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全球新冠疫情与逆全球化等大变局冲击下,我国产业技术链面临巨大风险。识别产业技术链风险,需要基于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基于技术差距和资源依赖理论,构建“技术水平差距、技术价值和可替代性”三维度的风险测度模型。选择芯片领域3大环节、共15个主要技术为样本,443285条发明专利数据,测度中国内地、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五国(地区)芯片产业技术链的结构、运行情况、面临的风险及多阶段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日本和美国的芯片产业技术链的风险指数最小,中国内地面临的风险最大;美国在IC设计环节、日本在IC制造环节的风险指数长期处于最低位置,韩国和欧洲在各环节均面临一定风险,中国内地在各环节面临的风险均呈下降趋势,但仍较大。研究丰富了产业技术链风险的理论内涵及测度维度,基于发明专利数据的全量化测度方法,为全面开展产业技术链风险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论。研究结果对国际技术形势研判、产业链风险预测和排查、提高产业技术链韧性等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业月刊》2011,24(15):1-2
武汉全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11月在东湖国家高新区(中国光谷)注册成立。是一家专注于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硅基液晶)显示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全球化运营的高科技企业。近几年,围绕LCOS显示核心技术,公司在中国、美国、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共申请发明专利15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技术经济安全成为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迫切需要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支撑。文章聚焦技术依赖,借鉴国际技术转移相关理论,分析了生产能力、依赖关系和创新能力相互关系及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技术依赖影响经济安全的PTIER(“三阶段两效应”)机制。技术接受国引进技术形成生产能力后,可能会形成技术依赖关系,如果未能及时形成创新能力,依赖关系将自我持续。技术依赖既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也会因依赖关系而带来成本和风险,威胁经济安全。如果形成依赖关系的技术转移受限,技术接受国短期经济受损难以避免,但是也可能倒逼本土创新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4.
以专利为视角分析芯片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态势,探索各国核心企业的技术竞争策略和创新模式,以期对中国芯片制造相关领域技术发展提供参考.首先通过聚类和共现等方式识别出芯片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分析该领域的国际竞争格局;然后对芯片制造领域核心企业的竞争演化和技术距离进行分析,归纳不同国家核心企业的技术竞争策略和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得出:(1)芯片制造关键技术领域的主要竞争国家为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中国和法国,具有最高技术水平的国家是日本和美国.(2)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的明星企业是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和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前者的竞争对手主要为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和美国瓦特洛电气公司.(3)芯片制造领域核心企业的技术竞争策略表现出明显的国别特征,日本企业更注重专业化,美国明星企业更替更频繁,韩国企业专利布局范围更广泛.(4)不同国家芯片制造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日本企业偏重模仿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相结合,韩国企业注重突破式创新,美国企业以突破式创新为主、模仿式创新为辅,中国企业以模仿式创新为主、突破式创新为辅.最后对中国芯片制造技术发展提出建议:政府加大对明星企业的激励和扶持力度、从制度设计层面加强对中国薄弱领域的重视,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策略时结合中国情境和自身实际、了解掌握竞争对手的技术现状和创新模式等.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基于专利数据系统、客观地识别关键核心技术,有助于丰富关键核心技术的识别方法,帮助中国更加科学的实施战略布局。[研究方法]在界定关键核心技术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专利共类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方法。首先依据技术的共现度大小,筛选热点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技术相似度、技术影响力和技术增长潜力率识别核心技术和潜力技术,在此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以核心技术和潜力技术为节点,共现强度为边,计算结构洞并排序,选取排名前20位作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结论]以光刻技术为例进行案例研究,结果显示微生物或酶、光学元件、对表面涂布流体的一般工艺等技术是光刻技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有助于中国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合理配置资源、获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郑刚  邓宛如  王颂  郑杰 《科研管理》2022,43(7):85-95
近年来,我国芯片产业成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最突出的领域之一。本文基于奏效理论,对龙芯在CPU技术中实现阶段性突破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了芯片企业如何构建创新网络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问题。研究发现:(1)企业在突破芯片“功能性-可靠性-性能性-兼容性”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面临着更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企业外部不确定环境及自身资源存量将影响其网络构建和技术突破的决策逻辑。初期主要基于奏效逻辑进行决策,后期遵循“因果-奏效”间断平衡逻辑进行综合性决策。(2)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演化依次采用 “撬动-带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据此,本文提出一个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及演化的机理模型,推进企业创新网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并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日发明专利技术领域分布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发明创造专利申请与授权总量呈显著增长趋势,但从专利申请与授权比例构成来看,专利申请质量并不高。与日本相比,发明专利核心技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尤其缺乏发明专利技术领域分布优势。因此,增强我国发明专利核心技术地位与优势布局已是我国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集成电路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已成为全球关键核心技术竞争的焦点。本文基于全球集成电路贸易数据建立网络矩阵,借助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刻画2000—2019年全球集成电路贸易的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发现:(1)20年间全球集成电路贸易网络的整体规模逐渐扩大,但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近年来的网络发展态势受阻;(2)全球集成电路贸易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显著,并呈现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核”向以中韩为核心的“双核”结构转变。(3)全球集成电路贸易格局“东升西降”特征显著,贸易网络空间结构则呈现出以北美为核心的“洲际双拱”格局演变为以东亚—东南亚为核心的“洲内联系为主,洲际互动为辅”的多级格局。(4)研究期内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保持高额贸易往来的同时却维持了较低的贸易紧密度,反而“一带一路”沿线和非洲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不断加深。(5)中国与世界各国集成电路贸易依赖的非对称性显著,中国对发达国家呈现出单向依赖特征。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申请的发明专利能很好地反映高校科研成果供应与企业核心技术需求的对接。尝试以这类专利的主、次分类号为切入点,借助2009年OECD有关ICT领域的展望和政策,首次采用块段模型,分析该领域四大技术主题内部及其与非ICT领域间跨学科的技术关联,区别四大主题的技术路径依赖,挖掘技术平台,预测研发重点。助于我国ICT核心技术的把握和研发战略的布局,助于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分析,也为跨学科研究及其产业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从知识角度研究提高企业创新产出数量和质量,使其转变为关键研发企业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基于知识基础理论,收集80家中国电子信息企业2009—2015年的发明专利数据,分析技术知识基础网络结构对企业成为关键研发者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技术知识基础网络密度对企业成为关键研发者具有负向作用,网络中心势呈现正U形影响,而分解性呈现正相关关系;知识整合能力在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对企业成为关键研发者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是新形势下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在创新主体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研究缺乏对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内在机理的探索与验证。因此,研究从创新主体网络视角,以2010—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构建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与知识网络,采用负二项回归法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中的组织体系化能力与技术体系化能力对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体系化能力中的局部协同能力和全部协同能力均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体系化能力中的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组合能力均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知识共享能力与知识组合能力在组织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的影响机理,对我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如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专利检索数据,从技术主题分布、演化路径及合作创新网络三个维度出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Gephi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对2000—2019年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欧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智能专利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各国人工智能技术主题布局主要集中在计算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布局的关键力量,且技术集群之间关联较强,但与美国相比,中国基础技术层竞争力较弱,积极构建"核心技术为主,多元技术为辅"的人工智能技术主题格局成为当务之急;(2)各国均致力于新兴产业的智能化建设,但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要继续加强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建设以新兴产业为技术引领、传统制造业为经济支撑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3)中韩两国人工智能专利呈现出规模社团,联合创新模式初显成效,但各国整体合作创新网络还不成熟,加强跨领域、跨区域联合创新,构建人工智能多元化网络体系,是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3.
李蓓  陈向东 《科研管理》2015,36(2):96-106
本文以2000-2012年间中国大陆于美国专利商标局(以下简称美专局)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Utility patents)及其专利引文(包括前引和后引)为样本,采用专利引文网络分析方法,识别出了大陆当前的核心技术及重要的新兴技术领域,并与Cho和Shih针对台湾的分析结果展开了对比。研究发现,虽然两岸的核心技术,即当前技术竞争优势高度重合,呈现出激烈竞争,但鉴于两岸核心技术发展的阶段差异及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两岸在未来还存在广阔的战略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我国在芯片产业领域仍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但国内关于芯片领域核心技术识别的文献较少。识别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并分析其发展现状有助于我国芯片技术实现自立自强。[研究方法]构建涵盖“技术-市场-法律”三维度的核心专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熵权-TOPSIS-德尔菲法的核心技术识别模型对大为(Innojoy)专利数据库检索到的1985年以来芯片制造领域专利数据进行核心技术识别。[研究结论]最终识别到32件芯片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其中31件为美国持有,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半导体元器件、数据存储和通信传输技术几个领域。从专利申请时间看,核心技术布局已逐渐由通信及数据存储领域演变到了生物医药领域,当前美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芯片专利布局非常前瞻。  相似文献   

15.
张古鹏  陈向东  牛欣 《科研管理》2012,33(3):113-120,135
本文以Ozman M.提出的专利技术复杂度测度方法为基础,使用中国发明专利数据计算了三十个技术领域的宽度与深度,并与Ozman M.使用欧洲专利数据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从中发现各技术领域的技术复杂度在中国和欧洲表现出了趋同特性。电信领域前二十家公司在中国和欧洲的技术复杂度差异较大。日本电信类公司较美国和欧洲电信类公司拥有更高的技术宽度和深度,说明日本电信类公司拥有更复杂的专利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选取中国在USPTO所获发明专利最多的十个技术领域,通过专利发明人和专利权人信息分析了中国核心技术领域专利活动国际化渠道与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技术领域专利活动的国际化渠道存在差别,在专利活动国际合作方面,图像分析、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和数字通信领域比较突出,合作对象主要是美国,其次是日本和新加坡;在外国对中国专利的跨国所有权方面,图像分析、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和语音信号(数据处理)领域最为突出,专利权主要被美国、芬兰及日本控制;在中国对外国专利的跨国所有权方面,中国仅拥有少数的跨国专利权.最后,从专利国际合作和跨国专利权两个方面,讨论了中国主要技术领域专利活动的国际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加剧,技术专利争夺越发激烈。选取华为、中兴,苹果、诺基亚,索尼、夏普,三星、LG分别作为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的代表厂商,用专利计量、可视化技术对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当前智能手机的核心技术集中在"触摸屏幕","便携式;手持","模拟输入的细节安排","软件产品","手动输入设备"等方面。分析各国专利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中国手机技术战略对策:开拓国际市场,关注前沿技术,转换创新角度。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产品的贸易网络结构变动可能会对各环节产品价格波动造成影响。本文以钴为例,选取2007—2020年上游钴矿、中游钴酸锂、下游锂电池的贸易数据,构建了钴产业链的贸易依赖网络,并分析了相应网络的结构特征;结合LASSO-P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贸易依赖网络结构变动对产业链上中下游产品价格波动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①钴产业链贸易依赖网络结构呈现出上游钴矿贸易受资源禀赋国主导,中游钴酸锂贸易以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形成网络集团,下游锂电池贸易以荷兰、德国、美国、中国等国家为主要伙伴国的特征。②上游钴矿价格主要受到上游和下游贸易依赖强度的影响,中游钴酸锂价格主要受到中游和下游中介控制优势的影响,下游锂电池受到上游和中游贸易伙伴数量以及下游贸易集团化程度影响。③产业链下游锂电池价格受到贸易网络结构变化影响较大,最大波动幅度超过20%;上游钴矿价格受到贸易网络结构变化影响次之,均在10%之内;中游钴酸锂价格受到贸易网络结构变化影响最小,均不超过5%。贸易依赖网络结构变动对价格的冲击影响在第3年之后逐渐消退。本文为探究资源价格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战略性矿产资源价格监测工作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徐霞  吴福象  王兵 《情报杂志》2022,(10):74-81
[研究目的]科学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对把握技术领域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锻造“杀手锏”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辨析“国家关键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的概念内涵,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探究技术关联关系、识别关键核心技术、筛选“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的分析框架,并以2010—2021年间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领域的全球主要国家专利数据进行案例研究。[研究结论]研究发现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数据处理(G06F)小类,也涉及无线通讯网络相关的技术和设备(H04W-004、H04W-088),数据交换网络(H04L-012)、电话通讯的分局设备(H04M-001)和数据传输技术中的无线电传输系统(H04B-007)。其中,G06F-015、H04B-007、G06F-009三个技术大组存在严重的潜在“卡脖子”风险,H04W-088和H04L-012两个技术大组具有锻造成为“杀手锏”技术的潜力。该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能够为中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实践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进行国际专利申请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知识产权布局、抢占创新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供的数据,重点统计了2005年至2009年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位居前列的国家的申请情况,分析了国际专利申请的重点技术发展动向,以期为我国创新主体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研究表明,一方面,美国、欧盟主要国家以及日本在化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和仪器、仪表等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但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欧盟主要国家2009年的专利申请公布量均出现了停顿或负增长,而日本的专利申请公布量近五年来保持稳定增长。中国和韩国等国专利申请公布量增长迅速,但与美国、日本等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医学技术和药品是科技发展的重点,电信和仪器测量技术创新比较活跃,环境技术成为新的发展亮点。此外,中国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增速喜人,其中在数字通信领域已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但在其他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