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京操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班军者 ,卫所之军番上京师 ,总为三大营者也”1。班军制度亦称京操 ,是明代军事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朝人就意识到 ,军队“营中最为虚文故事 ,其积弊大当厘正者 ,京操之班军是矣”2。京操制度中凸现出来的明代军事制度体系的弱点是极显著的。京操制度的兴衰与明王朝的存亡有着一定的关系。透过京操制度 ,可看到明代军事上积弱不强的部分原因 ,而学术界对京操制度的关注尚且不够 ,笔者拟对此作初步的探讨。一永乐十三年 (1415年 ) ,“诏边将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各都司 ,中都留守司 ,江南、北诸卫官 ,简所部卒赴京 ,以俟临阅。…  相似文献   

2.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后,就着手接替元朝在东北的统治,先后建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都司下设立卫、所。卫是次于都司的地方军政机构,所是比卫低一级。仅图们江两岸地区明朝就设立9个卫。明政权在图们江两岸地区设卫,是隶属奴儿干都司属下的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构,并对其进行有效辖治:各卫官吏任命、升赏都有由明朝决定;各卫必须按时纳贡赋;各卫必须听从明王朝政令等。因此隶属于卫管理图们江两岸地区是明代疆土。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披露了国外某些人言及的所谓图们江两岸地区中国从来就“没有设立自己的机构”、“进行辖治”、“间岛为韩国之领土”的妄说。  相似文献   

3.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派人招抚辽阳行省等处军民,于一三七五年(洪武八年)在今辽阳市老城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下设定辽等二十五卫。一四○三年(永乐元年),又派人到黑龙江流域,进行招抚。于一四○九年(永乐七年),在黑龙江下游右岸特林(即今蒂尔)地方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努尔干都司”),相当于省一级的政权机关,其下设三百八十四卫。忽鲁爱卫就是其中的一个。是次于都指挥使司的地方军政机构,设有指挥使、指挥同知、卫镇抚等官。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档案馆,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自1980年增设编辑部以后,档案史料的编辑工作正在积极开展。 从1979年开始,我馆与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编辑的《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约五十万字),即将在《东北文史丛书》中专集发行。《明代档案汇编》(明代兵部、辽东都司、山东都司档案)和《忠义军抗俄斗争档案史料》(以上两专题共约一百万字)的编辑工作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5.
庆丰司,清朝内务府的直属机构之一。内务府是掌管清代“宫禁”事务的机关,举凡皇帝的衣、食、住、行等,都由它来承办。其中所需牛羊的饲养、放牧和供给,也是庆丰司的职掌。清初,庆丰司称三旗牛羊群牧处,康熙十六年(1677年)归并掌仪司,二十三年(1684年)始另设庆丰司。其最高职官为值年大臣1人,由皇帝在内务府总管  相似文献   

6.
奴儿干位于黑龙江下游东岸、亨滚河口附近的特林(今苏联称蒂尔)地方。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决定设都指挥使司于此(以下简称奴儿干都司),辖卫所四百零八个,黑龙江南北、乌苏里江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皆归其管辖。它代表着明朝行使国家主权。长期以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这个名称形成于清代。它基本上来源于清代的“内札萨克蒙古”一词。所谓“内札萨克蒙古”是专指当时漠南地区的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六盟及其所属的49旗。到了20世纪20年代,“内蒙古”这个名称又有了新的地域概念,即指“六盟二部四特别旗”。其中“六盟”当然是指上述清代的六个盟,“二部”则指呼伦贝尔和察哈尔,“四特别旗”则指不属于盟的伊克明安、归化城土默特、阿拉善、  相似文献   

8.
清政府军府制度产物之一的呼伦贝尔副都统衙署建立于乾隆八年(1742年),管辖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务及所属索伦、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厄鲁特等各旗的兵马。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噶尔丹即由呼伦贝尔地区深入袭扰漠南蒙古。清政府为抵御噶尔丹,曾派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率兵长驱,企图到这里驻兵扼守。后因噶尔丹已渡过乌尔顺河,“若仍往据贝尔湖,则反出其后”,  相似文献   

9.
总理衙门存审讯滇案供词光绪元年十一月初三日点名单计开:李珍国(南甸都司)、李含兴(系李珍国侄子)。十一月初三日讯具亲供。署鹤丽镇左营都司李珍国今于与亲供事。实供得:都司年四十三岁,腾越厅人。同治十二年五月奉委署理腾越左营都司。十三年十月奉委到滚弄江一带办理解散三  相似文献   

10.
明代镇戍将官的官阶由都督、都指挥、以都指挥体统行事三等身份规格与五府、都司、卫所十四级职衔表明的俸级构成。这套官阶制度形成于成化年间,其主要特征是身份级别与支俸级别的分离。由于十四级正俸过于微薄,而柴薪、军伴、公费、月廪及养廉田等其他待遇先后附丽于将官职衔,明后期,将官职衔取代都司卫所职衔成为武人追求的目标,明廷也依靠加授将官职衔以奖酬功劳,将官职衔因而官阶化。旧的官阶制度解体,对打破因卫所武职世袭而导致的将官出身不同有重要意义,但也产生了较大消极影响。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主持厘正官阶,给定副总兵以下将官品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