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菲是一位深层心灵觉醒的女性,与其他走出家庭、迈向社会的觉醒的中国"娜拉"们不同,其首先面临的是一个生命自我的问题,以自身为标本对世界和自我本身进行叩问,建立了关于自我的新维度.自我被当作精神世界看待,通过对世俗、肉身存在的反思来取得的,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存在意识,对自我孜孜不倦地挖掘、坚守和追寻,构成伟大而痛苦的循环,实现精神自救的旅途.  相似文献   

2.
《非诚勿扰》自登陆江苏卫视以来,收视率一路飙升,火爆荧屏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档综艺节目,而是一档从客观环境反应当今社会下中国女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节目。节目中的第三类女性形象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她们并不刻意以"男人之悦"的标准来装扮自己,而是以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大家面前。第三类女性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在家庭生活中国她们力图追求家庭和工作的兼备状态。本文力图从第三类女性在综艺电视媒介中的角色地位,挖掘当今中国社会现实下,婚姻中第三类女性应如何进行的定位,并探讨这种话语权下第三类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不少研究者开始在文化视角下重新解读翻译作品,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提出更是给翻译理论学者重新研究翻译作品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拟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分析后殖民主义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翻译领域应对欧美文化对我国文化殖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典范之作,标志着伍尔夫叙事技巧的成熟。同时,它又是一部富含女性主义思想的女性作品。一些女权主义评论者认为小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是男权文化的产物。在前人基础上,本文从另一角度出发,竭力全面阐述克拉丽莎的自我的历程,即形成、沦丧、重建到最终回归,以求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能有更充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包含着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通过从民族困惑、人物关系和殖民道德三个方面解读了《印度之行》的殖民意识。从而体现印度人在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下思想的不自由,揭露了殖民者的非人性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师生自我认识的几个方而,设计出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以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的恰当心态面对自我,悦纳自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我们把握时代脉络、解答时代之问、破解时代难题的有力武器。立足哲学视角,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在哲学层面理解坚持自我革命的哲学意蕴,揭示出其蕴涵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
《紫青稞》通过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对本民族女性生存状态进行探寻和思考,其中桑吉、达吉、边吉的女性形象具有代表性,是女性自我觉醒、成长的不同阶段。本文将围绕三姐妹的不同人生选择来阐释藏族女性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时代转变过程中面临的多重考验和精神抉择,从而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的出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写于1987年的小说《荒原蚁丘》被称为"其永恒价值超越乔治.奥威尔的不朽著作《1984》"。对话性是这部小说的一个典型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两个方面,文章用巴赫金复调理论中的对话性来解读文本,表明其研究价值:对话是改变被压迫者的生存状况,是构建和平、秩序的和谐世界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罗杰斯自我发展的机制是人本主义关于人格自我发展的重要理论。这一机制在影片《喜福会》中主要体现在儿童潜力与发展上,即君和韦弗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这一分析我们看到了儿童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死亡诗社》讲述了在英格兰威尔顿预备学院里发生的故事。展现了Keating独特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虽然影片最后以渴望拥有自我的Neil的开枪自杀和Keating的被迫离职为结局,体现了传统教育和革新教育的矛盾,但是影片传递给观众的不止这些。  相似文献   

12.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花园书》中女主人公双(Swan)的心路历程.双是一位来自中国的澳大利亚移民,她生活在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之下,过着一种痛苦的边缘化的生活.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用在文学作品中展示作品意犹未尽的潜台词.在该作品中,"双"不仅是女主人公贺双的名字,而且还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残酷的现实中进行的自我反抗和灵魂的反抗,并最终升华为双重反抗,肉体和灵魂终获自由.  相似文献   

13.
物化问题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比任何细节问题都更为重要的问题",它作为20世纪最早最系统的物化理论使得该著作名声大噪.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韦伯的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物化观点的混合体,在客观上成为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批判主题转变的理论中介.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代表作《自我之歌》中完全背离英语诗学传统,创作了全新的自由诗体,而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意识、审美艺术和情感特征都具有明显的未来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安吉堡的磨工》是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创作的社会小说的代表作,其中三个年轻的女性形象玛塞尔、罗斯和罗斯的姐姐疯女人布芮可里伦,非常引人注目。她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是按照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她们又可以看成是一体的,即人格中的超我、自我和本我。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在《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成功刻画了一位中年男子在现代社会中毫无意义的生活。在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下,艾略特在该作品中以绵延观中的物理和心理时间为线索,同时展开,刻画出一个被时间利用的现代人形象。主要从柏格森的绵延与时间、绵延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对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解读,分析绵延自我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体现,阐释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中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17.
残雪新作《家园》有三个解读层面:丰富意蕴的叙事符号,以此探讨小说的“自我”灵魂归宿的永恒追求主题。转换式聚焦的叙事焦点、双重时空维度的叙事结构、与“他者”内心的焦虑表达以及个体对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国作家对身份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身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透视人的分裂和异化的重要角度。美国犹太小说家菲利普.罗思的创作超越犹太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了现代人的身份危机。他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污秽》对主人公身份危机的探究揭露了社会现实,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真实场景。  相似文献   

19.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她擅长用冷峻的笔调和入微的心理描写,以特有的视角审视女性们的婚姻和命运。本文拟通过短篇小说《另外那两位》来分析其中的凝视和权力,旨在揭示男性对权力的掌控决定女性的从属地位,进而使女性的自我丧失。  相似文献   

20.
余秋雨的散文历来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厚的人文情怀著称。在其旅中旅外游记中,作家通过对历史的选择性阐释,重新建构了一个广袤时空下的人文山水。既表现出一个精英文化知识分子对中国当前文明状态的隐忧,又通过对照性比较对当前中华民族的历史前记忆进行了另种导向,重构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