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乡饮酒礼是传统中国较为盛行的一种敬老、宾贤礼仪。在统治者看来,"乡饮酒礼敬老遵贤,敦序长幼之节,申明朝廷之法,其有关于礼教甚巨"[1],具有较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宴飨礼是周代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时期得到统治阶级的广泛推崇,并普遍实行于各个阶层,面对不同阶层宴飨礼的称呼亦有区别,平民阶层在历代古籍中称为"乡饮酒礼",贵族阶级的宴飨为了与"乡饮酒礼"相区分便以"飨礼"相称。本文主要以"飨礼"与"乡饮酒礼"为主体,针对其具体实施的礼仪环节,笔者从谋宾、戒宾、迎宾之礼,献宾之礼,奏乐之礼三方面探述其"飨礼"与"乡饮酒礼"二者之间的异曲。  相似文献   

3.
礼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长达两千余年。明代,朱元璋极为重视乡饮酒礼的教化作用,洪武一朝制定了完备的乡饮酒礼仪,为此后明代历朝统治者所沿袭。而乡饮酒礼作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明代临安府建水州的贯彻实施与儒学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明代建水州行乡饮酒礼仪式和乡饮宾的考察,不仅能对乡饮酒礼行教化的社会功能有进一步认识,同时也能从侧面了解乡饮酒礼在明代临安府的推行情况和社会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乡饮酒礼是一种饮酒礼,包含了贡士、正齿位、饮国中贤者等多种涵义,其中以贡士之仪最为重要,成为常典。它一般只在地方上举行,地方官员、士人及其他有名望的人都要出席,仪式的过程凸显出对士人的尊重和礼遇。由于它和地方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本身所具有的尊贤尚齿功能,地方官员普遍把举行乡饮酒礼作为推行教化、改革风俗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经费短缺等问题,乡饮酒礼逐渐不受重视,衰微下去。  相似文献   

5.
周代乡饮酒礼与乐诗运用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代的乡饮酒礼、乡射礼中演出的乐诗分为“升歌”、“间歌”、“合乐”等三个阶段进行,而且每个阶段的演出形式都不相同,演出的乐诗曲目也不同,但表达的主题都与敬亲忠孝友爱团结有关,非常符合宴会欢乐喜庆的场景氛围。乐诗通过诗意和音乐温馨的情感魅力,表达主人对宾客友好与赞美,强化群臣之间的亲和关系,达到交流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周代,贵族在饮酒礼彻俎环节之后有脱鞋登堂的行为。《仪礼》中称“说屦”,秦汉以后称“解履”。解履是当时人们在席居生活方式下,对原始生活习俗的保留。日常生活中,弟子侍奉师长时,弟子需要解履于户外,然后方可入室。行饮酒礼时,宾主需要解履登堂燕饮。饮酒礼中,只有特定的人群可以解履登堂燕饮,而等级较低的士阶层和从事服务的厮役则不解履。饮酒礼彻俎之后的解履行为,是将室内的习俗借鉴到礼仪活动中,体现了“由俗入礼”的礼学发展路径。该行为彰显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亲密、团结,并区分出不解履的士及厮役,以此强化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周代饮酒礼中的解履行为,一方面维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另一方面区别了不同等级之间的亲疏,反映了“情义兼尽”的礼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随着清代乡约的行政管理职能日益强化,它的教化功能却逐渐削弱,从而使乡约由政教合一的民间自治组织向纯粹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转变。由于乡约职能的变化和里老、里甲、保甲制的先后衰落,清代乡约逐渐成为清朝封建政权重要的社会基层组织。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组织在广大乡村社区的道德教化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代黄佐在其《泰泉乡礼》中对此多有记述。由《泰泉乡礼》,可见传统国家通过编织民间社会在乡村社区建立了多层面而又相互贯通的道德教化网络,藉此,在广大乡村构建起“心悦诚服”的统治秩序。以《泰泉乡礼》为参照,当代新农村建设不应忽视道德教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对民间组织在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更须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9.
"乡闱"一词是指科举时代士人应乡试的考场,即各省所设的贡院。河北省的考生主要在顺天乡闱内考试。作为科举考试中乡试的物质承载体,清代十六个乡闱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相对固定的空间布局。另外,政府还规定了一些相关政策法令,事实上,在乡闱内部还往往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和仪式,这些惯例和仪式在约束考官和考生方面有时候比国家明文法令更为有效。清代顺天乡闱的空间布局和仪式在时人的心理层面起到特殊的社会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前期的乡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成人仪式是青年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今天,成人仪式是青年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积极的个体价值。成人仪式道德教育的个体价值具体表现在增强青年时生命的敬畏感。促进青年道德社会化,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王丽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1):39-43,65
在清代,原本在中央候补的官员可通过加捐分发到各省,以备地方上的差委和署任之用。该制度的出现源于地方和中央的共同需要,它与清代的官缺制度、官员的分发试用制度和捐纳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发、委署和试用制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成为清代地方铨政的重要环节,用以甄核候选官员的人品和才能。随着清代捐纳制度的兴盛,分发到省的官员日益增多,地方逐渐形成严密的委署章程,以保证分发人员委署任职时的公平公正。但在咸丰以后,随着军事繁兴,地方委署章程限于名存实亡,委署制度陷入重重危机。归于地方督抚的委署权逐渐侵夺中央吏部的铨选权,直接造成了清代地方铨政的紊乱和吏治的败坏。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中叶开始就不时有人提出恢复古代的"乡官"制度,将国家职官体系延伸到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对其实施更为有效的控制。然而,"乡官"筹议始终停留在朝野话题的层面上,而未得到实施。时至晚清,随着西方地方自治思潮的传入,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将西式地方自治与传统的"乡官"制度嫁接起来,改善基层治理。  相似文献   

14.
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组合多样,是商代礼制的重要物化体现。虽然商代礼制还不像后世礼制那样系统、有条理,但对于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有着严格等级、阶层之分的商代来说,一些基本的社会礼仪制度,如等级制、宗法制、葬礼、祭礼、礼器使用制度等已经具备了初步形态,并在商代的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关于这些礼制的基本情况,在商代所出的青铜器中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一定体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模式作简要剖析,从三个阶段即分隔礼仪-边缘礼仪-聚合礼仪,逐一浅析从而得出对仪式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本土社区环境是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环境,也是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重要环境。而当前教育中本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却严重滞后,这就造成教育阵地的浪费与丢失,也造成少年儿童德育的缺失,并产生了不良的后果,这已引起国家与社会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小学德育的现实,主要分析并提出了开发本土社区德育资源的五个生本化策略:学校变革策略;思维转变策略;家校联动策略;全盘统筹策略和因地制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江南宗族组织对族人的管理和控制、维护宗族对族田的土地所有权、倡导与实践完纳族田正赋和国课、进行族中济贫和宗族保障、配合政府进行大规模水利修复工程、重视文化教育的思想控制等,从社会基层维护了传统社会秩序。虽然宗族活动也呈现出与政府不相协调的一面,但清廷选择宗族组织作为控制江南乡村社会的主要辅助力量,保持了江南乡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区研究是我国城市地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对于社区定义的探究不仅是社区研究的基础命题,而且至今仍具有研究的重要意义。对中国近30年来社区研究中"社区定义"的搜集整理和归纳辨析,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认知我国社区定义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另一方面则可从多角度结合中国基层地域社会特征来准确把握中国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特征。  相似文献   

19.
禾花宝诞作为番村的一种民俗活动,虽然是旧时封建社会人民崇尚自然、敬畏鬼神的一种产物,但从其仪式过程来看,也具有很多符合大众心理的社会功能。这些社会功能为研究番村的历史文化、手工艺、民间民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清朝风闻监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治者既鼓励风闻,又侵蚀或破坏言者的风闻权,从而使风闻运作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其历史局限性显而易见。但风闻毕竞是纠察奸邪、肃清纲纪的有力手段,且风闻并非风闻即劾,亦非风闻惩处,风闻后尚需取证核实,方能正式弹劾。科道官奏弹不当亦有法律约束,因而风闻所引起的弹劾权滥用的负面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