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议“眼力”牛素琴“眼力”,可以说是一种鉴识力,一种识别是非好坏,赏鉴价值及其艺术水准的能力。干什么工作都需要有“眼力”,否则优劣难辨,高下不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眼力”是一种专业素质的体现。有的人能一目了然,有的人却百看不解;有的人能洞察秋毫,一...  相似文献   

2.
宋双峰  王绣宇 《新闻界》2004,(5):69-70,72
在美国,有这么一个人——总统可以不见记者,但他必须每天都与记者唇枪舌战;总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不能在记者面前说错半个字。这个人,就是有“白宫之嘴”之称的白宫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3.
有报道说 ,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 ,1998年邀请一批香港记者到沈阳采访 ,目的是让记者们宣传该市的改革开放成就 ,也就是市长的“政绩”。可一位香港记者对慕引导他们看的“成就”偏偏视而不见 ,却紧紧盯住了慕市长穿的一身“行头” ,衬衫、领带、西服、皮鞋……全是世界名牌 ,少说也值几万港元。一个月收入一千多元的市长 ,能穿得起?这位记者在香港一家报纸上报道了这件事 ,其潜台词不言而喻———沈阳市市长是个贪官。不久后 ,果然东窗事发。这篇报道赞扬了香港记者好敏锐的眼力。但笔者认为 ,关键不在于记者的眼力 ,更在于老总的魄力。…  相似文献   

4.
杨力 《新闻前哨》2009,(8):100-101
由于新闻报道的署名制,新闻界便有了“名记”一说。以前,往往因为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使得报道此事件的记者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公众所熟知的“名记”。“而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使得受众不仅能闻记者之声,还能睹记者之容,从而增加了对记者的感性认识。一些出镜率高的记者往往更容易博得受众的喜爱,尤其是电视的出镜记者和新闻主播。是记者群里比较容易成为明星的人。”  相似文献   

5.
据四川日报载:今年2月24日,电影演员刘晓庆等观看自贡灯会。她事先声明:不见当地党政领导,不见新闻记者,不准拍照,不准录相。结果,还是有记者为她拍照,受到斥责(后来知道是个香港记者),还有记者为她录音。她挡镜头,要记者销磁。记者说有“新闻自由”,刘晓庆说有“拒绝采访权”,大家大吵一场。对这件事,许多人批评“刘晓庆的架子”。在我看来,值得记者思索的并不是“刘晓庆的架子”,而是“新闻自由”的价值。刘晓庆的架子,是刘晓庆的,换个人恐怕对“见当地党政领导”、“拍照”、“录相”之类,求之不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眼睛     
记者的眼力如何,决定了稿件的质量。是熟视无睹还是发现新奇,总在衡量着记者。10月3日《参考消息》头条新闻综合了外电报道:“外电评中国庆祝建国45周年活动展示改革成果,强调安定团结”,其中有一细节或曰镜头估计都是我们广大记者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7.
创新到永远     
新闻姓“新”。每天有成千上万份报刊发布着各类新闻,如何从无边的报刊之海中一跃而出,“抓”住读者,让他一见就不忍释手?这需要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功夫,需要时时创新的意识。立意新。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当独树一帜的思维导向、主题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钻劲     
当记者,要有一股子钻劲,要敢于钻、善于钻。人说“钻空子”,本是贬义之词;而对于记者,却要有“钻空子”的精神,记者“钻空子”,寻新闻,就无疑成了褒义之词!  相似文献   

9.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10.
汪帆 《视听界》2013,(3):116-117
主题性报道是电视、广播、报纸经常采用的一种重要报道方式,除了精心策划、组织,还要见人、见事、见情、见理,才会好听、好看。“见人”是指报道通过叙述人物的切身经历与感受来印证主题;“见事”是采用新闻故事化的手法,寓报道主题于事件叙述中;“见情”是记者在写作中带有情感;“见理”是报道要有思考,融深刻性、思辨性于报道中。  相似文献   

11.
政坛官场中人对“汇报”一词耳熟能详。只要实事求是、不变样走形,“汇报”不失为交流信息、获取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也听听“汇报”,同样可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不过,有些记者爱听“汇报”,并不是为了采写新闻,而是别有所思。按我国现行的新闻体制,新闻单位被定为不同的级别。参照行政级序,新闻单位有中央新闻单位,省、地、县新闻单位之分。有些新闻记者,尤其是高“级”记者,每到一地采访,下车伊始便要见当地一、二把手,听主要领导“汇报”,不够级别的人员来“汇报”便视之为不恭。有一位“中央级”记者到某省会采访,只因市里书记、市长千呼  相似文献   

12.
“访员阶级”一说最早来自报人孙玉声的《报海前尘录》,他曾论述晚清时期报馆中的“访员”与外勤记者的差别之大:“于是外埠本埠访员,当日乃有阶级之分,外埠者偶然至沪,编辑员彼此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13.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14.
一些记者和通讯员常有这样的感受:去同一个地方或共同采访某个单位、某个人物。为什么有的人写出的稿件平淡无奇.而有的人却写出了不同凡响的获奖作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识别新闻眼力火候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16.
新闻要改革,报纸在革新,竞争日趋激烈,记者怎么办?想到几点粗浅之见,略陈于下。一近日偶见一篇介绍作家陈建功的文章,说他有“三换”,即“换一个活法,换一个想法,换一个写法”,目的是“对社会、人生提供新的理解”。我们当记者的是否也需要“换”个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一个优秀记者的标志,不仅在于能生产有影响力的作品,还体现在有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能让人“见文如见人”。在河北新闻圈,这样的大记者可谓寥若晨星、凤毛麟角,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老站长、高级记者刘秀礼称之大记者,应实至名归、当之无愧。身居邢台小城一隅,他深耕新闻行业三十多年,获8篇全国好新闻、88篇省级好新闻,16篇新闻作品收入全国重点大学新闻学院(系)教材之中,40多篇作品被专家、学者在各类报刊杂志上评析,特别是他的作品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乡土新闻学”,值得基层通讯员和地方媒体记者认真钻研、学习。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夏,以创作和演出了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而闻名的河南省豫剧三团,悄悄把《金瓶梅》搬上了河南戏剧舞台……印刷精美的节目单上有“致观众”的话;“三个女子,一部奇书;四百年来毁誉参半,弦歌声里一窥真容!红尘滚滚,莫道一个“淫”字了得;悲欢歌哭,实是明末风俗画图。“色”字左右看,看出美丑百态;“欲”字试解索,解出妻妾苦情。何必包罗万象,但愿一斑见豹。不求同声赞美,恭听议论纷纷…… 一时间,河南戏剧界果然议论纷纷。赞扬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不作任何表态者的人,也有。  相似文献   

19.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经得起时间考验、能沉淀下来的好作品,不花费一番脚力、眼力、脑力无从得来,这是做新闻最质朴的方法论.俗话说,“文章中不中,要看基本功”.判断一名记者的基本功如何,其脚力、眼力、脑力,也是重要的参照.邹韬奋、范长江、邓拓、穆青……历数新闻界名家大家,他们无一不是这“三力”的表率.  相似文献   

20.
张帮俊 《声屏世界》2011,(12):69-69
因央视春晚而走红的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因重回地铁通道唱歌。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甚至有报道说,两人重回地铁通道演出.是因为春晚爆红后关注度下降.被打回原形。对此传言,王旭说:“最近两人的商演很多,同时正在潜心创作.并不如外界所传的现状堪忧。去地铁演出只是一种怀旧,但是,再也找不到以前在这里唱歌的感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