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职业教育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然而在实践层面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即所谓的"校企合作失灵"。作为营利性组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本质上是向职业院校提供合作教育服务。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刻画出企业提供合作教育服务的行为特征,并构建出合作教育服务供求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企业供给合作教育服务不足的原因是正外部效应和不确定性;欲矫正校企合作失灵还需要在政府管制和财政补贴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有效开展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基于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共享,以及和企业建立全方位深度合作,应构建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校企合作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3.
论合作教育之“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作教育是科技、经济与教育“合作”的必然结果,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合作”的必由之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体现为政府行为,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高校与企业作为独立的主体进行合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建立在利益需求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目前合作教育的开展需要高校、企业与政府的协同作用,即:高校主导、企业参与、政府协调。  相似文献   

4.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为切入点,比较了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与美国的合作教育,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缺乏有力的政策和法规支持、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服务功能不健全、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等问题,基于美国合作教育在组织、立法、实施、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国高职教育应从法规制定、政策支持、健全机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四个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从"企业配合"到"校企联合"再到"校企一体",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校企合作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致使诸多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论文中时常出现"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教育"等概念混用的现象。明晰其阶段性特性、厘清概念,无论是对校企业合作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职业教育的深入实践都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合作教育享誉全球。面对我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加拿大企业积极参与合作教育项目的利益驱动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分析认为,高校角色调整至关重要,包括高校课程体系设置需以与市场高的相关度为导向、学生实践时间应吻合于企业对短期员工需求的时间、必须遴选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参加合作教育项目、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政府提供政策和税收优惠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认证体系以保证合作教育的质量和促进相关中介机构的建立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的培养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很多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都选择了与企业进行合作,"校企合作"并非易事,在施行上面临重重问题,在学校、企业二者参与积极度不高的层面上,学生的教育发展面临不确定。从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以及具体改进措施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与实践,以期望改善这一问题,更好促进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8.
合作教育制是一种工读交替、将学生在校业务学习和在合作单位获取相应工作经验结合起来的培养人才的方式。合作教育始于约80年前的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到1983年,全美工科学生有8.2%接受了这种教育。目前,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也开始与企业、公司合作,进行联合培养。合作教育加强了学校、企业、公司等各方面的联系,把获得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传授教育知识的过程和实际应用生产知识的过程紧  相似文献   

9.
徐静锣 《上海教育》2007,(12A):29-29
我国的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普遍面临三个难题一是难以找到合作伙伴,企业很少有主动与学校舍作搞教育的意愿;二是合作难以深入,即使找到了合作企业,其合作领域往往是单项的.不广泛的;三是合作难以持久,与企业的合作往往一次性的多,短期的多,长期合作的少.这“三难”也成为了当前制约职业院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践层面上,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从企业目标和本质出发,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视为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并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构建了一个企业参与合作教育决策的理论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实践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不确定性因素,并应用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对模型进行修正。基于理论模型,以内部报酬率作为企业决策的主要指标。文章结尾剖析了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上,企业缺乏推进合作的内、外驱动力;高职院校迫切期望校企合作,但囿于自身条件,难以单方有效推进;政府力主校企深度合作,但缺乏有效的措施。对策建议:建立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把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作为企业的法定义务;正确引导,确保校企合作健康有序推进;加大校企合作的统筹力度;加强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建设;高职院校必须在校企合作中有所作为,使企业真正享受合作办学成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存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面临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学校的合作能力有限和政府协调不足等问题,因此,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积极寻找和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增强自身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同时政府也要全方位进行协调,以使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实现全社会的多赢。  相似文献   

13.
庄建忠 《文教资料》2007,(29):146-147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在教育全过程、各方面的合作。一方面,企业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可以改善员工和管理质量,通过订单培养,学校可为企业提供对口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针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促进就业。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导向,是高职院校探索校企合作之路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较短时期内取得突破性成绩,但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已成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其中,以校企合作为载体的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理念指引下,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谈高职院校如何建立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启明 《成人教育》2011,31(2):71-72
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高职教育不能关门办学,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必须有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但是,现实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往往是高职院校“剃头挑子一头热”。文章站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角度,结合近年来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了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提出了今后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双赢、共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是指在职业教育中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企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校企共建、项目驱动、双证培养、定向培养等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7.
高职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其良性运转的纽带。校企合作实质上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相互博弈,寻求“共赢”的过程。但是由于企业和学校直接利益的兼容性弱,特别是在高职层面上,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内驱力”。因此,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除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外,职业院校应主动寻找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点,培植“双赢”的合作基础,努力构建合作的共同利益平台。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作为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在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校企合作逐步受到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重视。校企合作通过开创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双方相互支持、不断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重要途径,逐步实现高校教育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学历教育的同时使教育和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应提高合作的质量,要向内部延伸,向纵深发展,谋求教育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合作,推进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学校应积极争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依靠企业力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身之本,校企合作办学应该渗透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当前,政府和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出发,实证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必须努力提升企业对学校拥有的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为校企之间奠定可靠的合作基础,才能激励企业参与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