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时期,科创企业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的一大主力,与其相关的创新活动始终是研究的热点。基于2019—2021年中国科创板申报企业数据,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重新建构创始人身份类型,实证分析创始人身份异质性对科创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渠道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学术型创始人,学术型创始人所在的公司将表现出更优的创新绩效。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科创企业创新绩效的表现呈现学术型创始人>技术型创始人>商业型创始人;企业创新投资在学术型创始人身份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创始人两职合一和VC/PE支持加强了学术型创始人对创新投资的正向关系;创始人海外背景和两职合一正向调节企业创新投资与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为企业创始人加快企业创新发展步伐、减少创始人在决策时因个性特质所造成的治理偏差提供了新的指引。 相似文献
2.
3.
基于创新绩效评价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以74家已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方法合理评价科创板上市企业在上市前的创新绩效水平,分析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科创板上市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一定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创人才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使用京津冀地区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与创新能力、宜居程度以及社会保障四个维度,分析了京津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北京、天津以及河北三地的科创人才集聚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人才集聚模式为"经济-宜居主导型",天津为"经济-社会保障主导型",河北为"经济-教育-宜居主导型".人均GDP、平均工资水平、产业结构和高等教育资源、医疗便捷度以及社会保障水平对科创人才集聚水平有显著的正影响.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改善环境质量以及搭建人才平台三个维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很多传统企业的战略选择。然而,已有文献对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与内在机理缺乏深入研究。借助科技给予与意义建构理论视角,通过对典型企业——双星集团的案例研究,文章对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与内在机理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文章发现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包含转型发起、形成共识与转型实现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由行为主体和数字化技术形成的二元结构是数字化转型给予形成(即阶段性转型认知)的社会基础。文章进一步揭示了支撑企业转型的四种数字转型给予,包括:数字化战略给予、共享的数字化战略给予、数字化业务战略给予与数字化业务战略实现。意义建构是促进转型给予形成的主要机制;意义解构和意义给赋是高层次主体影响低层主体意义建构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过程转换的主要机制。文章打开了数字化转型过程黑箱,对IT驱动的组织转型研究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有效补充,也为我国传统企业转型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2013-2018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企业为样本,基于“双创”政策实施设计自然实验克服内生性问题,并按照企业规模分组来考察科创企业融资模式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融资模式对于科创企业来说最为重要,其余依次为内源融资、银行贷款, “双创”政策实施后企业股权融资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内源融资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表明我国科创企业存在一定的过度投资现象;内源融资和银行贷款对科创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促进效应,而股权融资由于会使企业控制权分散、核心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减弱等而抑制企业的创新产出,特别是对于规模较小的科创企业,企业创新产出受不同融资模式的影响更为显著;“双创”政策实施显著降低小型科创企业内源融资、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得到主要启示如下:政府相关部门应帮助企业完善公司治理、调整融资决策,并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及相关制度,鼓励科创企业执行双重股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小型科创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规范化程度,并进一步改善企业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7.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企业创新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创新网络是一个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理论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文章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有关企业创新网络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崭新视角探讨了企业创新网络的自组织特性,并提出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企业创新网络模型,指出了自组织理论在创新网络方面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11.
在企业、产业组织泛平台化发展的趋势下,平台化组织的创新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作用机理又是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以员工的创新激情为着眼点,以创新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剖析了平台化企业的人岗匹配和资源赋能所具有的创新优势。以77家企业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跨层次的结构方程模型,得到如下结果:人岗匹配和资源赋能对员工创新激情具有跨层次的正向影响,其中创新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了人岗匹配对创新激情的影响,完全中介了资源赋能对创新激情的影响;资源赋能正向调节了人岗匹配对创新激情的直接正向影响;平台化企业的人岗匹配和资源赋能的平均水平要高于非平台企业,平台化企业员工创新激情的平均水平也要高于非平台化企业。该研究有助于解析平台化组织的创新优势,有助于为企业的平台化组织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技术联盟企业的认知距离、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联盟企业之间技术学习和知识创造的研究文献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认为企业之间的认知距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字型.将企业联盟分成探索型联盟(exploratory alliance)和利用型联盟(exploitative alliance)两种类型,就认知距离、技术资本等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提出了三条假设,通过数学方法进行了推理证明.提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创投网络由投资者及其共同投资的伙伴关系所构成,而投资者的社会资本(即二阶社会资本)对被投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晰。以2000—2016年间接受风险投资的1 852家生物医药企业及其所形成的2 386个创投网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创投网络结构(网络闭合、网络集聚)和网络构成(投资者赛道多元度)对被投科创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投资者赛道多元度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创投网络闭合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U形关系;创投网络集聚负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投资者赛道多元度的提高有助于被投企业提升创新绩效,却弱化了网络闭合与企业创新的倒U形关系。此外,投资者赛道多元度对网络集聚与企业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研究结论为创投网络与科创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有助于投资者优化投资策略和管理者制订科创企业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14.
企业知识创新网络自组织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企业知识创新网络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随机涨落等耗散结构特征和自组织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知识创新网络演化的自组织模型,用于探索企业知识创新网络演化的规律.其耗散性和自组织性主要表现在知识创新网络通过与环境及网络内结点的相互作用,促进知识创新网络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同时认为知识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分为孕育期、成长期和均衡期三个阶段,对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资源管理的视角,双元创新是企业同时探索新资源和利用旧资源的复合战略行为,这一战略将促使企业进行资源组拼——整理、组合、改造已有资源形成新的资源或提供新的服务,通过以较小成本发掘新的价值,进而提升了企业绩效。为验证上述假设,对广东和浙江共209家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证结果发现:(1)采取双元创新战略的企业显著地进行了更多的资源组拼活动;(2)资源组拼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资源组拼在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上述结果在组合双元和相对双元的计算模型中均保持稳健,说明资源组拼是企业成功执行双元战略的有效过程路径。 相似文献
16.
17.
18.
基于领导理论和创新理论,本研究旨在探究双元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以16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281名R&D员工为调查对象,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对概念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双元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与领导—成员交换(LMX)关系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认知灵活性在双元领导与创新自我效能感及LMX关系之间起增强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领导者打破传统单一行为路径转而采用动态互补双元领导行为提升员工创新水平提供了新视角,并对企业创新管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员工认知方式与创新行为关系研究——以员工心理创新氛围为中介变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员工已经成为动态环境下组织从事创新活动的基本工作单元,而影响组织成员创新行为的主要因素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以组织中的员工为研究对象,将员工心理创新氛围纳入到员工认知方式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中.通过对101家企业(289名主管,759名员工)的调查,运用多元回归线性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实证研究结果:员工认知方式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影响作用,其中认知方式直觉维度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员工认知方式对员工心理创新氛围具有影响作用,且员工心理创新氛围的任务特征支持维度对员工认知方式最为敏感;在组织支持、工作团队支持和任务特征支持三个维度的共同作用下,员工心理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心理创新氛围的知觉维度在员工认知方式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管理启示与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构建了以战略柔性和战略创新为中介机制的员工导向提升企业原始性创新的关系模型,并分析了企业特征的调节作用。采用取自303家我国企业的双份调研问卷对文中所提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员工导向通过三条并行路径促进原始性创新:第一,员工导向增强战略柔性进而促进原始性创新;第二,员工导向以战略创新为中介机制提升原始性创新;第三,员工导向通过战略柔性促进战略创新,进而提升原始性创新。此外,链式多重中介效应随着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