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梦游天姥吟留别》“唯觉时之枕席”一句,其中“觉”字,课文注为jué,意为“醒时”。笔者以为有必要商榷。查《汉语大字典》,“觉”有睡醒的意思。《说文解字·见部》说:“觉,寤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又进一步解释说:“谓眠后觉也。”并举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辞源》也作如是解,并举例《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觉”作此解时,其音《广韵》注为古孝切。根据反切变读规则,上字声母今读ɡ,下字今读齐口呼,新拼音节声母则变读为j,因此,这个音应读为jiào。这个读音及反切注音形式,在《…  相似文献   

2.
蔡正学 《现代语文》2008,(5):109-109
人教社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4(必修),沿用了该社1990年版高中第六册语文(必修)所选的课文《张衡传》,同时也一仍其旧,原封不动地沿用了该文“治威严”的一个可疑注释:“治理严厉。治,治理。”  相似文献   

3.
新编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四册《长亭送别》中有这样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教材注释为:“[量这些大小车儿]读时应在‘大’字下作顿。意思是说,量这样大的小车子。”笔者认为该注释欠妥当,现不揣谫陋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收入了庄子的名篇《逍遥游》(节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教材注释为:“[彼其于世,未数(shuó)数然也]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数”注音为shuó,笔者认为,此注音有误。正确读音是什么呢“数数然”又为何解释为“拼命追求的样子”呢?现就这两点作如下考辨。“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汉语大字典》都只  相似文献   

5.
杨蕾  唐功杰 《读写月报》2022,(10):32-33
<正>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下册,将《陈情表》一文中的“所见明知”注释为:“明明白白知道的。见,表被动。”这个解释有些牵强附会,令人莫名其妙。将此处的“见”字视为表示被动的看法并不恰当。不揣浅陋,笔者试释于下。首先,“明明白白知道的”根本就没有丝毫的被动意味,并且与“见,表被动”一致不起来。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讲授粤教版《语文》必修4的《过秦论》一文时,有学生对“振长策而御字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一句中的“二周”这个注释提出疑问。认为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也不可能是吞并历史上的“西周,东周”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7.
在《口技》一文中,对“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句中的“惊觉”的注释,语文版注释为:惊觉(jiào),因惊吓而醒。苏教版教参注释为:惊觉(jiào),惊醒。觉(jiào),睡醒。人教版教材和教参均没有注释,只在参考译文中译为“被惊醒”。我认为读“jiào”不妥,和“觉”的意思不一致。因为,如果读“jiào”,即是指“从入睡到睡醒的过程”,“觉”属名词,如“睡了一觉”或“睡觉”,但这样翻译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根据文意“,犬吠”使得“妇人惊觉”,意为妇人因受惊而醒来,所以应读“jué”,“醒”的意思,觉”属动词。这样读音和意思就相通了。…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新编全日制高中教材《语文读本》第二册《赤壁之战》中有“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之句。《渎本》将其中“方数千里”注释为“方圆数千里”。与此相似,新编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本)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将“齐地方千里”注释为:“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而新编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本)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方千里者九”则注释为: “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方……里”究竟该怎样解释呢?  相似文献   

9.
陈智峰  李小丽 《文教资料》2006,(32):150-151
《孔雀东南飞》一诗中“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句中之“故”,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第三册第9页,注释为“总是,老是”,整句诗解释为“婆婆总是嫌我织得慢”。笔者对此解释心存疑惑,于是查了大量古汉语相关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古汉语词典》、《词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虚词诂林》等,发现“故”字并无“总是,老是”之义项,显然这是个误释。据上下文看来,此处“故”字是作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嫌”字…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句,课文对“其”字的注释是“语气助词,表示猜测”,可第三册《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的注释却是“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祭十二郎文》中“其能久存乎?”  相似文献   

11.
1989年6月23日,中央广播电台的“阅读和欣赏”节目播放了赏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稿件(由刘国正撰稿、方明解说)。播音员在读到“惟觉时之枕席”时,把“觉”字读成了“jué,决”音,联想到不少教师也读此音,而一些颇有权威性的读本又未注明读音,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喻守真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科院的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赤壁赋》(或《前赤壁赋》)是一篇名作,为各种文学选本所必收。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入了这篇作品。其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文中的名句。但“渺沧海之一粟”的“粟”指的是什么,有些费解,但教科书未作注释。我们试看一些权威性的书籍中是如何解说的。(一)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4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314页注释18是这样解释“渺沧海之一粟”句的:“这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二)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下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6页对“渺沧海之一粟”句及“粟”字均未作解释。(三)《古…  相似文献   

13.
吴先进 《学语文》2013,(3):71-71
贾谊的《过秦论》脍炙人口,可谓散文当中的经典,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常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选有此文,文章写道:“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教材对“抗”注释为“匹敌,相当”,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认为此释义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收有贾谊的《过秦论》一文,其中有云:“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对“瓮牖绳枢”,教科书上注释为:“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牖,窗户。枢,门上的转轴。”一般工具书对这个短语的解释也都基本相同,但是具体到“瓮”、“牖”、“绳”、“枢”各自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上却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瓮”、“绳”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不同。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尝试着来作点分析。鉴于“瓮牖绳枢”是一个并列短语,“瓮牖…  相似文献   

15.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其中有一段主客对话的内容: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试验修订本高语一册63页)“问之客曰”四字,原必修本作“问之”,估计是版本有异。近翻阅诸祖狄《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其上册507页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5课,节选了《离骚》的部分文段,其中有“杂申椒与菌桂兮”一句。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近日在辅导七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时,发现对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口技》中“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句的“觉”字读音存在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8.
董亚 《学语文》2008,(2):20-21
《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琵琶行》一课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瑟瑟”注为“这里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人教社新版的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③在对此句诗作注时延用了此说。许多治诗大家的注本也认为是“风吹草木声”,如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五《逍遥游》(节选)中“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一句,课下注释为“品德能够投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取得一国之人信任的人。”(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95页注释⑤)根据这种解释,此句的“而”在文中被理解为连词,表并列或递进。但笔者根据教学实际,觉得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曹春龙 《中国教师》2009,(Z2):446-446
<正>《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普通高中教科书的传统篇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将其选入第六册,其注释和译文基本采用1990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及配套教参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