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赵本山热、二人转热、东北题材电视剧热。引发了目前愈演愈烈的一种现象——东北热。究其根源。这种现象是由东北文化所特有的地域特点、人文背景和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东北文化的特色在于幽默、热情、真诚、率直、质朴。从电视传播的角度来讲。东北文化个性鲜明独特。带有明显大众特征,能够寓教于乐。启迪人心灵的文化是易于传播和流行的.而东北文化正好符合这些特点.正是这股“东北热”.为东北电视媒体尤其是卫视频道借势营销、创造佳绩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娱乐大东北     
编者按近10年以来,来自东北的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乡土明星"娱乐"了大半个中国,使整个中国北方的观众对东北文化,尤其是以二人转为代表的东北娱乐文化,逐步产生并经历了由陌生到熟悉、再到喜爱的心理历程。这无疑是给东北地区的电视媒体创造了一个天然有利的独特传播环境。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电视媒体也逐步开始在节目内容或频道定位上向传播东北文化靠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期杂志以东北文化为主题,通过东三省强势电视媒体——黑龙江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和辽宁电视台——在节目策划制作及广告营销上的经验和成果,探究一下他们是如何借助东北文化的"东风"顺势而动,席卷全国的。  相似文献   

3.
从近年来,东北题材的电视剧在各级电视台热播,到今年央视春晚后,东北二人转火遍大江南北,一系列的现象都表明,一种东北地域文化的电视景观正在逐渐生成,并在电视传播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发源于东北黑土地的"东北风",经过电视媒体的强烈鼓舞,形成了荧屏上颇具影响的"气候"。作为"东北风"的发源地,辽宁电视台一直致力于推动这种"气候"的产生,同时也借此时机,创造了全国省级卫视中的"辽宁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梳理我国电视传播娱乐化现象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电视传播娱乐化现象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批判现有的过度娱乐化征候并揭示其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进而从提升传播文化内涵、受众细分、内容创新以及加强监管与媒体自律等路径探讨我国电视传播过度电视娱乐化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钟小族 《出版视野》2009,(2):31-31,33
传播是古老的.是自人类社会肇始即存在的社会现象:影视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影视的进步.并且.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影视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1998年,叶家铮在《电视传播的艺术》中已指出:“在研究电视的各种视点中.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电视传播的特点及其活动规律.是很重要的一门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迅猛增加。电视文化,这一现代文明的产物,成为当代社会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当代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个十分活跃的文化种类。电视文化以其传播快速、声画兼备、覆盖面大、传播广泛等等优势,展示独具的魅力与风采,成为人民大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电视文化的特点:1.时效性电视传播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电子技术设备,具有电子传播的特点,传播速度极快。电视节目的电子制作时间也很快,特别是直播节目,制作的时间,就是传播的过程、观众收看的过程,有很强的及…  相似文献   

7.
从《百家讲坛》看电视媒介文化传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芳芳 《新闻传播》2006,(11):38-39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备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其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受到很大争议。电视大众媒介的本质,决定了电视传播的内容都会带有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方言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形成了新的传播形态。在方言电视传播的背后是强势地域经济和文化的支撑,也是地方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寻找突破口的一种探索。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方言电视传播现象,使之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9.
方言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形成了新的传播形态。在方言电视传播的背后是强势地域经济和文化的支撑,也是地方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寻找突破口的一种探索。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方言电视传播现象,使之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0.
张文明 《新闻窗》2011,(3):47-48
电视文化是电视传播所产生的一切社会效应的综合。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出发,电视文化研究以电视传播的内容为核心研究对象,包括电视文化理念与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和电视文化责任,电视文化消费与电视文化接受,电视文化审美与电视文化批评等内容。文化环境指影响主体活动,存在于主体周围的各种精神文化条件的总体或系统。构成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教育、科技、文艺、道德、宗教、哲学、民族心理和传统习俗等。  相似文献   

11.
研究儿童音乐电视的电视传播效应,必先了解电视传播对儿童音乐传播的重要作用以及儿童音乐电视最本质的艺术特征。进而探讨儿童音乐电视在电视传播中对儿童的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电视娱乐精神”的人文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休 《视听纵横》2009,(2):15-17
当下电视娱乐热的兴起与泛化,既是电视回归平民趋向之使然,也是大众娱乐文化强力驱动的结果。电视娱乐运动似乎已成为当今一种引人注目的电视文化现象。随着电视娱乐节目风靡荧屏,社会对娱乐热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负面效应给予了很大的忧虑和关注,从而也引发了媒界对电视娱乐精神的研究和探讨。因为电视娱乐精神的缺失正是导致目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问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电视作为一种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完全可以作为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播载体,而二者的结合,是大众文化时代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现象。电视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向更广阔的范围有效传播,并悄然地改变着电视传播实践的现有格局和文化价值观,其社会传播价值也被赋予了微妙而多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手机电视最初出现在日本.随后是韩国。我国手机电视业务于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首次在国内推出。从2004年起,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先后推出了手机电视业务试验。由于手机电视具有离散性、交互性、实时性、分众性的传播特点.预计到2007年.中国手机电视业务的用户数将达到505万左右.手机电视年收入将达到18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5.
电视作为受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其影像化、直观化、迅捷化、通俗大众化等特征相当鲜明。利用电视对精英文化进行传播和推广,扩大了精英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电视在向大众传播精英文化的过程中,对精英文化有所消解。这种消解是值得关注的。提升电视文化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王慧  刘乃仲 《新闻世界》2011,(7):220-221
近年来,随着媒体产品的兴盛,文化领域又一次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而地域文化,作为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是由一整套的传统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所构成的文化系统。①近些年,全国各地都在纷纷制作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影视剧,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家乡文化。随着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系列小品在春晚上连年火爆,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本文将针对这一热点问题,从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入手,分析其广受欢迎的原因,再从传播渠道、效果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域文化传播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贾凡 《声屏世界》2021,(3):13-14
电视街头采访"神回复"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兴现象,属于电视媒介接头采访行为所产生的一种传播文化.从传播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这一对话传播的模式有助于丰富公共领域,体现媒介的社会作用.街采"神回复"的特征和类型繁多,文章对此展开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文化传播是电视媒介的重要功能和社会责任 1、电视在传播媒介中的重要地位。今天的我们,被各种媒介包围着.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等,尽管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电视媒体以其形象、鲜活、直观、广覆盖、低成本、快捷化等特点,依然是目前形式最为普及、受众最为广泛、传播最为迅捷、公众最为接受的信息传播载体。据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发展传播学”(CDC)课题组在江西省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从全省受访者的接触频度看,几乎每天看电视的人接近三分之二,高达65.4%,其中,稳定观众在所有受访者中所占比例接近九成。有研究者甚至将电视的这种地位称为“电视媒介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9.
赵高辉 《声屏世界》2009,(11):64-65
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日益成长使得传统电视媒体的收视似乎呈日渐式微之态。然而,在对受众接受信息的文化视角、行为习惯和电视传播的特点做进一步分析之后,有学者提出,面对网络媒体的来势汹汹,电视大可不必有唇亡齿寒之感,因为电视自身所带来有的文化意义正是其发展前景“柳暗花明”的依靠。  相似文献   

20.
吴晓春 《新闻界》2006,(3):76-77
电视栏目是目前电视播出的一种重要形式,电视栏目在目前的电视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关于电视栏目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目前关于电视栏目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具体的栏目进行的,关于电视栏目的一般特点却研究得很少。而认识电视栏目的一般特点,不仅是我们真正认识电视栏目的基础,也是我们策划创办电视栏目和进行电视栏目运作的依据。因此,从理论上对电视栏目的一般特点进行认识和把握,是电视栏目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所谓电视栏目的一般特点,就是指电视栏目这一电视传播现象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