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百才 《教育科学》2005,21(6):1-4,9
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收益率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本文从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本偏向性的角度给出了新的解释。中国教育收益率逐年提高是技能型偏好型技术进步的结果,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为教育收益率逐年提高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8年全国综合调查数据,本研究考察并计量了1978-2008年我国各级教育个人收益中的文凭效应,并对不同劳动力市场及工作经历下的文凭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个人教育收益中存在显著的文凭效应,高中、大专以及本科毕业的文凭效应分别为29.6%、27.6%、35.3%;个人教育收益率存在不连续跳跃现象,受教育的第13年的收益率增幅最大,第16年的收益率最高;各级教育的文凭效应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不明显,大专和本科教育的文凭效应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显著;工作经历对文凭效应具有调节作用,降低了较低层级和提高了较高层级教育的文凭效应。本研究发现对国家教育经济政策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教育事业的重要承担者,研究家庭教育投资对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通过搜集我国1992—2021年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数据集,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实证分析经济收入、银行储蓄率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收入和银行储蓄率对城乡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于城镇家庭而言,滞后一期经济收入和银行储蓄率是家庭教育投资的格兰杰原因,且均对家庭教育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后者的影响效果较小;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滞后一期经济收入是家庭教育投资的格兰杰原因,不仅对家庭教育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影响效果相比城镇家庭更好,但银行储蓄率对家庭教育投资没有影响。为此,建议稳步提升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补贴比例,以降低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成本;努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构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提升农民群体的经济收入;提供教育储蓄产品,间接扩充教育投资总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究互联网加速普及的背景下家庭信息资本向人力资本投资的转化,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追踪数据,建立配套亲子样本,应用泛精确匹配和加权回归方法来识别母亲互联网使用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研究发现,母亲的互联网使用显著地提高了家庭教育投资,但其效果具有异质性——城镇家庭是受益者,母亲的互联网使用对进城务工家庭和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在影响机制上,互联网使用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解决信息不对称以促进教育投资.我国城市信息优势阶层已经成功地将信息资本转化为人力资本投资,但是缩小数字鸿沟未必能弥合不断扩大的城乡教育鸿沟.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流动与教育收益率: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分析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逐年上升的现象。首先从生产效应和配置效应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机制,然后提出了一种剥离教育收益率的计量方法,并利用抽样调查数据,计量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程度,发现劳动力流动提高了教育收益率23%。所以,提高教育收益率的有效途径在于进一步深化劳动力流动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双主体作用: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势必加快,伴随而来的产业调整、企业重组和兼并、技术改造也将在大范围内展开,以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会对高素质的劳动力需求大幅增加。然而,我国目前现有的高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产业分布结构上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引进、使用和在岗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是解决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廖娟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3):150-164,192
本文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城镇住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利用明瑟收入方程和probit回归方法对高等教育收入风险与个人选择上大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并没有对普通高中生的教育选择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高考制度仍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大学的关键性因素,这限制了学生选择大学教育的主动权;个体的风险态度对选择高等教育有显著效应,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的个体越愿意投资高等教育,这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内外的收入和风险存在较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投资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探究农户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讨论了农村教育投资的同群效应,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农户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教育投资存在显著的正向同群效应,农户个体的教育支出随着村庄其他农户教育投入平均水平的增长而增长.在控制个体特征、情境效应和固定效应情况下,村庄平均教育支出每增长1%,农户教育投资将会增加0.27%,对应的社会乘数为1.37,即外生冲击引起的平均教育支出的均衡反应约为个体初始教育投入增加幅度的1.37倍.进一步地,同群效应对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影响更大.研究表明,农村教育投资的同群效应有利于提高相关政策的有效性,阻绝贫困的代际传递,摆脱"贫困陷阱",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9.
李琦 《家教指南》2003,(8):38-39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及教育产业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教育投资数量、投资方向和投资意识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对这种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资料,今年初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对15个省、市部分城市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就城镇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趋势做一些分析。一、家庭教育投资额增加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阶段,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投资额逐步加大,全国平均家庭年教育投资为5137.4元,其中幼儿园阶段为3386.2元,小学阶段为6230.5元,初中阶段为80…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资源型产业带动内蒙古经济迅速增长,GDP增长率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财政收入增加;而教育、卫生、科技等人力资本投资缓慢增长。利用内蒙古12个盟市面板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法分析资源富集程度对教育、卫生投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源对教育和技术进步存在"挤出"效应,并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1.
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因此,探究教育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对于制定教育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发现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升级,还推动各次产业内部升级。从投入角度看,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对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于产业转型升级,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对于产业内部升级,中、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显著驱动了第二产业内部升级,高等教育生均经费还显著推动了第三产业内部升级。从教育产出看,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第三产业内部升级。从作用机制看,教育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升级需求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形成高质量人力资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畅通国民经济双循环。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农村劳动人口转移至城镇工作,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其成为城镇劳动力,并适应城镇生活。通过梳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与生成机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高职教育的需求状况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教育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珠三角地区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本同产业升级的匹配程度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程度是其核心。技术升级会导致人力资本收益水平提高,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同时,人力资本与匹配程度对企业技术进步和企业收益提升有促进作用。运用mincer模型对2010年东莞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同产业升级不匹配时会对产业升级产生阻碍作用,而同样的人力资本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收益率是9.4%,高于传统产业的7.3%,其他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也有显著差异。现代产业对于高水平的人才有较大的吸附力,较高的人力资本积累,并同技术进步相匹配才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代际收入流动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议题,而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经济学与社会学家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教育与代际收入关系展开了丰富的理论探讨,但目前学界缺乏对教育影响代际收入关系内在机制的梳理.文章将代际收入流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探讨教育影响作用的理论机制.在家庭教育投资决策阶段,家庭效用函数理论关注现实经济和信贷约束的作用,而自我实现理论更关注不平等的阶层非经济特征;在学校教育过程阶段,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学校教育的精英主义和绩效原则,而社会化理论则认为学校教育是代际不平等再生产和合理化的工具;在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回报阶段,地位获得理论等仅强调劳动力供给特征的收入效应,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则仅关注劳动力需求特征的收入效应,而工业化理论等调和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特征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普遍认为教育对改善代际收入不平等具有积极作用,而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则多认为教育无法改变现有的社会阶层分化并呼吁直接的社会改革.基于理论视角的系统梳理对于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产业结构变迁正处于第三次产业升级之中,高职教育与产业界应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整合各自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产业技术升级。构建课程与方向的弹性动态机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好培训的延伸,通过互聘和互动做到授课和实习无缝对接,建立区域联动的共享与整合机制,争取政府资源及科研资助,进行技术移转和输送高技能人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等。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投入在质量支持、资源使用效率支持与目的支持三个维度上,构成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社会支持因素。调查数据的描述性及推断性统计分析发现,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存在目的支持模糊、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投资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和投资能力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以及教育评价体制束缚是家庭教育投入支持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因此,提高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水平进而保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缩小收入差距是根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基础,更新家长观念是保障,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是动力。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城镇购房是衡量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指标,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t模型,考察影响农民工城镇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未婚农民工的城镇购房意愿强于已婚农民工;工资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耕地面积、家庭教育支出对农民工城镇购房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得出三点启示: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完善土地和社会保障政策,为农民工城镇购房提供各种保障;鼓励发展租赁市场,推动农民工城镇居住模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技能短缺是指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没有足够数量具备市场所需技能的人才.目前,虽然我国总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但高技能人才持续供不应求,技能短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针对这一状况,作为技能人才的主要供应者,我国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建立灵敏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反应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避免结构性人才浪费和教育高消费.  相似文献   

19.
在以公立教育为主的国家,增加教育财政支出是增加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跨省就业规模较大的现实背景下,研究省级教育财政支出对本地劳动力人力资本的贡献有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省域不平衡,并呈现较强的以经济距离为权重矩阵的空间相关性;全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省级教育财政支出对本地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影响不显著;基于地区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中部省级教育财政支出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正向促进效应最显著,其次是东部地区,而在西部地区不显著,验证了省级教育财政支出促进本地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的效应与跨省就业规模密切相关的研究假说。因此,为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省级政府除统筹扩大教育支出规模以外,还需要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就业环境,形成合理的工资定价机制,吸引人才到本地就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现代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理念与行为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农村家庭教育者在教育投资问题上存在偏颇和误区,教育投资行为具有盲目性。本文试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对子女期望值的回归理性、情感的投入重于物质投入及家庭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探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趋利避害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