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式太极拳大家 士先生 嚣麟诩视﹃ 摄于L世纪六卜年代中山公园八色L 崔毅士先生︵右二︶和夫人︵右四︶与杨澄甫先生的夫人︵右三︶等合影 卜眨徽酬巳卜盯︸邵定良蛋感巷盼眼即﹃ 摄于.九六四年 杨式太极拳大家杨登甫高足崔毅士演示图 ︵此拳照为当年崔毅士先生在杨澄甫先生空首指导下演练︶5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详解(二)~~  相似文献   

2.
<正> 在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时,对各拳势的技击方法与攻防涵义应有一个了解和认识,这对正确掌握动作姿势,了解技术本质,体现太极拳内刚外柔的运动特点,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野马分鬃  相似文献   

3.
高保中 《武当》2023,(1):9-11
<正>起势在太极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这样写道:“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将起势定位于太极拳“练法用法”的“根本”。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作为第一式的起势,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之所在,杨澄甫宗师说:“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这句话所含已有“体用兼全”。凝神静心,体态安详,意气兼备,应物而发。这完全就是“内外合一”之境,我于此揣摩已久,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4.
魏坤梁 《武当》2023,(1):21-22
<正>(接上期)六、为什么发生传承错误杨澄甫先生有的传人所传承于杨澄甫先生的这个揽雀尾掤与杨澄甫先生书中所述既不一致,还违反了太极拳理法而练用不符,开启了以讹传讹。其实,现在传播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套路这样的有错误的拳式还是不少的。由此可见,现在有的人认为杨澄甫先生所有传人相互不同的套路练法都是正确的没有优差对错之分而称之为“一人一太极”,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也是有必要探究的,分析于下。  相似文献   

5.
王志远 《武当》2006,(12):13-15
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杨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虚实诀》歌曰:“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拳谚又云:“虚实刚柔之谓拳”。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就是太极拳经、拳术的基本点。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有技巧乃可以言拳术,倘虚实不分,则成孤阴独阳,无生长变化可言,更无能变技巧之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谙虚实或不懂得分虚实,即不明阴阳、动静、刚…  相似文献   

6.
最简健身太极拳,也称为四式健身太极拳。全套除起收势外仅有右揽雀尾、转体抱球、左揽雀尾、十字手四个动作。它虽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是它包括了太极拳的“绷、捋、挤、按”四种技法,可谓是大极拳的总手套路。它仍不失太极拳所具备的风格、特点和作用,却练法简便,极易掌握,最适合于初学者练习。经常练习此拳对人体的健康大有益处,适用于各年龄层次人的运动,练法简单,技法全面,易学易会,持之以恒,对增强体质,配合医护治疗各种疾病,效果尤佳。现将其练法介绍如下:第一式:起势预备势: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正直,下颏内收,胸腹放松,肩…  相似文献   

7.
王善洪  吴兰 《精武》2005,(5):44-45
吴式太极刀传统套路的练法是面东起势,全套动作演练结束只有两分多钟。在我们编出这个套路之前,也有吴式太极拳的名家对太极刀的套路进行增改。为面南起势,演练时间为3分多,速度稍快,难以展现太极刀快慢相间的特有风格。在笔者的恩师、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太极拳家柳恩久老师的指导下,笔者参阅了大量资料,研究了吴式太极拳南北两派各位名人的太极刀练法和特点,完成了对吴式太极刀的增改工作,起势改为面南,全部演练时间约需3分半。  相似文献   

8.
李师融 《武当》2000,(11):34-36
唐顾诬蔑陈微明“窜改拳谱”,其言是不堪一驳的。查吴公藻(吴鉴泉次子)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已将杨禄禅在京授拳时,传与其祖父全佑的全套拳谱公布。第32页的《太极拳论》即为陈微明传出的《张三丰太极拳论》。全文的文字、段落,以及拳论之末所附的“原注云:此系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完全相同。这是证明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的铁证。吴公藻在书中还特地亲笔留言云:“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相似文献   

10.
拳友们在练习左右分脚时,往往分脚之前,先将脚屈膝提起,然后踢出。单靠膝关节的屈伸来踢出,是软弱无力的。也有人把脚尖分踢到高于肩,以显示功夫高,这有违技击原理,易被敌人击倒,不可取。分脚甩踢高度以不过腰为好,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拳照中,分脚、蹬脚都不过腰就是明证。按照动力学的原理,应使分脚有一个持续加速过程,采用加速甩踢方式,以产生强大的冲击动能,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皮传琼 《武当》2024,(1):7-8
<正>太极拳修炼要点之一就是身如气囊,开合鼓荡。是说身体如同充满了气的大气球一样,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在学习32太极剑时候,我的师父周有道先生讲解“野马跳涧”时就讲到了鼓荡劲。师父是杨澄甫宗师的弟子李云龙先生高足,讲解的鼓荡劲使我们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2006,(1):F0002-F0002
1926年7月29日生,河北永年人。杨式太极拳 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杨澄甫之三子。现任山西省武 术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国际杨 式太极拳协会会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当代“中华武 林百杰”。1985年开始出国授拳讲学,前后曾到新加 坡、法国、瑞典、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以及美国等 国。著有《中国太极名师精典·杨氏太极》《杨氏太 极拳、剑、刀》等,并录制出版了《杨氏太极拳,剑 刀教学录像带》。  相似文献   

13.
寿祥 《精武》2006,(12):41-41
太极拳的美奠基于形神合一。如果仅仅着眼于一招一式的外在美,而不深及其内在的意蕴、神韵,则会损害太极拳精、气、神的浑然统一,背离太极拳的真谛。谈到太极拳的美,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方面。一、形式美形式结构的和谐,以及变化中的统一,产生了太极拳的形式美。形式美约可分为以下诸类。1.仿生美太极拳的拳势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感,形成了诸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一些仿生象形的动作,其容易引发习练者的形象思维,由形象思维达到动作的形象化,从而把握太极拳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本刊今年将连载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希望对广大太极拳友们有所帮助! (接上期) 第十一式 高探马 动作一:接上势,重心不变,身体右转,两拳变掌,左手逆缠前绷,右手逆缠下分,目视前方(图49).  相似文献   

15.
谭大江 《武当》2003,(4):13-15
四、目睹张祖意合太极拳的风格 在秘谱《太极拳道论》中,记有“真人张三丰行功架谱”三路,一路为七十二势,二路为六十四势,三路为五十七势。据张兴洲介绍,此三路太极拳练法与他家太极多有不同。陈式太极偏于冷脆刚猛,不利于养生;其他太极则强调松柔,有养生大用,但技击效用得之较迟。而本门张祖意合太极拳分三步练法,一路练柔,柔中有刚;二路练刚,刚中有柔;三路刚柔兼练,得刚柔相济。学者苦练三年,不仅养生之益得之于身,而技击功夫必致大成。此三路练法惟第二路与杨班侯当年所练快架相似,个中缘由,下文有叙。  相似文献   

16.
动作名称第一段 1、虚步双压拳 七星跨虎双压拳 2、后蹶脚按掌 鹰旋回首左右按 3、苍螂步戳蹬碾苍螂闪身戳蹬碾 4、乌龙纹柱乌龙绞柱就地缠 5、跳跃双扑掌狸猫捉鼠双扑爪 6、分手下踩野马分鬃迎风踩 7、横裆步双抱拳双臂枪行虎抱锤 8、左右脚冲劈拳左右戳脚进枪背 9、抢背旋风脚急地蹬科空中雷 10、卧身铲腿落地卧牛右铲腿第二段 11、乌龙绞柱乌龙纹柱迎身起 12、前后扫腿猛虎打旋扫铁尾 13、圈锤拐肘弓步冲拳圈锤拐财弓步拳 14、左右冲拳斜飞脚 拳打连环斜飞腿 15、扁踹卧牛腿回身扁踹卧牛势 16、鲤鱼跳涟鲤鱼跳连…  相似文献   

17.
<正>练杨式太极拳的拳友似乎都说会练“玉女穿梭”,可是不少拳友的练法有悖拳理,例如:1.两臂掌腕推成一个平面,进击掌怎能冲击到敌人的胸胁部位?2.提掤手掌托在敌臂手腕之处,怎能锁敌仰臂露出胸胁,以备后掌进击?3.走转回旋自己晃动不稳,怎能使敌失去平衡?4.定步发劲后腿向后滑泄,怎能送出倒敌动能?  相似文献   

18.
动作名称【第一式】太极起势【第二式】右揽雀尾【第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四式】进步搬拦捶【第五式】右左野马分鬃【第六式】左右倒卷肱【第七式】右海底针【第八式】左闪通背【第九式】撇身捶【第十式】搂滕指裆捶【第十一式】左右穿梭【第十二式】正单鞭【第十三式】合太极势  相似文献   

19.
太极长拳考     
吴伟 《武当》2023,(1):42-43
<正>在《太极拳释名》中有一句话——“长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近百年来,人们对这句话很困惑——“长拳”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杨澄甫在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道:“太极拳之顺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那么,“长拳”是一种秘传的架子?还是形容太极拳套路很长?“涛涛不绝”是指练拳的时候要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断?太极长拳与太极拳有什么关系呢?在解答这些疑问之前,我们先看下面二个拳谱中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中最为普及的拳种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 “绵拳”“十三势”等。清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太极拳的起源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