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枋是著名的明遗民,也是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遗民品质提醒我们关注并解读他的遗民生活对于绘画创作的影响。乙酉(1645)之后,徐枋从勿斋的贵公子沦为居无定所的人,而定居涧上草堂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明显的呈现;徐枋自称"作画暮年益进"与他和著名遗民画家杨补、万寿祺、归庄、姜垓的交游有关;徐枋有吴地隐居的实景图数幅,展现他的遗民隐居生活;徐枋以画为寄的特点是遗民画家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2.
《甲行日注》是明遗民叶绍袁人生最后四年的日记,生动而细微地展现了东南遗民的悲怆生活;文风清新流丽,富有韵致,为明季小品文的重要作品。文章从分析晚明吴江叶氏家族的文学世家背景及叶绍袁的生平思想入手,把握叶绍袁于《甲行日注》体现的爱国忧生的遗民情怀及其简丽文风和幽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徐枋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遗民学者和诗人。徐枋一生,与昆山一地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在昆山,有徐枋的先执良师,有他的同心挚友,也有他的精神俦侣,与他们的交往连接,恰恰构成了一个影响乃至引领其成长、发展的精神坐标。昆山是成就徐枋学问功深和坚贞品性的重要渊绪。  相似文献   

4.
徐枋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遗民代表徐枋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且多才艺,向为学人所重视。本文以研究徐枋的思想为主,认为其实现生命价值、恪守忠孝气节的理念、民为本的思考、人生价值取向、道德教育、学习之道等问题,对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且对后人也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6.
公鼐为明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据载其著述颇丰,而现只见《问次斋稿》《续稿》《西游稿》共四十三卷,散佚严重。笔者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发现佚文三篇,其中《池阳来先生自愉堂稿序》《大司成即墨砺斋周先生集叙》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的两篇序文,《新建石桥碑记》为《续修东阿县志》艺文中的一篇,可稍补研究之遗缺。  相似文献   

7.
《怀旧》是鲁迅的首篇创作小说,也是他的唯一的文言小说.这篇作品在鲁迅的整个小说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由此发轫的.鲁迅后来的白话小说与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怀旧》堪称是鲁迅的奠基作.这诚如一些外国评论家指出的那样,《怀旧》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呐喊》中的小说的雏形;显示了作者思想和艺术的发展;预告了中国文学新世纪的来临.本文试图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怀旧》进行剖析,并探讨它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对鲁迅后来白话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怀旧》作为他最早的一篇小说,以其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真实地再现和反映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从此拉开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的序幕。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创新性,它借小说革新,呼唤着新小说的诞生,为革命思想启蒙作了有力的探索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怀旧》是从晚清进步的遣责小说通向五四文学革命,高扬反帝、反封建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之作,具有开启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何梦桂,浙江淳安人,咸淳探花,宋元遗民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集《潜斋集》收入《四库全书》。《鹃啼曲》出自其作品集《潜斋集》,不仅借“杜鹃”来吟咏宋末皇帝,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遗民们的精神面貌。本文将从“杜鹃意象”以及“遗民”两个角度浅析《鹃啼曲》。  相似文献   

10.
范国禄被王渔洋赞为“翩翩浊世佳公子”,且以布衣终老;陈维崧亦被吴梅村赞为“江左三凤凰”之一。作为明季遗民后裔,范国禄与陈维崧的交往绝非偶然,相似的家世背景和人生遭际是造就这一文坛佳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学掌故中子期听琴、伯乐相马的美谈广为流传。在我国现代、当代文坛上知音识文,提携后进也不乏值得称道的趣例。兹举几例,以飨读者。鲁迅在1911年冬将文言小说《怀旧》寄给《小说月报》。当时任主编的辉铁樵虽与鲁迅无一面之交,却深为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雅活”文字所吸引,不仅热情复信,且将《怀旧》在《小说月报》第四卷卷首位置突出发表,文中的佳妙处加了圈点,写了评语,热忱地向社会推荐,给鲁迅以很大鼓舞。21年后,鲁迅在给朋反的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赃人日记》,其实我最初排成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的短…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的时代巨变出现了众多遗民学者、知识分子,他们身上产生的较为强烈的遗民情结影响之于清代传记的写作,使传记文学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了众多为遗民学者所作的传记。文章以清人为清初史学家万斯同所作的传为个案,从遗民情结与多篇万斯同传记出现原因、遗民情结对传记写作取材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遗民情结对学者传记写作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与局限这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较为全面地认识清初遗民情结对清代学者传记写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644年甲申之变后,沈自晋的散曲中就存在着怀念故国的遗民情结。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加强和沈自晋遗民心态的微妙转变,其散曲中遗民情结的表达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便是从"狂歌痛哭式"的黍离之悲,到"借比兴以抒怀"的故国之戚,再到"豪放洒脱式"的遗民余音。这3个阶段恰恰与他的散曲集《黍离续奏》《越溪新咏》和《不殊堂近草》相照应,也完整地勾勒出入清后沈自晋散曲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述善集》研究论文集》是对《述善集》研究的初步成果,共收论文20篇,大致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专论《论善集》诸文献,第二组为濮阳西夏移民研究,第三组论述濮阳以外诸地元代的西夏遗民。  相似文献   

15.
朱鹤龄《愚庵小集》是被《四库全书》著录的清初唯一的遗民文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高的文学价值,但迄今文学史很少涉及,甚至没有一篇专文探讨。本文通过对《小集》的编撰、版本以及内容、艺术和文学思想的全面考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国榷》是一部记录明代史事的编年体史书,撰于明末清初,共108卷,约500万字。从公元1328年(元天历元年)到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每年按月编成大事记,材料主要是根据明代的列朝实录和一百多位当代史家的著作,经过精心的编排考订而写成的.明亡之后,有不少“故国遗民”,为了寄托亡国的悲愤于先朝史书的编修,表露其爱国心与民族感情,写出了很多鸿篇巨著和野史稗乘,清初学者全祖望曾赞叹说:“明季野史,不下千家”。而其中深受学者赞誉的就是这部《国榷》,它的著者是爱国历史家谈迁。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怀旧语境中的《长恨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怀旧文化特色:其一是对“殖民”文化的复制及宣扬;其二是对“高雅”之享乐主义的膜拜。在这样的怀旧语境中产生的《长恨歌》在某种程度上是“隔绝了底层社会的利益代言角色”的一种行为,是典型的势利价值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文献》1987年第3期刊登了陈美林等《沈嵊与且居批评<息宰河>传奇》一文,文中多处使用了“阳季”一词,如“明季末叶”、“明季中叶”等,从一卜下文来看,这里的“明季”实际上是“明代”,作者把“季”当成了“朝代"的同义语。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清初明遗民编选的当代诗选将近五十种,流传至今的尚有二十五种。这批丰厚的遗民诗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后出的《遗民诗》的光辉所掩盖,它们的价值也未为今人所知。遗民选家源自其对易代之际时代氛围的切身感受而对选本采选对象、体例、风格所作出的独特选择是《遗民诗》所缺失的。在目前存世的选本中,有大量重要且未被《遗民诗》所收录的诗人诗作,因此它们对于考量清初遗民诗史具有重要价值。现存的选本体现以下特点:1.诗史题材的大量涌现;2.多真情实感的抒发;3.偏好沉郁悲壮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正我和习习多年的朋友,但没有见过面,只有在电话中联系过。一直关注这个当代比较活跃的女作家。近日读她发表在《青年文学》的散文《落地生根》,发现女作家的写作的转向,发全新的视角,向我们讲述的不是女作家贯有的柔情絮语,缠绵地叨唠。习习的《落地生根》,从这个题目,就呈现太多的东西。这是一篇怀旧散文,当注入多维的元素时,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