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点决定投影方向的人物是谁和叙述者是谁这两个不同的问题。”①简单的说,即指叙事视角包括谁“说”(叙述的角度)和谁“看”(聚焦的角度)。“事件无论在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角’范围内描述出来,总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的角度.无论所涉及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虚构的事件。”②“任何一篇叙事作品,都必定有一定的叙事视角,因为当作者要展示二个叙事世界的时候,他不要能原封不动地把外在客观的世界照搬到纸面上,而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叙事谋略来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电视上播放了大量关于历史文化的专题纪录片,无论是专家叙述型还是情境再现型或者是考古探索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新历史主义叙述。新历史主义电视纪录片的叙述模式依然可以正叙、倒叙和插叙划分。这三类叙述模式在叙事文本中往往相互作用,即产生交叉与转换,导致同一文本中存在两种叙述模式,可看作模式的变异,或称之为“转换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自媒体的兴起,受众更加追求视觉的享受和娱乐消费,部分媒介为了牟取利益,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抑制了媒介的宣传、教育功能,使娱乐功能得到强化.在这种形势下,纪录片的创作者为了不失去原来的受众,使纪录片的创作类型开始从新闻片、专题片向“故事化”的纪录片转型.本文主要从叙事技巧、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的必要性来研究人文类纪录片,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从而探究如何才能制作出一部能吸引观众眼球的纪录片,且有助于未来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话语、面孔与记忆——论口述纪录片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振华 《新闻界》2007,(1):85-86
在纪录片制作中,我们可以从题材方面将纪录片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关于现实事件和题材的纪录片。一种是关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更重视事件的现场.它是摄影机在“现场”见证,亲历的结果,它的叙事语言是展示性质的,遵循纪录片“三一律”(时间和空间的真实、表现对象的真实、叙述结构和过程的真实);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因为它所表述和纪录的事件是已经发生了的,“现场”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它的叙事就必须还原“历史的现场”,探索/发现是它的表现特点,它的表述有多种形式.口述历史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对纪录片本质的进一步认识,纪录片的叙述模式也在不断变迁。从最初的格里尔逊式发展到今天风格流派的多元并存,每一步探索都是对纪录片把握现实的方式、或者说探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调整。何谓纪录片的叙述模式呢?按照斯坦策尔的叙事理论,叙述模式就是“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的基本叙事结构”。就是说纪录片叙事过程遵循一定的叙事模式。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模式是不可回避的一个环节,通过对素材的重新排列组合,不同的叙事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6.
伍艺涛  赵天照 《视听》2022,(8):133-136
由奥斯卡获奖导演柯文思执导的中外合拍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讲述了四位普通中国人圆梦小康的故事,获得了国内外受众的认可。该片突破传统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在叙事视角上融合了我者叙事与他者叙事,实现了由单一自话自说到双方共塑的内外视角聚合;在叙事题材上由宏大主题到微观个体,挖掘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奋斗奔小康的故事;在叙事策略上运用阶梯递进式叙事结构、冲突悬念式叙事节奏以及多模态叙事语言,以此建立故事化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一种向受众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本文主要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方面入手,借用有关叙事视角理论,对采用第一和第三人称叙事的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分析为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与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苏聪  李妍 《新闻世界》2012,(7):242-243
本文以探索频道《南极洲日全食》这一事件类科学纪录片为例,探讨西方事件类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特色,以期能为我国事件类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仰。纪录片为传承与建构民族集体记忆搭建了纪实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互联网信息时代催生了碎片化、视频化的阅读体验。微纪录片简短精巧,兼具视听作品立体形象的视觉表现以及迅捷的分享互动,适应了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和语态。微纪录片成为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并创新性表达的新形态,以新华社《国家相册》为例,从现实语境和叙事策略方面阐述微纪录片对我国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郑荣 《采.写.编》2023,(3):160-162
历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过往的人、事、情,其“纪实性”与“再现性”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故事,“影像性”与“共情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魅力,从而决定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出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当前历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提出了历史纪录片叙事策略,从崭新视角审视历史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价值,为此类纪录片更好地策划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赵星辰 《东南传播》2022,(1):124-126
党史题材纪录片不仅是承载党百年奋斗史的影像资料,更是进行党史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激发奋进力量、引导思想舆论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的增加,微纪录片这种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聚焦于近年来热播的党史题材微纪录片的代表作,分别从叙述视角、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  相似文献   

12.
吴健 《传媒》2021,(6):53-55
融媒体时代,清晰地把握不同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特征,有助于提高其传播效果.目前国内纪录片的创作主要是针对院线、新媒体、电视进行投放,在叙事视角上各有特点.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2013年以来中国纪录电影、新媒体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包括谁在讲(角度),讲了何人、何事(内容),以及不同的叙事视角给观众带来的不同感受(效果),同时解释为什么这三者会使用不同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3.
聂志腾 《新闻窗》2009,(1):51-52
“视点决定投影方向的人物是谁和叙述者是谁这两个不同的问题。”简单的说,即指叙事视角包括谁“说”(叙述的角度)和谁“看”(聚焦的角度)。“事件无论在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角’范围内描述出来,总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的角度,无论所涉及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虚构的事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叙事结构与功能、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者等方面的分析,认为专题片采用预叙的方式,以增强叙事的逻辑性;采用概述和场景结合的叙事时距,以增强叙事的层次感;专题片中全知视角与第三人称证人的叙事视角交替使用,则巧妙地隐藏了叙事者的身份,对政论类专题片拍摄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肖平 《现代传播》2003,(5):73-76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真实是纪录片叙事原则之一。本文从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真实方面来考察《阴阳》和《夏天》两部电视作品。《阴阳》的叙事结构是展示完整的事件和事实 ,《夏天》的叙事结构则是改造并重建材料现场 ,栏目的影响方式是以蒙太奇为基础的叙事方式 ;《夏天》叙事结构体现出的是非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而《阴阳》的叙事结构则充分体现了纪录片语言的叙事原则。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兼谈《世博零距离》创作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历史和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具有艺术和社会学意义的多媒体语言。从本质上说,纪录片就是叙事。叙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叙事的内容,即“说什么”,是故事层面;二是叙述的方法,即“怎么说”,是表达层面。一部记录片的叙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故事是怎么讲的,在纪录片中结构通常是叙事最直接、  相似文献   

17.
冯运生 《东南传播》2023,(10):138-140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纪录片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原题材纪录片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主体性等叙事方面呈现出一些集体特征及变化,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叙事结构缺少变化,叙事视角多采用全知视角少主观视角,拍摄对象及观众的主体性不强,创作思路较为传统等。可以从有效利用故事化叙事,创新组合叙事结构,丰富叙事视角;重视纪录片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各方主动性;采用“内容众筹”的互联网思维,充分调动民间创作力量三个方面发展和完善中原题材纪录片。  相似文献   

18.
王米洁  徐莹 《东南传播》2021,(6):135-137
战疫微纪录片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型纪录片形式.从创作主体可分为官方、民间以及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形式.本文从拉热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出发,从叙述者、叙事手法的层面对官方和民间两种战疫微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从创作主体的风格和叙事的视角、群像叙事手法以及叙事推进方面都有不同特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战疫微纪录片已成趋势,融合创作在视角和价值的层面上都更能凸显叙述内容的真实力量.  相似文献   

19.
叶志良 《新闻界》2008,(3):138-139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到2008年,走过了50年的历程。这50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密切相关。50年历史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件实录到叙述,从意识形态化到人文化,从标准化到个性化。  相似文献   

20.
李秋菊 《新闻传播》2024,(3):112-114
纪录片的使命是以镜头记录时代发展和变迁。在刚刚过去的2021、2022年中,世界生物多样性缔约大会(第一阶段)在云南昆明召开,在此契机之下,生态文明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议题。同时间涌现出大量反映生态美,传达生态文明整体性的自然类纪录片。同时,疫情的考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人们重视健康,关注更广阔意义上的人居环境美,使得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云南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背靠丰富的自然资源,未来会有更多的自然类纪录片带领大众认识我们的世界。本文将以纪录片《盛世花开》为案例,探讨自然类纪录片中的叙事策略,主要从“共情”这个叙事技巧与自然类题材的结合入手,试论其在不断创新的纪录片叙事模式下的传播效果,并结合实践操作剖析其运用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