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平衡中的突破: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目标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加快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营造学科建设环境,汇聚学科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办学内涵的根本.将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要削弱或忽视学科建设,而是要明确并突出应用型学科方向,规制主导学科专业的发展,使学科建设成为专业构造调整的支撑.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学科方向的路径是紧扣办学定位构造学科建设机制、以学科方向规制专业建设、探究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
开展学科建设既是社会发展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所作的调研表明:加强学科建设必须科学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基地和学科队伍建设,健全学科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特色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建设。以沈阳市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为例,通过对特色学科等相关概念的界定,现状及问题的研究,提出合理的特色学科建设发展策略,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发展开辟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特点及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展现出一些个性特点:在学科建设方面,以服务于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在专业建设方面,将社会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合理的学科结构相结合。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如学科建设规划性不强、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等。为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采取诸如加强学科建设领导、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来引导学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作为地方性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在学科建设上要找准定位,即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面向社会需求确定学科方向,规划学科布局,凝练学科特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筑办学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一项战略性基础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从学校性质出发,根据学科自身现状和发展目标定位,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并保证质量,创造并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搞好学科群建设,注重学科学术带头人选拔培养,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环境.  相似文献   

7.
学科是高校的立足之本,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本科院校地位的主要标志。尤其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抓好学科建设就意味着抓住了学院建设发展的“龙头”。而学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又该从何入手呢?文章提出学科建设的四要素:规划建设、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四重”建设。抓住这四个要素就是抓住了学科建设的根本,就可以纲举目张。  相似文献   

8.
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一项战略性基础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从学校性质出发,根据学科自身现状和发展目标定位,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并保证质量,创造并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搞好学科群建设,注重学科学术带头人选拔培养,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环境。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科建设是本科院校综合实力的标志,它直接体现学校的科学研究领域和主要方向、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体现学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和社会地位。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明确服务领域,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科建设是高校提升内涵实力、提高办学地位的根本途径。文章针对当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发展定位、学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运作机制等方面出现了策略决策偏差,导致学科建设效果不理想、影响长远发展的情况,在客观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现状及其发展可能的基础上,依据学科内涵建设良性规律,提出阶段定位和策略对应的学科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追求学术规范与创新,是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和价值取向。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价值冲突,导致了学科建设的现状与现实社会对于学科建设的需求之间的距离、差异和矛盾冲突。当前,学科建设既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不断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坚持促进学科自身建设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协调与统一;又要十分明确地坚持学科建设的内在品质和价值精神,使学科建设在服务社会与促进自身发展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科平台建设的内涵就是把学科平台建设为一个开放的共同体,使其成为教研实力与团队水平提高的舞台。高校学科平台建设应统筹调配学科平台建设资源,实现平台间人力资源与建设经费资源的共享;辩证认识平台建设中共性建设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反对将二者对立。同时提出明确各学科平台建设的侧重点;在兼顾学科平台全面建设工作的基础上突出建设重点;项目化学科平台建设任务;完善学科平台建设的管理、监督及激励机制等学科平台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症结是其封闭性,它严重阻碍了大学学科及其学术的发展。开放性应是大学学科建设的应然追求和生命所在。中国大学学科建设只有追求面向社会、面向学科、面向大学内在组织以及面向大学生命价值的适度开放,才能获得更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的视角,将学科点的建设问题看作是一个具有多种目标变量、控制变量和环境变量的系统优化问题,可以把影响学科点建设的因素分为三类:学科产出(目标变量)、学科状态(控制变量)和学科环境(环境变量),将学科点的发展策略视作对上述系统的动态控制手段。通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基于上述系统模型结合国内外三个教育技术学科点的发展状况和策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模型较好地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科点建设中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科点特色形成的机制,据此归纳总结了教育技术学科点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化树 《教育研究》2006,27(4):85-88
学科建设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大学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大学学科建设必须遵循立足创新、突出优势、优化结构、发展应用、扶持新兴的原则,根据大学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建设目标,制定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促进学科交叉,提升学科整体实力;依托重点学科,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增强大学的创新能力;改革学科投资模式,发挥投资对提高学科创新能力和学科竞争力的作用;加强组织保障,强化科学管理,注重制度创新,确保学科建设取得良好的效益;构建检查评估机制,加强学科评估工作,促进学科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科建设管理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有机集合体。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的内涵包括人、物质、建设媒介和其他资源等要素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应处理好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服务与决策、执行、监督,学科建设管理与学科建设规律这三方面关系。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应采用管理学的方法,遵循动态性、最优化、有限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我国学者对课程论学科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我国课程论的发展经历了初建、停滞、重建、成形和发展五个阶段。我国学者对课程论的学科基础、学科性质、学科地位、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群建设等进行了探索。基于对这些探索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课程论的发展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能否建立一门共认的课程论;课程论的学术品位;我国课程论学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探讨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分析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认为促使教育技术学科从发展学科向发达学科迈进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是当今教育技术工作者当仁不让的两大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科建设是高校“重中之重”的工作,随着学科建设内涵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模式也正在逐步地与之适应。本文对高校普遍存在的三种学科建设模式:学科点建设、项目建设及平台和基地建设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平台和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交叉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新领域,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新动能。交叉学科建设要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的核心价值,要把握交叉学科建设的时代定位,形成创新知识生产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领域、新动能、新格局。交叉学科建设要构建“问题导向”的新型学科组织,建设“互补融合”的复式学科团队,形成“开放共享”的学科建设文化,创新“服务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