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许安宁 《考试周刊》2012,(25):16-16
深刻解读文本,领会教材的本质内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作者提出了深入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具体策略,即解读题目,理解文本的核心;熟读内容,把握文本的框架;自我真读,探寻文本真意,并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论证深入解读教材文本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将信息个性化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思想情感的驱动中,学会理解和体验、学会感悟和思考,在情感的熏陶下,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在掌握丰富的阅读学习方法的前提下,让学生的阅读真正成为"悦读"体验。  相似文献   

3.
<正>正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也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文本解读,就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教师文本解读准确与否、深入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如何解读文本,设计出个性而高效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4.
深入理解文本是读出感情的前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才能“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5.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思路,而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我们应抓住这一关键,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6.
深文浅教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的大修订教材和课标实验教材,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深了。如何来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备课要深入(一)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教学前,老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失  相似文献   

7.
文本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解读好文本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阿兰兹教授说:当教师不能理解所教的科目时,或者缺乏充分的例子解释时,讲解就会模糊不清。所以,文本解读是优化"教学文本"、提高课堂质量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凭借,因此教师要准确地解读文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刘大红 《教师》2019,(10):83-84
初中英语教学有据可循,是以深入理解英语文本内涵为前提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聚焦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围绕核心素养开展初中英语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结合具体课例探究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中,文本对话需要具备一个关键前提,那就是解读文本。对教师而言,解读文本是重要前提,只有深度解读文本才有可能揭示文本中静止的内涵,才能成功的转化为教师的个人理解,才能以相应的教具辅助或者教学方法完整的呈现于课堂中,以自身的解读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共鸣,还能够实现深度对话。  相似文献   

11.
1前言 苏教版的课标实验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太深.如何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深入探讨. 2备课要深入 2.1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 教学前,教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失之过深或失之肤浅,要深文浅教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以此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感悟、交流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途径,而品读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一条。因为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的语言、意境和情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高效对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是近年来语文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重视对文本的微观细读,探讨文本解读的多种途径与方法,沉人到语言的意义世界,强调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感悟,有“自我之思”,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搬教参。正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教师必备的能力,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下优劣,考量的是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丰厚与肤浅,  相似文献   

14.
哲学解释学视野中的理解主要不是对语言性文本的理解,而是历史意义、存在意义的宣示,这一理论逻辑内在地取消了理解标准问题;后现代解释学主观地取消了理解标准问题;解释学(狭义)的理解是对语言性文本的理解,理解的直接目的是把握文本意义。理解存在是否正确的问题,检验理解是否正确的标准应当是文本意义,即作者通过文本符号所表达的思想,而不能以文本的字面意义、作者的主观意图、作者的自我理解、理解者的自我理解、权威的理解、共同认可、客观实践或理解的“实践”为检验标准。理解的标准具有客观性,应用标准检验的过程包含主观性。  相似文献   

15.
理解教学法的基础是理解文本,理解文本不但是理解教学法的前提,也是理解教学法的重点及难点。怎样更好地在大学中文专业中运用理解教学法是每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潜心研究和探讨的教育课题。下面将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与广大同仁共同探究理解教学法的基础是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构筑高效和谐课堂,就是要求语文教师深入研读文本,找准文本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而不是机械地按照一定模式进行固化教学。如何高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找准这些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用语用学知识解决一些中学语文课文文本中的语言范例分析.研究涉及的语用知识包括指代与照应、话语的前提(预设)分析、言语行为分析、言外之意分析.结合语用学知识对文本语言的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语言之外的意蕴,使学生学到“不能自己一望而知的知识”,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更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有待于教师引导和激发。教师应注意把文本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把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沟通,把文本中蕴含的内容揭示出来,把握文本完整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可见,学生要想真正的理解文意,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感悟,通过"感悟"才能深入理解,才能品读出文章的妙处,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言语能力。本文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20.
文本阅读理解是读者与创作者之间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二者交际的前提是共同的认知基础。这个认知基础也就是交际双方已有的知识积累,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图式"。运用图式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研究是图式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针对文本中存在的言语缺省这一现象,运用图式理论阐释读解缺省言语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