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游仙诗歌以超现实世界──天界仙境作为审美对象表现于诗歌之中,审美对象同作者所面临的现实的这种距离感、差别感,使作者凭借想象这种表现美的手段来感知对象,体现了一种想象的真实美,而想象中的神仙世界是那般的缤纷多姿,完美无缺,尤其是游仙诗歌之中对于动态性的意象的描绘,又产生了一种化美为媚的效果;同时,对于那空阔、超越时空的审美意境的追求,又能给人一种恢弘无极的意境美,凡此构成了游仙诗歌的特有美质。  相似文献   

2.
曹操对待神仙方术的态度是相信方术不信神仙 ,但由于时代人文精神的高扬和文学的自觉 ,促使曹操创作了不少的游仙诗作。在游仙诗创作过程中 ,因其理性意识与神仙思想是对立的 ,又使作者陷入了新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悲剧性的 ,并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是如此 ,其游仙诗为后世开创了借游仙抒怀的范型  相似文献   

3.
三曹都是无神论者,其游仙诗重在寄托,曹操借游仙表达长寿立功的愿望,曹丕游仙诗意在谴责神仙的虚妄,曹植借游仙诗以抒愤懑。  相似文献   

4.
论游仙诗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的神仙信仰是游仙诗的思想源头。《离骚》借助游仙表达政治寓意,《远游》描写仙游、追慕长生,《庄子》借助神仙形象追求逍遥独立的精神人格,三者共同组成了游仙诗的文学源头。游仙诗是在先秦神仙信仰、文学作品两个方面的作用下逐步发展到魏晋得以成熟。  相似文献   

5.
阮籍《咏怀诗》中包含了大量的游仙诗,在高平陵之变前夜的现实生活中诗人痛感前途渺茫,而自己的青年时代行将逝去,因此寄意于神仙,幻想永葆青春,无忧无虑;在游仙诗发展的谱系中阮籍乃是郭璞直接的先行者。由于阮籍深知神仙世界也很渺茫,可闻而不可见,更不可入,于是他除了通过"仙心"之作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外,又通过玄言诗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后者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的游仙诸作,这样就给后世读者留下了一个"阮旨遥深"的总体印象,他《咏怀诗》中的"仙心"反倒容易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6.
游仙诗是魏晋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而曹植是建安诗人中创作游仙诗最多的诗人,其现存的游仙诗约占存诗总数的十分之一。曹植游仙诗对游仙诗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扩大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题材范围,对后代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历代学者对曹植的游仙诗评价不一,有褒有贬,由此,本文试对曹植游仙诗的内容及其创作成因进行分析,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理解。游仙诗,顾名思义,即以神仙、仙境、人神交游等为描写题材的一类诗歌。它源于屈原《离骚》、《远游》的影响,滥觞于两汉,直到魏建安时曹植在诗中“幻想要超越人间,邀游于五岳之上,游…  相似文献   

7.
曹操的游仙诗首次从文人的角度描绘了神仙世界,独创了抒情言志的空间,所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曹操的生平和游仙诗着手,论述其游仙诗中所传达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8.
汉代是经学昌盛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神仙方术泛滥的时代。汉代人一面对现实世界予以充分肯定,一面又幻想到神仙世界中去邀游;一面学经、解经,沉浸于繁缛冗长的经学束缚中,一面又奇思异想,创作出扑朔迷离、上天入地的神仙作品。在汉代经学与汉代神仙小说的纠葛交错中,可以透视出汉代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中晚唐游仙诗的繁盛与当时文人的心态密切相关。从质疑长生、渴望自由、追求男女情爱三方面,论述在唐朝走下坡路的中晚唐,底层士人进退失据,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他们试图在游仙诗中构建一个等级分明而又公平、自由的神仙世界,以此来重建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7,(3):57-60
李贺的诗歌以描神画鬼的奇诡特色享誉诗坛,其诗歌关于鬼神的内容可以分为鬼怪内容和神仙内容,分别表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思索、反抗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从生命哲学角度来看,诗人对于这两类内容的书写实际上都是表达了对死亡的恐惧之后,对于生命进行的赞美并进而执着探索、寻求生命归宿的表现。李贺鬼神书写的形成与当时盛行的佛教南禅宗教义精神与道教的思想、审美趣味有着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神仙信仰甚为普遍的西汉时代,许多赋家具有浓郁的游仙之思。从汉赋的内容来看,他们在游仙的幻想世界中既崇尚生命自由、期望神仙长生,也渴望人格平等,甚至借郊祀场景表露其体道立功、关注现实的文人意识。从西汉赋家游仙幻想之路中,我们可以更为明确地感受到赋家们表露自我生命观与生命价值观的文人自觉。  相似文献   

12.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早在六朝就已成为堪与山水诗、田园诗鼎足而立的诗歌品种,然而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尤其缺乏对游仙诗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整理。此搜罗了中唐卢仝、施肩吾等人游仙诗创作,认为继盛唐繁华昌盛的国势之后,随着繁华一梦的颓废场景的到来,游仙诗也走向了世俗生活。这时期游仙诗丑化仙境,一方面摧毁传统的崇仙迷梦,另一方面又映射豺狼当道、国运日蹙的社会现实。传统游仙诗中的长生主题在中唐游仙诗中蜕化成俗之又俗的保命愿望,游仙人境和仙化仕人、帝王等的艳情是中唐游仙诗世俗化的重要表现。疲惫的中唐社会不能给游仙诗“天外恣飘扬”的力量,游仙诗只好全下它富有神性的羽翼,扑腾于市井闾巷,盘旋于世俗人间。  相似文献   

13.
游仙情结是嵇、阮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思想感情的必然的逻辑发展和艺术升华。但由于嵇、阮的气质、性格不同,其诗作之抒情风格亦随之而异,这种风格上的差异鲜明地反映在他们游仙诗上。嵇、阮继承了屈原、"三曹"的优良传统,踵事增华,进一步密切了游仙与现实的关系,深化了游仙诗的抒情技巧。他们的艺术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对郭璞《游仙诗》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而在中国游仙诗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道教尤其是全真教影响下的元代“神仙道化剧”以长生成们为终极信仰来度脱儿大俗子和精怪鬼魅。这种信仰表现为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仙境的诱惑和世人对长生成仙的向往;对避世退隐,人道长生,过神仙般逍遥自在的生活的向往三个方面。元代全真教的盛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不赆如人意是“神仙道化剧”中频频出现长生成仙信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求仙是中国士人超越追求的重要表现形式,庄子、嵇康、李白则是这种超越追求的三个里程碑.庄子与嵇康的超越追求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基础上,李白之求仙则因大唐盛世的历史理性而表现为对现实的同向超越,并因对先秦魏晋以来士人人格觉醒的历史成果的继承而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传奇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凝聚了作的愤世情结。这种愤世情结的表露并不是在小说中的直露,而是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作对社会、现实、历史的不满,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李白和李贺都有相当数量的游仙诗,又都对游仙诗的题材范围、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做了富有创造性的开拓和提高。但二者的游仙诗又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历史状态、诗人生活经历、性格、理想对诗歌创作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阮籍的诗虽没有用“游仙”名篇,但在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里有不少篇章写到了求仙访道、逍遥遗世的内容。阮籍所吟咏的“仙人”属于另一个精神系统,隐喻那些企图摆脱儒家虚伪“名教”罗网,追求清净无为、超然物外的“大人”、“至人”;阮籍向往的神仙境界则是人格精神绝对自由的庄玄理想世界。他的这些诗具有一种历史的穿透力和时空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19.
八仙与道士     
八仙传说是我国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个神仙,然徵诸史籍,八仙之名多歧异。八仙传说乃盛于元世,而非起自元代,其具体人物,在明代后期之前犹不固定。明末的《东游记》演绎了一个八仙过海的故事,其影响较大,八仙的名次从此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嵇康的生命观入手,认为嵇康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由于现实斗争的残酷,使他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超脱生命的忧患。于是岙康借游仙诗来抒来他的生命情感,把隐逸体玄融入游仙之中,使他的游仙诗与曹氏父子不同,不在于长生之想,而在于免祸全身,不在于享乐自由的追求,而在于获得一种泯灭是非善恶与造化同体、与自然合一的怡静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