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小艳 《科教文汇》2007,(8S):162-162
杜甫对儿女的呵护疼爱,在其诗里表现得很是充分。诗如其人,透过儿女诗,杜甫向我们展现了他人性中的慈父形象,使其“诗圣”形象更加可亲可敬。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写了诗后,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发表": 呈示寄赠这是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杜甫的诗友苏涣曾到杜甫船上拜访,当面吟诵自己的诗给杜甫听.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梳理杜甫涉及儿女的作品,探讨杜甫的教育观,获得以下结论:一、杜甫本着"人生贵是男"、"男儿性命绝可怜"等心态,对待儿女的态度不同,对儿子的教育的重视远胜于女儿。二、杜甫虽然常年流离在外,少有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但却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其教育观源于生活,渗透到日常生活里的每一件琐事之中,可说是一个尽责的父亲。  相似文献   

4.
"诗圣"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民生疾苦,被誉为"诗史"。  相似文献   

5.
草堂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在七律上,杜甫进行了不同以往的大量诗歌创作实践.在开拓七律诗歌内容的同时,还大量的运用了叠字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事"的事态叙写,使七律诗臻于完美、更加多样化的表达出作者的主旨.  相似文献   

6.
赵健 《知识窗》2002,(8):30
晚唐诗人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县)人.文宗大和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武宗时数为刺史,官至中书舍人.由于他是"老杜"(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姓杜的唐代诗豪,后人称其为"小杜".他擅长绝句,尤其是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其中一首题为<江南春>的,写得最是明媚流转,富有情致,被辑入<唐宋诗举要>.  相似文献   

7.
诗中杜甫有浑涵汪茫、沉着深厚之风最为感人,诗与词虽有差异,然词中亦有周美成层深浑厚、拗怒和婉、圆润明密。二者在风格上较为相似,都有沉郁顿挫之风,因而清真有"词中老杜"之称。本文将借助二人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和词作来浅析"沉郁顿挫"在诗与词中同中有异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8.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9.
杜甫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中国史诗的杰出代表,号称“诗圣”。杜甫的诗“尽得古今之体,而兼从之所独专”(元稹《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铭》),“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宁祁在《新唐书&;#183;杜甫传》)。杜甫一生博学广敛,集众家之长,其诗丰富多彩,清新隽永,韵律严谨,以仗工稳,字里行间苛求完美。尤其描写景致、刻画人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0.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1.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2.
正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说到杜甫,相信同学们已经诵读过不少他写的诗篇。杜甫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作为杜甫诗作中的精品,这首《登高》也常被推举为七言律诗中的上乘之作,被称为"七律之冠"。  相似文献   

13.
正定价:15.00元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4.
正一本诗词爱好者的入门手册一本诗词爱好者的创作指南定价:15.00元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5.
张欣然 《百科知识》2021,(21):62-63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特殊的格律和句法韵律的特点,更决定了诗词翻译的难度.我国诗词翻译以许渊冲先生的成就为最大.许教授以其杰出的诗词译文作品和深厚的理论研究,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倡导的"三美"初见于鲁迅的《自文字至文章》.在鲁迅的"诵习一字,故其所函"的三美释义中,意美感心,音美感耳,形美感目.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原则得益于其在中国古诗词翻译实践中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三美理论"对文学翻译,特别是"唐诗中意象、韵律以及情感的传递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以诗译诗,以韵译韵"的美学主张下,诗词翻译应突出诗意的"意境美"、神韵的"情感美"以及音韵的"节奏美".而"形象美"将汉语的平仄、韵脚孕育于英文的扬抑、音韵之间,体现了"诗词句式的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尽可能的形似".  相似文献   

16.
王雪 《科技风》2012,(11):226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杜诗众体皆备,尤以其叙事诗值得珍视.在杜甫之前,文人笔下的叙事诗很少,涉及到百姓生活的叙事诗更是少之又少,而叙事诗发展到杜甫,已经有了质的改变.本文以“三吏”“三别”为例,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杜甫的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何君丽 《科教文汇》2011,(35):62-62,74
《诗经》中有不少反映祭祀诗的内容,写的是人神相接、上通天帝,通过赞颂神灵来祈福禳灾。本文从祭祀诗的内容、目的和刻画形象的方法等方面探讨祭祀诗,分析其所反映对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创作目的的政治性和功利性、描绘神灵形象的抽象性和模糊性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陶海娥 《科教文汇》2007,(8S):160-161
草堂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在七律上,杜甫进行了不同以往的大量诗歌创作实践。在开拓七律诗歌内容的同时,还大量的运用了叠字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事”的事态叙写,使七律诗臻于完美、更加多样化的表达出作者的主旨。  相似文献   

19.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20.
郭龙 《知识窗》2011,(2):43-43
杜甫写有《空囊》一诗:“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