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媒介赋权的背景下,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物完美融合,向公众传递创作团队的跨媒介叙事智慧,同时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底色,回应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节目的形式传承与创新的社会问题。《唐宫夜宴》从詹金斯提出的“跨媒介叙事”理论出发,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叙事、吸引受众参与、构建“故事世界”及打造大唐IP等手段,完成节目的跨媒介叙事,展现了关注普通人、跨时空、重细节、强互文和易共情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
赵鑫程 《考试周刊》2014,(38):24-25
目前,真人秀已成为国内电视界的一个热门节目形态,并呈现跨媒介传播的新趋势。本文运用跨媒介叙事理论,比较分析《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两档真人秀节目电影版的叙事特征差异,阐述真人秀独特的叙事特征对吸引受众、推广这种节目形态的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和完善真人秀跨媒介叙事应解决的突出问题,为优化其发展进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当下,社会大众与农民工群体的媒介互动越发呈现叙事化倾向。鉴于新闻叙事的多元主体性与日常化接受性,农民工媒介形象在叙事建构中存在诸多的伦理问题,不仅涉及新闻故事的选择,更涉及报道视角及新闻事件的文化语义结构等方面。因而,从叙事伦理批评出发,剖析新闻文本中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的隐蔽过程及深层故事结构中的叙事意识,探究文本中潜藏的伦理观念体系,将是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研究的崭新尝试。  相似文献   

4.
凌逾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专著《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是近期西西研究的重要成果。通过深入解读西西的小说作品,精准又有根据地提出了从“跨媒介”视角研究西西小说的文体革新,意欲从西西的创作中总结归纳出新的话语体系,是此著最大的亮点,并显现了一种“跨媒介论述”的尝试,成为更新跨媒介论述的可贵尝试。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媒介文化语境下,跨媒介叙事要求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平台,建构全媒介展开的“故事世界”。主题乐园作为“故事世界”建构中独特的叙事空间媒介,在故事呈现、故事体验和主体互动方面都具有特殊之处。主题乐园以高科技手段容纳、融合多媒介主题叙事的集成性、开放性、娱乐性叙事实体空间,不仅为游客提供物理和心理双重“沉浸”体验,还提供了互动性、创造性的文化参与和主体叙事的场域。以“故事世界”的叙事共享为基础,主题乐园成为文化想象共同体的公共领域,强化了参与主体的认同感和“故事世界”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当现代人沉溺于有限游戏的竞争,无限游戏则致力于搭建游戏媒介与个体生命间的桥梁,这对于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作为无限游戏的代表,《光·遇》通过自然元素与身体形象的隐喻,在游戏本体与现实本体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该关系中的人游互动、人人互动进一步促成了游戏人际传播中玩家与玩家之间的共生与意义同构。尽管玩家相遇在虚拟世界中,达成的却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实质上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人互爱提供了一个微型演练蓝本。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选取《羊城晚报》2010年343篇农民工报道作为内容分析样本,以考察农民工的媒介形象。研究发现,《羊城晚报》对农民工的关注度较高,报道多以政府为主位视角;《羊城晚报》所呈现的农民工形象以接受关爱的"沐恩者"为主,正在积极建构理性的农民工形象,对农民工的报道有简单化的倾向,但存在着刻板印象,"妖魔化"的成分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8.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全新学习任务群,如何让它扎实落地是当务之急。以影视艺术为依托,将教学内容的甄定作为探索的起点,从“依文本体式,使甄选更具针对性”“觅逻辑矛盾点,让内容更具厚重感”“遵核心素养,促教学深究本源”三个路径展开了思考和实践,以期开辟出新的法门,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选择《兰州晨报》、《羊城晚报》、《新京报》三家都市报为样本,采用量化内容分析法,揭示了都市报关于当代大学生报道中存在的偏颇以及对大学生整体形象的扭曲。内容分析的结果表明,有关大学生负面的报道共占了这些都市报57.7%的内容,这种报道,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社会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正确认知,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这对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会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选择《兰州晨报》、《羊城晚报》、《新京报》三家都市报为样本,采用量化内容分析法,揭示了都市报关于当代大学生报道中存在的偏颇以及对大学生整体形象的扭曲。内容分析的结果表明,有关大学生负面的报道共占了这些都市报57.7%的内容,这种报道,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社会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正确认知,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这对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会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跨媒介叙事以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过程的互动性,成为互联网环境中生命传播转型的必然选择。生命传播中的跨媒介叙事体现为四个维度:叙事过程社交化、叙事内核情感化、叙事逻辑游戏化、叙事效果数字化。跨媒介叙事在生命传播中的应用进一步凸显了互联网传播格局由传统的机构主体宏大叙事转向多元主体协作叙事,显示出传播格局由主体本位向关系本位转变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VR技术是发端于二次元文化的新兴媒介,其发展和应用成为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焦点。VR技术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依据VR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契合点,探寻主流意识形态传播+VR模式实施策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跨媒介传播。  相似文献   

13.
以小说<风波>为例,通过以文化批评与叙事学研究并举的研究方式,对其进行叙述视角的分析,可以认识到鲁迅小说高超的艺术效果部分源自其在叙事方式与思想立意之间始终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一窥鲁迅小说叙事特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三个农民去舞会》是美国当代新锐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由一张老照片引发的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干却又纵横交错的故事,阐述了科学对人类生活、人的思维意识及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小说采用独特的视觉叙事、平行叙事和瑰丽奇异的想象叙事,赋予了照片无限的生命力,展现了视觉文化背景下作家对于"可视性画面"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15.
爱丽丝·门罗是一位以短篇小说著称于世的加拿大小说家,被读者誉为"当代契科夫"。爱丽丝·门罗的创作多从女性视角出发,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同时又凭借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在日常叙事中挖掘出了广阔的意义空间。爱丽丝·门罗在其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时空交替变换的叙事技巧,营造出一种虚实相映的文本氛围,给读者以独特的阅读美感。另外,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中总是存在着内外两种不同叙事"焦点"的交替出现,使得其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迸发出了巨大的艺术张力,这也正是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与艺术品格跟创作者的艺术修养、文化积累、生活阅历息息相关。本文分析了曲湘建油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阐述了情感化的构图、感性的笔触、抒情意味的色彩等三方面的情感表达与艺术品格之间的关系。将为当下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型体育赛事多元媒介协同传播的现实,文章以东京奥运会中国故事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与观察研究方法,阐述运动场域社会团结感的跨媒介叙事建构路径、内在逻辑与未来想象。研究发现:由“元故事”向“故事世界”演进的跨媒介搭建过程中,存在着主流媒介“自上而下”与社交平台“自下而上”两条协同并进的情感建构路径。文化、技术和用户共同构筑了东京奥运会中国故事情感共鸣的内在逻辑。“爱国主义”和“英雄”故事原型奠定了情感唤醒的内生逻辑;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机制为情感扩散提供了技术逻辑;通过辨识他者的情感表达,用户于互动中锚定群体身份、形成情感社群。面向未来,主流媒体可从丰富情感连接触点、开辟情感互动新场景和树立情感互动规范三个方面发挥跨媒介叙事建构性功能,打造规范性表达、互动和评价的情感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现代大众传媒发生了嬗变。文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而电影、电视等图像媒介以狂欢化的姿态,进行着大批量、高速度的信息输出。"读图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发出了新的挑战。受身心年龄特征的影响,当代青少年对审美的追求更注重于感性化。因此,他们不再单单停留在纸质的文字阅读,而更倾向于刺激感官、形声并茂的图像阅读。因此,以文字为媒介的语文教材,面对多种媒介融合的语境,该如何开展跨媒介阅读,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亟需思考的问题。"从文本理论的视角来看媒介,我们可以把所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妇女地位地不断提升,女性形象也愈加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介上。人们通常认为,媒介形象总是"直接"、"真实"地表现了现实,但社会性别理论却认为媒介塑造的女性形象易从男权角度对性别进行概括和简单的归类,进而使得女性形象模式化、角色定型化。男权文化孕育了媒介模式,媒介模式反过来强化了人们头脑中的男权文化观点,由此形成了受众对女性形象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无意识,而受众的性别印象又是媒介表达的动力和来源。在这个过程中,媒介起了强大的作用,因此,媒介应当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承担起改变女性性别误解主要的责任,从而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艺术报道不仅仅传递着关于艺术的信息,也建构甚至定义了艺术的现实;不仅仅记录了艺术的今天,也塑造了艺术的历史。大众传媒限定了人们应当看见什么样的艺术以及如何看待艺术。《南方周末》当代艺术报道建构了中国当代艺术主流化、职业化和具有积极社会介入性的整体形象。这既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状况的反映,也体现了媒体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方向的应然性期待,更暗含着在新闻事实的选择、建构中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