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相似文献   

2.
徐丽勤 《海南教育》2014,(20):46-47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才算是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真正有收益。  相似文献   

3.
陈年媛 《广西教育》2012,(29):82-83
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俗话说:“因疑而问,因问而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疑问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培养学生自觉的、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之一,也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玉明 《甘肃教育》2011,(15):86-86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把握发问、思考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质疑,以疑促使学生深入读书,以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古人曰:“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就是说发现疑问才有进步.教师课堂教学要善于设疑,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在解疑中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形成正确的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未来》中提出21世纪数学教育的转变中指出:"数学教学从全力关注常规技能转到发展广泛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从为升学后需要学习进一步课程作准备到强调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服务"。这些都明确的告诉我们:数学教育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而要着眼于他们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数学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作为日常生活人们之间交往的工具来看待。新修订《数学课标》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种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如果学生能把数学问题,由不知到知,由不明白到明白,由不太清楚到非常清楚,那么他们也就学会了数学,学懂了数学。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会引发思考,激活思维,才会有真正的收获。的确,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向平静水面的一粒石子,将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的涟漪,激发他们去探究、解疑,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巨大满足。如: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点,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思考多提出问题,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其自学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质疑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在反复思考碰撞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从而有所创新,所以质疑是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开始。孔子也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从质疑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质疑,收获于质疑。  相似文献   

10.
张业平 《考试周刊》2012,(12):139-139
教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设疑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易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因而成为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展其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如何引导学生不仅是行为上的参与——站起来发言,还要达到思维上的参与——是否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算是真正"活"起来了。从引趣激疑,创设情境等方面,探讨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一、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教师也要努力创设质疑情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善于发现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对学生萌发的创新精神及认识,教师要多加保护和培养,这样才能有利于全体学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学则需疑,在学习过程中,有怀疑才会去思索,有思考才会进一步学习,然后才会有所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应带有主导作用,为释疑而教;学生的学应带有主动性,要带疑而学,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成。一、带疑而学中养成预习的习惯。新课改的最显著特征是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探究者。为了使预习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布置一些要开动“机器”才能完成的思考题。如教《孔乙己》时,教师可先布置学生思考三个大问…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质疑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在反复思考碰撞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从而有所创新,所以质疑是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开始.孔子也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从质疑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质疑,收获于质疑.  相似文献   

15.
学贵有疑 ,通过设疑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有了兴趣 ,才能引导学生探索创新。疑是学习的起点 ,有疑才有问、有思、有探究 ,才能有所收获。利用问题 ,产生疑惑 ,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地独立思考。师生共同研究讨论问题 ,探究新知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问题 ,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改变为积极主动学习、思考。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观念 ,使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1 …  相似文献   

16.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一个好的设问是一节课的眼睛、一节课的亮点。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巧妙的设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励学生不断地思考、探究、发现和创造。当然,设问必须是巧妙的设问,  相似文献   

17.
沈雪芹 《考试周刊》2012,(93):135-136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提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独立思考的开始,是知识学习的基础。只有认真思考才有可能质疑,只有质疑才能促进思维。  相似文献   

18.
《华章》2007,(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思路的可能。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  相似文献   

1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教师如何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问题因素,通过多种渠道诱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借助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获得对文本的理解和语文能力的提升?以下结合教材,阐述本人对高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相似文献   

20.
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是说有了问题才会思考,而产生疑问是引起思考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那么学习就只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地探究,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探究欲望,学生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