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变更,生态纪录片的样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待生态纪录片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网络时代赋予人们的一种反思精神的必然结果。我国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诞生在"后现代"的今天,它会用什么样的姿态引领我们去思考"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呢?本文将以《森林之歌》的第3集《森林之歌——容颜:绿色版图》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变更,生态纪录片的样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待生态纪录片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网络时代赋予人们的一种反思精神的必然结果。我国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诞生在"后现代"的今天,它会用什么样的姿态引领我们去思考"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呢?本文将以《森林之歌》的第3集《森林之歌——容颜:绿色版图》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薛海彤 《传媒》2023,(9):47-49+51
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引发了全球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纪录片以倡导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用真实影像揭示生态环境真相,唤醒人类的环保意识。以《众神之地》为代表的纪录片既有对生态美学的诗化实践,也有对人与自然关系建构的生命哲思。  相似文献   

4.
王培 《传媒观察》2006,(6):47-48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长片奖,今年五月又送评中国“金鹰奖”。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这两部反映同一题材的纪录  相似文献   

5.
李德银 《新闻窗》2008,(6):114-115
中央电视台历时4年拍摄的中国首部大型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于2007年12月在中央一套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部11集共550分钟的纪录片由摄制组深入我国各大原始森林,拍摄了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朱鹎、东北虎、长臂猿等珍稀动物及它们生活的“家乡”,用精美的镜头展现了人、动物与森林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微纪录片,逐渐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最为流行的纪录片创作形式。2017年,《了不起的村落》在互联网上一经发布,就以其独特的年轻化表达方式,引发了年轻观众的共鸣,在行业内外广受好评。本文以《了不起的村落》第一季为例,分别从主打内容、叙事风格、视听语言三个方面,对该片的"轻氧"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究其受到当代青年追捧的原因,为其他传统文化类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阎安 《声屏世界》2011,(10):41-42
在中国纪录片史上。曾有过纪录片究竟是“再现生活”还是“表现生活”的论争。近年来。随着创作理念的更新,我国当代纪录片在题材选择、表现方式、艺术手法、生产营销运作机制和批判力度等诸多方面有所突破。纪录片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变迁更引人注目。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发展轨迹,对生活纪录片创作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甜 《东南传播》2012,(1):145-146
《微观世界》和《森林之歌》分别是法国纪录大师雅克.贝汉和我国导演陈晓卿所拍摄的两部自然类纪录片。本文通过对比这两部纪录片在叙述手法和细节刻画上的差异,并对中外纪录片进行研究、探讨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在借鉴西方同类纪录片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寻求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刘汗青 《新闻世界》2012,(1):150-151
我国首部商业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于2007年在央视播映,引发了广大观众对于自然类纪录片,确切说是国产自然类纪录片的关注,热播同时也引发了纪录片领域对于《森林之歌》的分析。笔者以《森林之歌》与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的纪录片((微观世界》作比较,分析(《森林之歌》在纪录片叙事手法上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王雷 《新闻前哨》2024,(4):61-63
在新媒体语境的背景之下,纪录片创作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以及机遇。为了更好地促进纪录片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叙事的特点入手,对其创作实践进行分析,围绕新型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需求,来探究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纪录片创作的教育生态重构。[1]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观感的纪实性电视节目。从近年来获得大奖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创作手法的纪实性走向。同时,这些纪录片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3.
郭雨丽 《视听》2021,(1):109-110
《香巴拉深处》是由国务院新闻办策划、监制的国家级纪录片,全面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瑰丽旖旎的藏族地区风光.该片一经播出,好评如潮,在众多人文地理纪录片中脱颖而出.本文主要从该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以及文化底蕴四个方面评析其创作特色与创新之道,以期为我国同类型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的创作因时代背景以及人们的欣赏习惯、美学理念、制作技巧、摄制方式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烙印,随着我国在对外交流时人们观影习惯的改变以及国家对纪录片的重视,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故事化为代表的叙事模式被广泛运用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但是由于我国纪录片的创作理论没有形成规范化的体系,导致故事化的叙事方法在实际操作应用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立足于对故事化背景下的纪录片创作的梳理和分析,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程丹 《新闻世界》2014,(6):62-63
本文分析了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实例,介绍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和它在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石倩 《新闻世界》2010,(9):180-181
本文以多次荣获国际奖项的《牧魂》为例,通过对其民族文化、情感性、结构、画面、拍摄手法等方面的创作特色的分析,概括出了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特色,并探讨我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电视纪录片目前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发达国家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已纪达到了相高的境界,而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连国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对电视纪录片的追求几乎还无从谈起。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近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进步,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当然,我们与那些优秀纪录片的盛产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是在我  相似文献   

18.
卢英  杜谦  王峰 《新闻传播》2004,(10):56-56
最近刚刚看了长纪录片《英与白》,它在第六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评选中荣获了“人文与社会类”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创新奖和最佳音效奖。有人说《英与白》比较另类,也有人对此片颇有微词,但它在评选中获得如此殊荣绝非偶然,笔者觉得它代表了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故事化叙事和学术视野两个方面,对大型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森林之歌>进行个案分析,认为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上述两方面的有机融合与紧密互动.作为一次"试验",本文认为<森林之歌>在纪录片价值的三个层面,即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均能给面临发展困惑的中国纪录片提供丰厚的智性启示.  相似文献   

20.
就纪录片发生、发展历程来看,不管在初始时期,还是变化丰富的发展阶段,创作者对于纪录片的认识(观念)、拍摄手法以及作品形态这三者之问,始终具有自觉不自觉的互动相关.这三者的互动相关及共同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构成纪录片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足以构成纪录片发展历史研究中一个不无创新意义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