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诵 ,就是通过大声的诵读 ,把作品的内容感情表达出来。朗诵时配以音乐是加强作品的渲染力、提高朗诵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 ,许多教师上课或选手参加朗诵比赛时 ,经常采用这种手段。但由于一些人缺乏配乐朗诵的知识 ,盲目地配上音乐 ,反而使自己的朗诵效果大打折扣。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 ,我认为只要在配乐朗诵的方法上注意“四性”原则 ,朗诵的效果就会锦上添花。1、音乐选择的和谐统一性朗诵者在熟读作品内容、正确理解作品思想和感情基调、准确把握作品节奏之后 ,就要选择同作品格调相同、节奏相当的音乐。作品的格调有昂扬的、热情的、勇…  相似文献   

2.
我们所倡导的"经典诵读"中的"经典"是适合儿童,语言优美,名家名篇。选取的作品是适合孩子诵读的优美的文学典范。经典诵读的读不仅仅是朗诵,诵读更需要学生在读的同时有简单的记忆。在这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堂古文课。这是一堂以诵读作为唯一学习手段和学习形式的古文课。这是一堂没有教师的讲解而希望通过诵读来达到所有教学目标的古文课。我们的课题是《岳阳楼记》。我们的学习是从著名朗诵家童自容先生的录音朗诵《岳阳楼记》开始的。童先生的朗诵整整持续了12分钟。教室里寂然无声,音乐深沉回响,朗诵高潮迭起。我们似乎见到了童先生站在舞台上,慷慨悲壮,长衫飘飘。音乐结束好一会儿了,我才缓缓地问:孩子们,听了童老师朗诵,你的心情怎么样?童老师在朗诵的处理上哪些地方给了你启示?如此美妙的诵读,孩子们怎么会没有话说?教室里的手举起…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和《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杂志现征集音频、视频稿件。一、征稿内容。优秀诗文朗诵音频、视频。欢迎学生、老师供稿,尤其欢迎老师与学生、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的诵读节目,欢迎各地学校选送经典诵读活动中的优秀节目。二、稿件要求。音频为MP3格式,时长不超过8分钟,可配乐,也可不配乐。视频为MP4格式,时长不超过8分钟。开始朗诵前,先做自我介绍:朋友你好,我是×××(单位)的×××(姓名),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作品作者)的作品×××(作品名)。朗诵内容应准确无误。只收电子稿,来稿请发送至:zhsong0919@qq.com。请同时发送朗诵作品的文本电子稿。联系电话:0371—  相似文献   

5.
今天语文课有一项是诵读与欣赏,内容是《边疆小夜曲》,要求学生动情地朗诵,表情要丰富,可以适当地加上手势。一开始,43个学生没一个有勇气上台的。我不住地给他们鼓励、打气,于是,有了第一个上台的,她叫张国蓉,几周前参加过学校的朗诵比赛,应该说有点基础的。星星,闪耀在蓝天  相似文献   

6.
朗诵也叫诵读,即大声地有感情地读。现代的语文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朗诵。叶圣陶和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须在心和眼之外,加用口和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问,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诵读能够带动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学生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鲜活个体,他们富有悟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诵读中会自主完成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过程,感知文本的形式美与内蕴美。所以说,朗诵,是师生共同感知文本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7.
朗诵,就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朗诵在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一、何为"诵读"及"诵读教学"实施的背景何为"诵读",《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是:"念(诗文)"。《辞源》解释为"念、默读"。《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念、熟读、背诵"。但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诵读应包括朗诵、吟诵、背诵等具体的方式,即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换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味情调的阅读方法。"诵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模式,也是比较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在我国千余年的语文教学实  相似文献   

9.
<正>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活动。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水平,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朗诵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久以来,语文教学忽视诵读,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围绕"高考"的指  相似文献   

10.
其实我很不愿意用“诵读”这两个字,而更喜欢用“朗诵”。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可是又苦于没那个本事。勉强说,是诵读总是让人想起新闻联播中那几位的不冷不热的声调来;而朗诵,却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它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美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进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近几年来,以殷之光为团长的北京朗诵艺术团频频出现在首都各大中院校,由乔榛、丁建华、孙道…  相似文献   

11.
国学经典作为我国古代学者的思想结晶,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能够很好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时,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来进行阅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阅读。主要分析国学经典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实施原则,然后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诵国学经典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学生能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对大量儿童进行的诵读教学法实验研究证明:诵读训练这一直觉的学习法,能让脑内的压力舒解,身心达到宁静和平衡,指挥潜能得到开发,学习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由此可见,高中的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在小学和初中的朗读基础上,继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朗读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朗诵是一门艺术,是通过声音形式对语言,准确地说是对视觉艺术的解构或重建。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对于文学,有所谓的“文气说”。我们认为,“文气”是情感和朗诵结合的产物,是通过吟诵获得的美感,所以朗诵古代作品,需要运用古今音变常识和诗词格律等,对作品的“文气”加以解构。  相似文献   

14.
阅读能力是一种学生必须要培养的对事物或者书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英语的阅读能力决定了学生在普通的学习生活中正常接收的信息及知识水平,学生英语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对英语的诵读有很大的关系,提高小学生的朗诵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及信息的接收是有很多益处的。本文着重从诵读的意义出发,提出在小学英语诵读教学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及一些策略,从各方面突出诵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诵读方法的好处。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阅读作品要有一定的语感,没有一定的语感,对所读的作品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6.
六月是属于孩子的。"六一"翻开了六月的诗篇,儿童节吹响了六月的号角。每到这个时候,学校都要组织联欢会,诗朗诵则是少不了的节目内容。这一次,我们除了朗诵大诗人的作品,也来朗诵咱们小诗人自己的作品。如果你有什么得意的诗作,也快快发给小编吧!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和统编语文教材都把古诗文的读法称为诵读。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也不是朗诵。诵读是重视古诗文声韵基础上的有节奏、有韵律、有韵味的读。诵读固有的、正确的、高级的读法是吟诵,即古诗文的固有读法。广大教师由于对吟诵不太了解,所以使用了诵读这一相对宽泛的概念,但是未来吟诵的读法应该得到普及。  相似文献   

18.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指有节奏地、有音调地大声诵读诗文,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代代相传,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李白就有"吟诗作赋北窗里"这样的诗句。中国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吟诵既不同于从国外舶来的朗诵,也不同于乐音。  相似文献   

19.
刘成 《师道》2008,(7):51-51
日前,笔者听了两堂“同题异构”型诗歌研究课,课题为李清照的《醉花阴》。两位老师都注重诵读,他们凭借自己上乘的朗诵水平亲自作示范诵读,达到声情并茂的境地,赢得观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认为他们读得美、读得雅,读得有情有韵。可是许多老师却忽略了这样的细节,在示范诵读完毕之后,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安排同学们进入自由诵读的环节,然后就开始鉴费陛的解读探究。其实笔者最期待的一个细节被忽略了,那就是教师朗诵完毕之后,能够让一位同学作代表性朗读,教师以此为契机,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4月23日,正值世界读书日之际,江苏省兴化市陶庄中心校一年一度的"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在学校多功能大教室举行。全校师生组织的10个节目参加了比赛。小选手们诵读的作品有诗有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为了增强诵读效果,参赛节目不但恰当地运用了现代多媒体辅助工具,而且还为古诗文诵读配上合适的舞蹈动作。小选手们声情并茂地诵读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老师们也大显身手,尤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