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对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进行研究,指出凤凰古城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阐述体育文化旅游中文化传播作用与影响:传承与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增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提出重视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以体育节庆为依托,促进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加快培养体育文化旅游专门人才的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婷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2):103-104
文章运用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是一个自组织的演化过程,它具有非严格决定性、动态性、自调节性及不可逆性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的演化过程,挖掘该系统中结构与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可以促进这一系统稳步发展的可控制因素,以期在现状的基础上推进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口述整理和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梳理分析了近代以来形意拳的发展脉络,从其发源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结构、武术模式、组织形式、发展现状以及传承中出现的不良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认为,形意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其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发展地方特色上有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对太极拳文化国际化传播模式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太极拳文化国际化传播模式的内涵,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途径、传播效果和传播环境等6个要素构建了传播模式,保证太极拳文化国际化传播动态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5.
体育文化传播对城市形象构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以符号学作为理论支撑,从体育文化传播与城市形象构建关系入手,分析城市体育文化传播的途径,对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建设和城市形象构建提出了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明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能强健人的体魄,修炼人的身心,更蕴涵着哲学、美学、文化、军事等内涵.目前国家间的战略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对抗,软实力尤其是国家的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同样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研究就中华传统体育结合传统文化在全球传播的国家战略意义和作用进行探讨,并就其传播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指出各大高校需要致力于培养综合型人才,需要同时注重专业课教学和体育教学,以形意拳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则是高校体育教学核心课程之一,这是因为形意拳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教学色彩,适合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为此,该文阐述了形意拳概念,并分析了课程教学实践的可行性,针对高校形意拳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提出高校体育形意拳课程教学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与形意拳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时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进行研究;针对体育强国建设发展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新的武术国际化传播策略:优秀武术传统文化的保持、武术文化传播的与时俱进、加强武术国际间的交往、发挥明星效应、推进武术标准化建设等。以期对我国发展和普及武术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该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对中华武术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困境及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武术的官方管理机构发展不健全、借由影视作品传播的方式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武术民间组织管理松散、传播内容过于片面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强统筹管理,做好政府顶层设计规划;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中华武术文化精品;坚定文化自信,挖掘中华武术文化内涵;拓展传播渠道,实现中华武术精准传播等发展路径,旨在帮助中华武术文化更好地实现对外传播,积极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王剑  金青云 《精武》2014,(4):113-113,115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推动延边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捅 要: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随着中西体育交流与碰撞的增多,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其进行国际传播的基础性条件.对此,文章在分析中西体育文化差异与共同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并据此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旨在促进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东方传统体育国际化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促进世界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的高度,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关照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理想和现实,分别从思想基础、现实需要、发展趋势和历史机遇四个角度,论述东方传统体育国际化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重中之重.以往多次全民体质健康调查显示,农民是体育运动的“弱势群体”,所以在新农村开展适合的体育运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重点分析形意拳的各种特点,及其在山西开展优势的剖析,并进一步分析形意拳在山西新农村开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以“传太极文化,讲中国故事,显民族精神”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着重分析新时代下太极拳文化国际化传播准则、传播困境及传播创新路径。研究认为,应以坚守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立场,坚定文化自信为传播核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方向的传播准则;在太极拳文化“解读语境”“体悟本体”差异以及“传播者”人才紧缺困境上,提出太极拳文化语境解读方式多元化,由体悟走向体用,筑建平台并重视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新媒体语境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机遇、困境及对策进行剖析。结果显示:新媒体语境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存在着中西文化交际障碍、传播渠道应用不畅、体育话语权缺失、国际信息秩序失衡的困境。为此,提出新媒体语境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创新表达;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的人才建设;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智慧平台;激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的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武术国际化就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向国际社会转移的过程,并以形成具有被广泛认同的国际体育文化形态为其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武术就要走出去,让世界认识武术;并要走进去,对武术从形式、内涵到文化价值观进行合理的创新调整,以实现中国武术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深度融合,这样的深度融合才是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根本。并以此吸引海外武术爱好者再形成主动的对中华武术和文化本源的探索,最终实现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完美融合,促进中国武术国际化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提升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有利于维护中国文化安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国体育国际传播能力和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下,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的提升面临4个方面的现实困境:西方体育文化霸权不断强化,挤占中华体育文化发展空间;中外体育文化差异制造认知鸿沟,形成文化折扣;中华体育文化“自塑”言不达意,产生理解偏差;国际传播方式创新不足,缺乏持续影响。本文从共情传播的视角厘清共情传播的作用机理,进而创新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打造中华体育文化的共情场景,优化中华体育文化的“自塑”效果,强化中华体育文化的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传承与传播。文章运用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是一个自组织的演化过程,它具有非严格决定性、动态性、自调节性及不可逆性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的演化过程,挖掘该系统中结构与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可以促进这一系统稳步发展的可控制因素,以期在现状的基础上推进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论体育传播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健 《福建体育科技》2003,22(3):1-2,14
体育文化产品作为人类劳动的产物 ,进入市场成为产品而获得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属性。因此 ,从体育传播的角度思考和审视体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体育传播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邓星华 《体育科学》2005,25(10):23-31
以现代体育传播的兴起为出发点,探讨了现代社会为体育传播提供的基本条件,以及现代体育传播发展下,现代体育与媒体的结合形成了具有大众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视觉文化;现代大众媒体所表现出的体育,集中体现了体育与媒体的狂欢,同时,大众媒体所推崇的锦标主义,忽视了对大众的关注,也影响到体育的形式和内容,使体育都是经过一定强化了的仪式表现出来。体育与大众传媒联姻而形成的体育传播的商业化,在促进体育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的发展。体育全球化进程中有着体育现代化的深深印记,而传媒在体育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体育传播促进了世界体育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体育交流。中国体育要成为世界体育的主流,必须主动融入到体育全球化大潮中,在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话语体系,形成自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