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骨黄类卜辞中,见有"■巫九■"一语,主要出现在与军事相关的卜辞中;本辞应从李学勤先生意见,读为"■巫九骼",并可和"■巫九■"对读。从《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相关卜辞可知"■"为地名或人名;"骼""■"为占卜时用的骨板或龟板;全辞大意为"地(族)之巫用九块骨版或龟版进行占卜"。  相似文献   

2.
殷墟甲骨档案的形成取决于殷商行政决策的“占卜”形式、殷商文书制作的“刻辞”模式以及殷商甲卜辞的“分类归档集中贮存”的保管方式,因此也形成了殷商人的档案意识和鲜明的档案特色。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课本第三册中《从甲骨到缩微图书馆》一,错误地认为甲骨是书籍的雏形。甲骨是古代(尤其是商代后期)书写或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的一种古老字,其内容是当时人们占卜的记录,故又称甲骨卜辞。甲骨的这种性质和用途就决定了它只是当时字使用的一个特殊方面而已,不是当时流行于社会的主要字形式,甲骨卜辞更不是所谓的书籍。当时的书籍是先商时代就已经产生并一流传于后世的“典”、“册”。  相似文献   

4.
甲骨占卜制度与商代信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商时代甲骨占卜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卜官制度;二是一事多卜制;三是习卜制与选卜制;四是卜筮并用制。甲骨占卜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使占卜预测与信息采集采信宣示传播顺利进行,为商王朝治国理政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卜官制度的建立,确保了占卜预测与信息传播的有序开展,一事多卜制、习卜制、选卜制、卜筮并用制的实行,确保了占卜预测的准确率与复杂多样信息的选择和采信,一方面殷商时王能对卜人、贞人占卜权实行有效分散与制衡,另一方面是信息选择与采信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辞中有些字与该系列不同的组类有较稳定的对应关系,如历组和无名组卜辞中有的字构造不同,无一和无二类有的字书风不同,还有些字因为占卜内容或用字习惯不同而仅见于无名组。它们可作为判断卜辞组类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说雨     
在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中国古代,“雨”在人们的生活、思想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从甲骨卜辞起,人们由对雨的崇敬惧怕的心理而开始占卜。最初,只是对“是否下雨”等自然状况的占卜,随着文化的发展,占卜的内容也日益深化。  相似文献   

7.
甲骨卜辞中涉及到“求生”的刻辞约二十多条,如①:  相似文献   

8.
文字学专家对于“才”字形体所指,看法不尽相同。但该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却是公认的,即它在一般情况下均假为“在”,用来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到的时问、地点等。“才”字的此种用法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也出现了不少,据我们初步统计,至少有89片中出现了该字,而其中又以“才”后紧跟一地名构成“才f在)某”最为常见。卜辞中“才某”之位置相当复杂,既可出现于前辞,又可出现于命辞或验辞(用辞),两个不同的地名还可同时出现于前辞、验辞(用辞)或命辞、验辞(用辞),但辞例中某一具体的“才某”只能一读却是毫无疑问的。在对辞例进行全面排比的基础上,我们对花东卜辞中“在某”的归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由动词“令”构成的使令句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但是对于这种句式在先秦的使用率和成熟度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所选录的含有动词“令”的刻辞进行分析归纳,可以看出使令句在甲骨刻辞中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使令句式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0.
村中村南甲骨是殷墟新近出土的甲骨资料,该批卜辞所反映的殷礼材料较为丰富,主要有祭祀礼、田狩礼、军礼、贡纳礼等,祭祀形式多种多样,所祭祀对象呈现出重祖轻祢的现象,祭祀时间一般接近夜晚。所见田猎资料中,狩猎地点相对集中,且兼具军事巡省性质。卜辞所见告庙、谋伐、选将、献俘等诸军礼环节体现出明显的模式化特点。所见贡纳制度的材料多集中于贡纳形式,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总体来看,村中村南甲骨所反映的殷礼已经初步走向制度化和程式化,该批卜辞无疑是研究中国早期礼制起源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殷墟花东甲骨卜辞有一新字,为(限)形,从走从系两个偏旁.走的本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糸的字形为“(8)”,象束丝之形,本义是细丝,引申义有绳索、琴弦等义.(限)字字音为[xián],字义是急跑、狂奔之义,在花东甲骨卜辞中指驾车之右马因狂躁而急跑(狂奔)之行为.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1981年版,第五册1987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注均:“孔雀东南飞,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徘徊,犹疑不决。汉人诗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此诗开头也有这个意思。用这两句诗引起下边的故事,古代民歌常用这种写法。”高中第三册2000年版仅改“犹疑不决”为“流连往复”,改“汉人诗”为“汉代诗”,实同。此注谓两句“比喻”夫妇离别;又  相似文献   

13.
甲骨刻辞时代是否存在编辑行为和编辑活动,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如此,甲骨刻辞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编辑审美思想,诸如随形、对称、错落、整齐、图文合一等等。在这些审美思想的指导下,甲骨刻辞的版面设计达到了相当高的审美水平。除此之外,甲骨刻辞时代还存在着原始质朴的“成册”和“典藏”思想,最为常见的“成册”和“典藏”方式就是“有秩序的排放或叠放”。甲骨刻辞中“册”、“编”、“典”、“删”等字的发现,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甲骨时代编辑活动的存在和频繁。甲骨时代无疑是我国“文籍之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村南系列甲骨卜辞中无名组是继历组卜辞之后的又一村南系甲骨卜辞类型,其亚类型又可细分为历无类、无一类、无二类、非典型无二类、无三类、无黄类等。其中历无类卜辞是历组和无名组之间的过渡。无一和无二类有相同的称谓系统、钻凿形态、人物和事类、同文卜辞、习语等,其多数属商王康丁至武乙时的遗物。无一类多数使用左肩胛骨,卜字中表兆枝的笔画左行。无二类习用右肩胛骨,卜字中表兆枝的笔画右行。无一、无二类的占辞“吉”字写法迥异。无三和无黄类的占卜内容以田猎为主,主要是商王武乙的遗物。  相似文献   

15.
邵原历史考     
殷墟卜辞里“刀”、“召”、“()”的地望在今之邵原。“召方”是商王朝之敌对方国,其都邑在邵原.后为商所并。邵原建都迄今有三干三百余年的历史。春秋以后,“召”写作“邵”。“邵原”一词,出现于隋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有文字史以来,文字的镌刻艺术便问世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就是在龟甲和兽骨上镌刻的象形文字,其原意是占卜吉凶时在龟甲、兽骨上所刻的用于记事的文字。因此,又称“契文”或“卜辞”,也称之谓“殷墟文字”。到了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周朝开始有以青铜为主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近年来《易经》研究的偏颇情况出发,重点论述《周易》的文学价值。本文认为,《周易》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以简洁的文笔进行记述,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和认识意义;从文学发展上看,卦爻辞韵语实为从甲骨卜辞到‘诗经’韵语的过渡形态;从体裁上看,卦爻辞提供了多种文学样式;它还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丰富了文学的表达方式,为后世写作提供了手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殷商时,人们崇尚迷信,祭祀、征伐、疾病、田猎等,都要用占卜的形式预测吉凶祸福。占卜后就在龟甲兽骨上刻下卜辞及与占卜相关的内容,这些由贞人(或巫师)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统称为“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亦称“龟甲文”“贞卜文字”“契文”“殷契文”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早期的公务文书,是和史官的记言记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史官笔下,它们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而留传下来,给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我国史官建制甚早,据《礼记·玉藻》载,周制·王朝及诸侯各国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周代天子的行动言谈都有史官为之记录,“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这大概是继承的殷商旧制而有所损益,但殷商史官的设置和记史情况已无史可鉴,只能从考古的发现中见其一斑。 根据考古发现,已知,我国原始的公务文书正是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卜辞是殷代王室特设的卜官灼刻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上的占卜记录。商代的统治者们,依靠占卜预知吉凶、决定行止,因而它的记录几乎完全是当时的国事档案。殷代的卜官同时也就是史官,所有的资料都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把档案编排有序地保存起来,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现已发现的卜辞,其内容多是有关田猎、祭告、征伐等王室活动的记载。在这些记载中。不乏作为公务文书雏型的国家文告,如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的载武丁时期的一则卜辞:“癸已卜,(青殳)贞:旬亡(囗卜)(祸)。王(囗占)(点)曰:(屮一)(有)(父布)(崇),其(屮一)(有)耒(艰)。乞(迄)至五日,丁酉,允(屮一)(有)耒(艰)  相似文献   

20.
商代地理研究是殷商历史研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在王国维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甲骨卜辞“计日干支与地名系联法”和“同版卜辞地名系联法”以及“异版卜辞地名系联法”。其后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丁山、郑杰祥等以及日本学者岛邦男、松丸道雄等为商代地理考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