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死之间     
教陈毅同志《梅岭三章》时,学生很感动,我更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师生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梅岭三章》写在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诗的小序说:“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这三首惊天地泣鬼神壮怀激烈的好诗,表现了作者面临生死关头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过程中我浮想联翩,想到历史上为祖国献身的志士仁人,也不由得联想到一些思想家、诗人对待生死的表现。范文澜的《唐代佛教》一书中写到了一些佛门  相似文献   

2.
“豪气贯日月,英风动大地”,是《梅岭三章》的最好概括。读之令人眼界开阔,心胸激荡,深受教育。 《梅岭三章》反映的是陈毅同志于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间在赣南坚持游击斗争的片断。诗前有序:“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提出的“诗言志”说,是我国古代诗学中一个影响极其深远的理论命题,也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早在东汉,经学家郑玄就说它是后世创作赞美或规谏的“诗之道”——所应当遵循的创作准则(《诗谱序》)。清代王士祯论诗标举神韵,却也赞叹它是“千古言诗之妙谛真诠”(《师友诗传录》)。现代学者、诗人朱自清曾称许为我  相似文献   

4.
《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之中,写下的三首七绝。它通过凝炼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借代表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敢于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一语言形象精炼,是这三首诗的突出特点。这几首诗独立成章,又连通一气,珠联璧合,气势磅礴,不愧是大家手笔。诗人从眼前被围的梅山想到十年来的南征北战;从参加革命队伍想到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他从生想到死,从人间想到地府  相似文献   

5.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负有盛名的诗人。“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如果说唐诗大多是醇酒的话,孟浩然的作品却像清泉,“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过故人庄》在孟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它用语省净,略无夸饰,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了。那么,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先来看诗——  相似文献   

6.
诗序体是悄然兴起于东汉末年的一种新型诗歌体式。诗序体的产生,虽然是受了“赋序合一”等的影响所致,但与蔡邕对其之艺术实践大相关联,因为蔡邕集中的《樊惠渠歌并序》一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序体。此外,蔡邕善于从事“文序合一”之创作的举措,也为诗序体的问世提供了坚实之基础。由于诗序体开创了诗歌审美的新格局,所以魏晋六朝的诗人们均特别喜爱这一新型的诗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陶渊明。而此,所体现的则是蔡邕对文学史之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张红运 《天中学刊》2006,21(1):55-58
诗序是与中国古典诗歌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最早的源头是和先秦时期的典籍与文章依附在一起的序文。现存的文献资料里保存最早的“序文”是“诗大序”,它是“诗序”这种文体的滥觞,而且对此后“诗序”创作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真正文体学意义上的诗序产生是以萧统《文选》的问世为标志的。诗序在流变过程中,又有自序和他序、大序和小序、明序和暗序等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你,亲爱的祖国》是著名诗人铁衣甫江的一首短诗,全诗六节十二行,构思精巧,立意高远,呼唤情深,是诗人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新诗中不可多得的爱国诗篇。著名诗人公刘曾称赞它“集中、突出、强烈、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我们伟大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忠诚和热爱,他唱的是自己的心之歌。”(《<铁衣甫江诗选〉汉译本序》)  相似文献   

9.
一“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这是郭沫若于1944年写在《序我的诗》里所作的告白。其中也许包含着自谦,但更多的是出于自知而有所自陈;我们应当重视这个自陈,尽管它只是不很符合实际的自评。  相似文献   

10.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以“愚”宣泄诗人内心情怀柳宗元《愚溪诗序》中却…  相似文献   

11.
国王、诗人两反目《王书》“序诗”成檄文菲尔多西(940-1020?),中古波斯诗人,著有叙事诗《王书》。这部诗是古代波斯民间文学的总汇,有近六万行。按照当时的惯例,受国王保护的著名文人的创作都要题献国王,一般来说卷首还应有颂诗一首。为了让诗人在这部作品中将自己的形象塑造得高大一点,当时国王答应,诗歌写完后,诗人将得到的报酬是每行诗一块金币。不料创作完成后,国王的大臣却只给诗人每行诗一枚银币。不  相似文献   

12.
“诗人多如上厕所者”,这话既有对诗人们的讥讽,也有诗人们苦闷的感慨。它虽带着贬义,却是很实际的。它说明三个方面:第一、写诗的人多;第二、诗的混杂;第三、诗风的随和。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无论诗人们是基于何因起笔的,大家能爱上诗,毕竟是诗界所盼望的。  相似文献   

13.
诗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命意志的冲动。《诗大序》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前人的诸多论述都说明了诗与诗人情感心志密切相关,这为我们读者解读和欣赏古诗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启示:不妨先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其心,解其志,而后吟其诗,悟其情。即在欣赏之前,先了解和理解诗的作者——诗人。首先诗是人作为社会之人…  相似文献   

14.
这3幅画是清代画家石涛在晚年取苏轼诗意构思成画,并将原诗句题写于其上的。原图册共选取了12首诗,都与一年中的四季时序有关,故名《东坡时序诗意图》。所谓取其“诗意”,并非如实再现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而是揣摩诗人当时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周遭环境的感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描绘出诗中的“意趣”。正如石涛所言:“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  相似文献   

15.
<正>诗歌是诗人内心思想情感的抒写和表达。《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是诗的国度,现代诗是中国诗歌史中的重要一员,又称“白话诗”“新诗”。艾青在《诗论》中说:“新诗是‘五四’运动的产物,……新诗是和共和国一同进入胜利的拱门的。”[1]  相似文献   

16.
《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感情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但感情却不等于就是诗。愤怒、悲哀、快乐、忧伤、畏惧、欣慰等都只是感情.而不是诗。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受到深刻的感动.那才是诗。  相似文献   

17.
美国诗人爱伦·坡说:“诗歌的生命在音乐”。但是,通常我们在讲诗的音乐性时,人们往往便联想到它的音节、押韵、平仄、重复等。实际上,新诗发展到现在,这种以音响为主的诗的音乐外在形式已不再是举足轻重了,诗人们都在寻求一种诗的内在韵律,或者叫内部节奏。早在一九八六年,诗人公刘就说:“诗,除了它的外部形态(包括分节、建行、断句等等)以外,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不是用听觉来感受,而是必须用心灵去体验,去捕捉的东西……不要一说到诗,就只是一种,我的主要意思是:诗歌,除了它能在听觉上给人以朗朗有韵、悦耳动听的音乐感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凭借它的内在节奏唤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诗(《全唐诗》卷222),诗中提到的“剑器”是一种舞名,多少年来,人们就“剑器”舞人是否手中持有道具这一问题,展开过无数次的争论,归纳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宋、元以前只有诗是最主要的纯文学文体。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也伴随着诗歌创作而产生。先秦诸子已有不少言诗之说,《诗大序》、《诗品》是最早的专论专著;自唐以后,诗论专著日多,且诗集的序、跋中时见精辟的沦诗之语,“诗话”更成为一种主要的作品批评和理论表述的形式而迅猛发展。积三千年之功,留下了一份浩如烟海、珠玉纷呈的宝贵遗产。但由于受到汉儒释《诗》模式的影响,诗人和诗评家们多以对具体作品的赏析、品评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虽然有少数从“品”而得“意”,转化为对诗歌本体的理论阐述,出现了有局部系统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诗眼”?“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魏庆之《诗人玉屑》)。历代诗人在作诗填词时,都要反复锤炼,推敲字词的生动、形象、贴切、华丽。所以杜甫曾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写道:“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悉。”贾岛的“推敲”故事,更是成为诗人铸字炼句的佳话。 在教学诗同时,我们也应细心体味诗人炼字的用意所在,要结合诗词形象思维的艺术创作规律,咀嚼“诗眼”。有些字看上去倒也平常,但一经诗人洗炼的安排,就有特殊而深刻地表现力;有的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有的字创造了浓郁的意境;有的字点染了艳丽的色彩;有的字勾画了动人的形象;有的字具有重迭映衬或反复递进的关系;有的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教师应抓住这些富有特殊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