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间集聚分类的SOM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创新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其空间分布及集聚模式对区域经济空间规划与布局决策支持具有重要作用.从空间集聚分类的角度,实证研究了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集聚模式,提出了在高新区的空间集聚分类研究中应用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的神经网络SOM模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历史时期,创新驱动是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重要动力。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5年面板数据,构建地理距离、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衰减边界。实证结果表明,创新驱动不仅提升了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地促进了周边地区尤其是地理相近省份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还存在显著的空间衰减特征,具体表现为,省份间地理距离在950公里以内为空间溢出效应的显著区域,1050公里为空间溢出的"半衰"距离。  相似文献   

3.
深入研究大数据产业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和途径,有助于发挥大数据产业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作用。通过探讨大数据产业与区域科技创新的关系,从驱动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等方面阐述大数据产业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双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分析大数据产业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路径,以济南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大数据产业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为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深圳为案例聚焦城市尺度分行业高技术产业集聚机理研究,对分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从创新地理视角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经验研究和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与空间依赖效应,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城市创新型空间出现网络化布局的新趋势.高技术产业集聚不仅与经济基础、劳动力规模等传统区位因素有关,创新氛围、协同功能对创新集聚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推进,应当更加重视城市高技术产业微观集聚规律,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与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我国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驱动要素。以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为目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以2007—2013年面板数据为基础,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纵向和横向分析,从科技创新基础、投入、产出和效益4个方面对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评价,探讨山西省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2013-2018年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构造了中国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驱动创新发展的事实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地区创新发展,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对实用型和外观型创新的驱动作用显著强于对发明型的驱动作用,数字经济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结构性特征;知识流动在数字经济驱动地区创新发展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且对不同创新类型的中介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数字经济创新效应具有显著地区差异,发达城市的数字经济创新效应显著高于经济水平落后城市;知识流动在同级别城市中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跨级城市,知识流动在经济落后城市中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经济发达城市。数字经济能通过知识流动的中介作用助力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强合作”与均衡发展,为中国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数字化建设提供重要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琼  卢润德 《科技广场》2014,(2):122-126
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增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本文通过对区域信息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利用主成分回归的方法,构建了影响区域信息产业创新能力的回归模型,以广西信息产业的创新活动数据为样本,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创新驱动战略是从经济结构供给侧发力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根本途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制度保障,创新型企业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主体力量。以通用电气创新发展历程为历史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长期可持续发展中演进和形成的创新机制,分析创新机制的构成要素,理解创新机制的运行原理及实际运行状况,分析企业创新发展与行业、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创新型企业建设、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构筑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深入研究地方政府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有限注意力视角出发,基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及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取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地方政府注意力配置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和渠道。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注意力配置能够驱动企业创新,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质量。此外,地方政府注意力提升对企业策略性创新和实质性创新均具有正面效应,但促进利用式创新的同时会抑制探索式创新。进一步分析表明,较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注意力配置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有限;税收优惠是地方政府注意力配置驱动企业创新的显著渠道,而政府补贴并非主要渠道。本文为分析企业创新活动的驱动因素、探讨地方政府注意力配置的经济效应给予理论与实证支持,对更好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创新驱动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俊红  王林东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725-1735
本文以中国大陆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各地区的创新驱动能力进行量化考察,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创新驱动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创新驱动能力最高,中、西部次之;创新驱动能够显著促进全国和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但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结论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4—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全面分析信息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互动关系,但两者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协调。两者协调性不足的原因是旅游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落后于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较大,并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旅游产业发展对信息化有较强的正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3.
当前长三角地区亟须通过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来调整产业布局,但目前关于两业融合的测算方法较为单一,也缺乏对区域两业融合时空演变的考察和空间异质性分析。为此,以2012—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法测度其两业融合水平,并将经济环境、政府支持、市场开放、外商投资、区域创新及信息技术等确定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利用核密度估计、自然断点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有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两业融合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并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区域内和区域间有差异,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对本市产业融合的驱动作用明显,信息技术应用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市产业融合发展;对先进制造业服务化而言,政府支持是直接驱动因素,经济环境和区域创新发挥空间外溢效应;对现代服务业制造化而言,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是直接驱动因素,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溢出效应驱动邻市现代服务业制造化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的两业融合发展提出提升融合...  相似文献   

14.
陈瑜 《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101-106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实现从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并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研究的意义;同时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理论体系、空间形态创新的测度、演化机理、影响因素以及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5个方面归纳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抵御冲击、快速恢复、持续增长的“韧性”非常重要。从熊彼特发展理论与有为政府理论视角出发,基于278个城市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等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创新创业发展与政府赋能对于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创新创业发展显著增强了城市经济韧性,城市经济韧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这意味着本地城市创新创业发展除了可以增强本地城市经济韧性以外,通过空间溢出还可以增强周边城市的经济韧性。创新创业发展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具有空间联动效应和相同趋势;政府赋能对于创新创业发展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并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增强周边城市的经济韧性。政府赋能的调节效应同样具有空间联动效应和相同趋势;政府赋能存在门槛效应,政府要以创新创业发展为突破口跨越门槛,才能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晓娣  饶美仙 《科学学研究》2023,(11):2086-2097+2112
以全国228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NCA与fsQCA探究数字经济赋能科技创新的组态路径,并以“准胡焕庸线”、城市规模、是否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等为分类标准,剖析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存在引致城市高科技创新发展的单个必要条件,但产业融合对于城市高科技创新发展发挥相对普适作用。存在两条等效的引致城市高科技创新发展的组态:“政府助力下技术主导型”“政府助力下环境主导型”,数据基础和治理数字化存在潜在替代关系。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组态路径具有明显的区位异质性、规模异质性及政策效应异质性,整体来看产业融合、政府支持、信息基础设施是各类型城市高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研究结论打开了数字经济赋能科技创新的“黑箱”,为各类型城市借助数字化驱动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孙艺璇  程钰  刘娜 《资源科学》2021,43(1):82-93
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30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2000-2017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通过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①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在时...  相似文献   

18.
为避免陷入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产业关联的上游制造业新企业进入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造成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窘境,尝试从行业层面探索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效应的外部性。利用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研发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构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跳跃性量化指标,以分配系数衡量不同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实证检验其如何影响新企业进入。结果发现: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利于新企业进入,尤其是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主要影响机制为使得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需求获取效率降低、技术转换频率增加,产生需求获取成本与技术转换成本吓阻效应;而且,中西部、高市场化水平的地区与低沉没成本、高规模经济的行业会受到更为显著的进入抑制作用,尤其长江经济带技术突破的新企业进入抑制力度远远高于样本总体平均水平。为了坚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从优化重点区域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鼓励新进企业与在位企业开展创造性合作、建设创新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与行政审批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如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不断深化的区域一体化能否驱动科技创新以及如何提升科技创新?首先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和组织机制剖析了区域一体化驱动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并将经济韧性的中介效应纳入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2003—2021年中国28个省、直辖市和291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法对区域一体化影响科技创新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2)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经济韧性,具体地:政策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表现出正向的区域联动性。(3)资源韧性对科技创新表现为倒U型结构,区域一体化要避免“资源诅咒”效应。(4)案例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京津冀城市在“区域一体化”政策事件之后,科技创新变动均值的差值显著为正。(5)分组检验发现,私营经济占比、东部城市、经济水平以及外商投资水平对科技创新回归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表明科技创新依托私营资本、外资资本的参与,在东部城市以及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283个地级市2011-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城市经济增长效率和公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数字经济对于城市经济增长效率和公平的空间外溢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效率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效率既有城市内的促进作用又有城市间积极的空间外溢效应,且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城市的创新水平来提高城市经济增长效率;数字经济拉大了城市内收入差距,但其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缩小城市间收入差距。研究结论对统筹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各地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应破除“地方本位”思想,为数字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