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成了苏格拉底与孔子不同的伦理思想。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认为理性知识才是导致善行为的根本原因,情感则是导致恶的行为的根本原因,表现了崇尚理性的特点。而孔子力主"仁"、"孝"思想,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彰显情感。  相似文献   

2.
从根本上讲,科学教育是一种植根于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追求确定性的教育;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更多地关注的是人的“生存问题”,而忽略了人的“存在问题”.现代社会中,面对自我价值感与终极关怀的丧失,人们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科学教育的科学理性,在肯定科学理性价值的同时诉诸人文教育,重建自我价值感与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孔子仁学的第一原则。理性和情感的关系是孔子仁学的主要课题。孔子以“仁是理性的普遍情感”这一论断解决了理性和情感的统一。宋明新儒学以“生生”为核心,重新肯定了被佛学消解的理性和情感,在自然目的论中理性和情感完成了统一。  相似文献   

5.
"兴观群怨"是孔子文艺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一方面高度概括了文学的价值功用,另一方面又在文学的价值功用中重点突出其社会功用,而文艺理论又是整个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探析"兴观群怨"之理论源流可知,它是孔子所坚持的实践理性在文艺理论维度的呈现,而"兴观群怨"所体现出的实践理性之于文艺理论的作用方式则绵延于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是古希腊人在对宇宙虔诚的敬畏中形成的美的生命意蕴,以善、美的伦理擢升人的精神境界并以自由的理性精神表现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终极关怀。科学理性是对人文精神中的自由理性质赋的秉承,是籍以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形式逻辑体系和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宇宙真实的美。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在美的形式中归于统一,在宽容的社会气候中相融共生。  相似文献   

7.
人居于环境之中,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生的幸福与否,在《论语》中孔子对环境是非常重视的,包括人物成长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艺术环境等,尤其是其中的社会环境,是孔子环境思想的核心。其中的朋友关系、邻里关系、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因为在情感上的敬畏与爱、理性的中庸和对情理冲突的审美超越,共同铸成了孔子的乐生思想。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架构了一个庞大而有效的伦理思想体系。这一伦理体系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仁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仁的基本思想是爱人,孝弟是核心,君子人格是其终极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及管理,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关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的质量评价及管理,应秉持其根本的价值理性与终极关怀;不能仅仅限于工具理性层面,还应包括质量文化与质量价值等内在要素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内在诉求。基于价值理性与终极关怀的高等教育质量,要有高等教育之于人、文化、社会责任伦理的多维视界。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人文精神以理性实践为基础,隐蔽于主体思想深处,展现的是人的文化批判意识和实践活动本质,是对于社会生活及个体言行有重大影响的"实践哲学".其实质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孔子"仁"之要旨的实质即是教人如何"礼",从而实现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而后使天下平的社会理想.儒家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其思想体系是以小农经济的血缘亲情之下的大众心理自觉即"仁"为根本出发点,目的在于唤醒中原社会的道德理性与伦理责任,从而使分崩离析的"无道"社会复归于"礼"的秩序状态与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试论孔子消费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论语>可分析孔子的消费观.孔子在消费上,反对奢侈浮华,提倡务实节俭,力主适度消费和理性消费.孔子的这些思想主张,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经济科技比较发达的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而又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教化说为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诟病者多,这些批评与诟病不少就值得再商榷、再检讨。孔子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治教官师合一”而以“教”化天下的社会。孔子开出诗书礼乐教化传统的价值理性的人文基调,强调教化培植人的价值理性而“成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儒家教化说的真义乃在“为天下而教化”而不是为“一家一姓”而教化,它的强固存在正是孔子教化为天下为人的理性启蒙之精神不灭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宗教源于人类对其强大的自然之力的崇拜,源于对彼岸世界的信仰,源于灵魂深处对终极关怀的欲求.诚然,这种崇拜、信仰与欲求,是建立在一种非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正因为这种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才使脆弱的理性文化变得滟俊静美绚烂而璀璨.对理性的崇尚,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然而,理性不是万能的,正如宗教不是万能的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教与科学虽水火不容,但又交相辉映,如同两岸的河堤在对峙中规整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一个具有超越体验、终极关怀、宗教义趣、宇宙情怀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原创儒学是涵个体维度、群体维度、社会维度、超越维度于一身的相当完备的思想学说。个体维度包含自主性、独立性、独特性、全面性等属性。群体维度可分为家庭、团体和人类等层次。社会维度具有重视道德、轻视法治等特征。超越维度包含着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两个向度,而非单一的内在超越向度,亦非单一的外在超越向度。孔子思想在当代需要现代化、人类化、全球化、个体化。  相似文献   

16.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用已知探求未知,用感性寻求理性,并最终能用所学知识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人的现代化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孔子仁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仁学思想中的理性精神和血缘基础对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终极责任是个体对与自己有关联的人和事所必须承担的终极性义务,是对个体行为的终极性约束,也是社会运行的必备条件.终极责任源于人的能力的规定、人性的规定、文化的规定和终极理念的规定.终极责任通过激活焦虑而促使个体的行为发生变化.终极责任既是一种神经性的焦虑,也是一种现实性的焦虑,更是一种道德性的焦虑.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人类社会既通过影响个体的知、情、意、行而使个体形成终极责任意识,又通过文化、制度、道德、法律和民俗的建设,使个体形成对于终极责任的文化自觉.在当前,加强终极责任教育,使人意识到自己的终极责任,提高履行终极责任的自觉性,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传统德育的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在现代社会遭遇到困境: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过于追求终极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公民教育是当代德育转型的理性选择,德育功能和目的必须从凸显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转向凸显育人功能和目的:德育内容要正确处理德育过程目标与终极价值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方法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权利义务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社会的伦理讨论中,底线伦理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底线伦理可确立社会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它能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终极价值的伦理基础.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是辨证统一的.终极价值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导向,底线伦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道德基础.实现从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基础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