活动与量感培养的密切联系,即细化操作材料,为面积量感建立提供载体;细化操作活动,为面积量感形成提供途径。在层层递进的面积概念教学活动中,关注操作活动细节,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内化,发展学生的面积量感。  相似文献   

6.
<正>一、图形与几何领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目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所对应的核心素养比较侧重于空间观念、量感、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7.
“计量单位”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量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是最为基本的度量单位,是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螺旋上升的内容.笔者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例,阐述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关于面积计量单位的教学,以及如何创设多维体验,帮学生进行“量感”的意义构建,如何突出关联,建构体系,促进学生形成计量单位的表征体系,培养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8.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同时指出:“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容易看出,数感是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教学中真正落实数感培养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对核心素养导向下数感的内涵及培养策略开展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蒋智能 《广西教育》2023,(16):61-64
本文以“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为例,论述量感素养的培养需要经由“量”的认知发展最终实现“感”的能力提升,提出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经过初步感知、稳步发展、实践延展三个教学实施步骤,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的具体策略,包括:通过课前自主探究,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聚焦课堂新授内容;通过课中多维认知,拓展学生活动经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通过课后综合实践,增强量感体验,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量感的培养不仅需要让学生体会量的大小,而且需要引导他们基于测量的意义选择不同的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其发展历程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如何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逐步发展学生的量感,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呢?下面以面积单位的教学为例,谈一些具体的想法和做法。一、基于经验,建立表象“量”是事物的一种属性,量的多少、大小需要通过与相关计量单位的比较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一个核心素养——“量感”,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测量”和“常见的量”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度量单位”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度量单位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小学生对像“公顷”“平方千米”“吨”等这样的大单位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应用量感、从而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大单位呢?为改变目前大单位量感教学“缺乏深度、缺少体验、缺乏体系”的现状,我们提出基于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的多角度量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是小学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之首,是学生对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感悟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良好的数感,有利于学生从根源上理解数的意义、掌握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是以图形对可测量事物进行度量,侧重让学生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探索中逐步建构和完善度量的认知结构。文章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为例,尝试探索有助于学生量感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4.
闫瑞利 《江西教育》2022,(35):71-72
<正>数感是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接感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下面结合“分数认识”的教学片段,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一、让学生“涂一涂”,体验数感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把图1中的小正方形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每种颜色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学生自由涂色,分别说一说红、黄、  相似文献   

15.
韩英 《天津教育》2024,(6):34-36
<正>“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图形及所生存的空间环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思维的全面发展。新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通过测量时间以及对度量单位的探究,逐渐形成空间观念、量感及推理意识等综合素养。新课标还明确指出,通过对图形位置与运动相关知识的研究,学生需要逐渐形成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及几何直观素养,整体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6.
薛峰 《广西教育》2013,(37):68-68
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展应用意识呢?笔者认为,要从学生的数学经验人手,挖掘其中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而后才能建构自己对数学的应用策略。现笔者对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出现的误区,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一、缺乏应用意识。造就概念误区,使学生认知模糊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很多教师认为这都是非常简单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做过多的引导,因此将两个课时融合为一个课时,但针对“什么是面积”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班级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这点看似简单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重点内容,它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来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相关几何知识的基础。二、教学建议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5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说说怎样就能知道它的面积。根据前节所学内容,学生会说出用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当学生通过实际量一量、数一数的方法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时,教…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建立良好的量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量感呢?  相似文献   

19.
<正>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发展学生的量感是“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进行计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一般按照“产生需求—理解意义—感知大小—生活应用”的流程展开教学。浓墨重彩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这一个单位”形成清晰的图式表象。然而每一个计量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小学部分数与代数的课程内容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容易看出,在“数与运算”的教学中,让学生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以及“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应成为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