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艳 《图书与情报》2008,(2):98-100
汉字是中国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章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在基本范畴、意象图式、隐喻、转喻等几个层面,讨论了网络语言中汉字的语言问题。熟练运用认知机制将加深使用者对汉字以及对英语单词一词多义的理解,应用语言认知机制对网络环境下语言现象进行探索,为汉字宝库输入新鲜血液,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委婉语是英语新闻中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其中包括隐喻、转喻、外来词和近义词。从认知语言学来看,这些方法能具有突出一个概念的某个积极方面而同时掩盖其他消极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间接的委婉效果。  相似文献   

3.
彭华新 《东南传播》2014,(11):10-13
2014年马航空难报道中,抒情叙事遭遇了空前诘难,这种文学性的新闻存在着悲情美学与客观性的矛盾。从修辞学维度观之,语言的隐喻和转喻,为新闻抒情提供了合理性,修辞"劝说"动机的善意又为其提供了合法性。但是,修辞伦理中抒情与诡辩、理性与感性、个体尊重与公共危机三层关系的失衡,导致了新闻"过度抒情"的表象。如何使灾难新闻履行正常的社会责任,使抒情叙事进入理性的话语轨道,还需要消除抒情的"诡辩"潜质,在理性基础上实践新闻专业主义,同时适度运用感性修辞的社会矫正功能和引导功能。并且,所有的抒情叙事均以尊重个体的具体权利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协助官方处理公共危机,避免灾情恶化和恐慌蔓延,建构社会的良性态势。  相似文献   

4.
刘杰 《新闻世界》2022,(8):92-96
本研究以湖南形象宣传片《青春湖南》为例,分析多模态语篇中通过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及互动所建构的湖南形象。通过研究发现,该宣传片运用多模态隐喻构建了一个历史与现代化并存、有着独特色彩的湖南形象。还使用了空间部分代整体、成员代范畴、个体行为代总体态度、结果代原因类型的多模态转喻。从多个方面构建了青春和谐的湖南形象。多模态转喻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隐喻的源域和目的域,使得宣传片能更好地建构湖南形象,增强其宣传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玮  蒋晓丽 《新闻界》2012,(22):24-30
新闻专业主义的备受质疑、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符号学等对新闻领域的延伸,使新闻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种承载着深层意蕴的话语文本。在此符号学语境下,对新闻图片进行符号学的意指分析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将罗兰.巴尔特的意指实践方式(主要包含直指、涵指、元语言和神话)与符号修辞手法(主要是隐喻和转喻)结合在一起,并以5张第55届"荷赛"获奖作品为例,尝试性地引入了一种有利于快速高效进行新闻图片分析的符号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华 《新闻传播》2022,(2):80-81
隐喻是一种很普遍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历史悠久,且新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也日渐成为热点,而标题作为新闻话语的一部分,本身就与新闻文本、语境、修辞等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将标题与隐喻的理论概念相结合,对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传播问题进行描述,并结合话语分析来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引言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语言的信息功能的有机结合,使用隐喻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刻地领会语言信息。针对新闻英语语篇的特点,译者既要准确地理解原文隐喻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塑造新的国家形象,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刻板印象"是新时期的重要命题。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作为典型的多模态文本,国家形象宣传片运用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强化国家形象的传播。本文以多模态理论为逻辑起点,基于最新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通过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探析国家形象宣传片如何运用多种模态维度建构国家形象,分析这一传播手段产生的传播效果和影响,以期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9.
李婧 《大观周刊》2011,(16):143-143
概念隐喻和转喻是一对非常难区分的概念,本文主要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黄杰 《大观周刊》2012,(43):19-19
以经验主义认知观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喜悦、愤怒和恐惧三种情感体验,认为隐喻和转喻在这些情感概念中有不同分布。  相似文献   

11.
语法隐喻研究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不仅为阐述隐喻本质提供了新视角,而且揭示了语法重塑人类经验的功能。从新闻语篇入手,分析语法隐喻在构建新闻语类语篇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中的新词新语不是凭空产生的。新词新语的产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新词新语的创造和理解依赖人们头脑中存储的大量百科知识和进行隐喻思维的认知能力。隐喻思维的创造性和联想性使得新概念、新词语不断地产生,人类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 2 0世纪语言学的一大流派 ,布拉格学派的理论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多维的启迪。对传播学而言 ,他们在语言、符号及交流方面的诸多探讨需要认真看待 ,值得深入开掘。为此 ,本文对布拉格学派的传播思想做了一番初步的解剖 ,重点考量了其核心人物罗曼·雅各布森的有关论述 ,尤其是他的隐喻与转喻、六要素与六功能的学说。  相似文献   

14.
安成  陈乾峰 《视听》2021,(1):174-175
隐喻在英语经济新闻中普遍存在.通过隐喻,我们能更好地认识经济、解读经济和建构经济.本论文收集了China Daily 2020年3—8月的经济新闻,分析新闻中的隐喻特点,呈现经济领域的认知结构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邵明 《采.写.编》2021,(1):150-151
新闻语篇中存在大量语法隐喻,文章将研究视角分为信息压缩、语篇开展、加强效果,对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进行研究,探究和分析了语法隐喻在新闻语篇中的适用性价值,解析了不同形式下语法隐喻的不同作用,以及具体的应用形式.  相似文献   

16.
杨保林 《东南传播》2010,(3):122-124
随着隐喻研究和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的不断深化,诸多研究者已经认识到隐喻和象似性并非两个孤立的概念,相反,二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隐喻与象似性的研究对语言符号的任意说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以诗歌文本为切入点,对隐喻和象似性进行研究,探讨了隐喻与象似性的关系、隐喻象似性的范畴及其哲学依据。本文认为,隐喻象似性对诗歌文本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定义与规律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维并用以交流的手段。语言又分口浯、文浯。自影视业问世以来,又有画语之说。画语,就是画面语言。画面是构成电视作品的最基本要素。 电视新闻画面语言就是把不同景别,连续活动着的图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句句有视觉形象的特殊语言,用来叙说新闻,反映现实。这种由一幅幅图像构成的专业语言,既能体现电视自身所具有的直观、形象的特性,还能超越表象,通过组接产生隐喻或联想,用于深度报道。它是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传播媒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吴晓岚 《视听》2024,(4):157-16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生成式AI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媒介文本层面上,生成式AI作品在视觉传播中成功构建了互文、情境和文化语境,形成意义传达的链条;在传播文本上,此类作品呈现出复合与感官叙事的特点,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在修辞手段上,此类作品灵活运用隐喻、转喻及对比等手法,增强了视觉内容的深层含义。然而,此类作品存在数据侵权、新闻真实性存疑及算法偏见的风险,应加强数据池管理、信源验证追溯及算法黑箱的透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图像的电视新闻正呈现出新闻叙事的强势,其画面把不同景别,连续活动着的图像组合在一起,形成有视觉形象的特殊语言,用来叙述新闻,反映现实."这种由一幅幅图像构成的专业语言,既能体现电视自身所具有的直观、形象的特性,还能超越表象,通过组接产生隐喻或联想,用于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0.
张军芳 《新闻界》2012,(16):17-19,72
隐喻(Metaphors)是新闻构建现实和生产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国际媒体"黄岩岛事件"报道中的隐喻分析入手,审视国际媒体如何塑造了"黄岩岛事件"中的相关方中国、美国、菲律宾以及"黄岩岛事件"本身。在展现媒介如何形成有关这一政治事件话语的过程中,凸显的是隐含在各国媒体新闻生产中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