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译本《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自1938年在西方出版以来,各种译本越来越引起目标语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兴趣。其中以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和韦利的两个英译本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在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从辖域、视角两个维度加以新的考辨,发现理雅各、韦利的《论语》英译本存在着不少偏离现象。借助“识解”理论的分析框架,在破解两个《论语》英译本偏离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自建《论语》与理雅各、韦利和许渊冲英译本的平行语料库基础上,探讨《论语》核心词“仁”“义”“礼”“智”“信”的英译。通过对这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译者的文化身份与造成这些差异的联系,指出三位译者的生活时代不同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势必会在《论语》英译本中留下不同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3.
关于《论语》英译本翻译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深入探讨。采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目的是探讨功能语篇分析对《论语》英译本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功能语篇分析出发研究《论语》英译本的翻译,可以揭示原来被忽略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论语》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译者的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多样化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译者的个性化解读体现在对原文的见仁见智和误读上。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6.
《论语》英译由来已久,译本数量惊人。与传统纸质译本传播方式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论语》英译本传播更具多样性与开放性、研究性与普及性、可读性与包容性特点。《论语》英译本的网络传播,有助于世界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论语》围绕对"君子"的推崇和称颂展开,准确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解读《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本文以理雅各和威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君子"和"小人"英译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轫,其中许多言语经千百年传诵已成为耳熟能详的名言,对国人思维影响甚大。《论语》智慧对日本和西方也影响深远。这里从阐释学视角出发,选取Arthur Waley和彭子游两种《论语》英译本的第一章为文本材料进行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李天辰先生的最新英译本《论语》。李先生的《论语》英译本较之以往的译本对原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译出了原文的内涵,有不同于其他译本的特色,是一部上乘的译作。  相似文献   

12.
《论语》作为中国重要的古籍之一,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在《论语》英译研究中,学界多从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来进行研究,鲜有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者。本文将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在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体现了译者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对翻译策略进行相应的适应和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准确传达了《论语》的精髓,真正搭起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仁"在《论语》中内涵丰富、用法灵活,对其理解和翻译见仁见智。在众多的译本中,理雅各与辜鸿铭的英译本影响较大、广为人知。本文立足于"仁"的基本内涵,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仁"的英译,认为"仁"的翻译还是以音译"ren"为好。  相似文献   

14.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它们进行语言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塑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论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刻哲理,突出反映了中国形象的本质特点。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土生土长的中国译者由于对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风俗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更容易在翻译中塑造出真实的中国形象。以中国译者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的几个具体例证为语料,分析形象学视阈下如何在翻译中塑造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论语》多个英译版本体现出翻译的不确定性,使得译本中有几处翻译存在很大的争议。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五个识解因素探讨《论语》四种英译本的几处翻译,分析认知差异对翻译不确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康漫红 《教师》2011,(32):123-124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学,儒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论语》的译介工作,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论语》的英译本较多,本文将探讨丁往道教授的《论语》英译本对关键字词、句子以及跨文化的处理,分析本译本的成功之处以及少数待商榷之处,以便让读者在分析手学习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经验,挖掘典籍翻译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学,儒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论语》的译介工作,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论语》的英译本较多,本文将探讨丁往道教授的《论语》英译本对关键字词、句子以及跨文化的处理,分析本译本的成功之处以及少数待商榷之处,以便让读者在分析中学习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经验,挖掘典籍翻译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章从《论语》的思想内容和风格形式出发,对比分析了理雅各和韦利两人的英译本,借以研究中国古籍翻译经验和技巧。  相似文献   

19.
谭蓉蓉 《考试周刊》2011,(22):32-33
本文在回顾经典儒家著作《论语》英译史的基础上,结合李天辰教授提出的《论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分析和比较了具有代表性的理雅各、庞德和辜鸿铭三人的英译本,希望能对《论语》的英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心之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文化价值,因此,它的翻译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讨论《论语》中虚词“而”的意义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总结了“而”在《论语》中不同词性不同意义下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