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松 《文教资料》2014,(33):46-47
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法律形式固化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决定》的出台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充分的法理依据,符合国际惯例。本文就国家公祭日的内涵,以及设立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做出解析。  相似文献   

2.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残酷的浩劫之一,侵华日军的暴行震惊了世界,冲击着人类文明的底线。文学书写是梳理、记忆、反思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空间,现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文学书写很多,从战时至今历时时间长,从中国、日本到英语世界涉及国家地区广。但是相对纳粹屠犹的文学书写,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还需进一步加强表现战争的深度与广度,以期在记忆历史、追问人性、维护文明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国松 《历史教学问题》2020,(1):27-32,164,165
教科书是形塑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作为日本侵华暴行的典型,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即被写入中国教科书并延续至今。80年多来,不同时期中国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在抗战动员、审判日本战犯、揭露国民党政权消极抗日、批驳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或淡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以及国家公祭等不同语境中,被重新整合与诠释,其书写内容、角度和方式均有所变化。这并非意味着南京大屠杀历史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不断深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是新时代中国教科书南京大屠杀历史书写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中国抗战时期,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沦陷后日军进行的大规模屠城惨案。日本在战时通过消息封锁、虚假宣传等手段掩饰暴行,战后得到美国的政治庇护,加上中国幸存者未对侵略者有力控诉,致使大屠杀在西方鲜为人知,几乎"被世界遗忘"。直到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后在全球畅销,作为媒介的世界性畅销书对传播南京大屠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外媒体对日本歪曲历史、挑衅和平等行径的披露,对中国公祭活动的仪式化报道,中国为保护历史真相、纪念遇难同胞所做的不懈努力共同促进了世界对史实的关注。2015年10月,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自此南京大屠杀凝聚为国际共识,从中国记忆上升为全人类的永久记忆。  相似文献   

5.
一年中,总会有许许多多的纪念日。这些纪念日,有的让我们欢欣鼓舞,有的令我们黯然神伤,每一个纪念日对于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记忆。但是有这样一个纪念日,它的历史记忆注定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那就是12月13日。也许你第一次听到这个日期时,并不知道它代表着什么,可是当我告诉你这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纪念日”时,你是否也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隐痛。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现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种种偏差。如能把"牢记灾难,反思自己"作为讲授这一事件的基调,以具体的"情感记忆"引导学生牢记那段历史,以反思自己为核心,找出问题所在,以利我们更好地前进。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理论基础: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的概念阐释;逻辑关联:历史记忆如何生成国家认同;式微与解构:历史失忆消解国家认同;承载与塑造:以历史记忆强化国家认同的实践路径四个方面论述了从历史记忆到国家认同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反排木鼓舞作为文化的一种展示方式,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着文化的变迁和意义的生产,由一种族群源流与迁徙,祖先历史与记忆的隐喻和象征,逐渐转向反排文化,这种文化的展示与表征,一是通过苗族形象,二是展示和表征贵州少数民族和苗族的文化符号,从而实现文化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记忆方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国家记忆错误,也就是抹除或制造错误的记忆。这种所谓记忆错误综合症,往往是文化退化的标记。在记忆错误的几种形态中,完全性失忆是具有代表性的病症,比如日本教科书完全抹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而无独有偶的是,我们正在忘掉文革带来的历史性悲剧,由此导致了民族反思的重大空白。忘却历史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0.
林莽的作品中至少存在三重意义上的"白洋淀":地理的、历史的、个人记忆的,这三者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彼此交错、互为补充。在林莽的笔下,作为地理的"白洋淀"渗透了白洋淀本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并与北京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林莽对"白洋淀"的书写还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插队热""文革"等历史事件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林莽的书写中,使"白洋淀"成为了一个历史符号。但林莽作品中的"白洋淀"并没有完全受制于历史事件,而更多地浸入个人的生命情感,超越了具体的地点,成为具有个人意味的记忆场域。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纪念。媒体报导日本右派团体将推出影片,宣传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另外,大陆和香港也将推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二三部,台湾方面则传出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于南京大屠杀仅有两三行的叙述,有一家版本甚至只字未提,一时成为媒体报导的热门新闻。  相似文献   

12.
贵阳地名是贵阳历史文化的体现,是对贵阳历史文化、民风民情、风俗习惯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记忆.在历史的记忆中,这些地名既是人类文明的展演,也是历史与社会的综合反映,更是一种文化的复活.它既表达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也展现了贵阳的地方特色,还传播了贵阳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小说:从解构历史到游戏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出现的新历史小说,使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出现了深刻转变,也使历史的记忆与表象进入了个体化表述时代.历史感悟的个体化倾向成为观照历史的一种趋势,历史叙述也留下了由最初的解构宏大叙事到解构历史,再到游戏历史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主义历史观设定历史并非为过去发生史实的真实性记录,述史者的主观个人偏见会影响对过去的再现,所谓历史文本不过是权力的"谎言"。历史是人类用来记录族群共同记忆的符号文本,有着符号共同的通性,可以用来说谎。把历史符号还原到符号表意通讯行为过程中去考察,它的非真实来源有:主体间性是不诚之基;符号语境导致编解码不一;而符号表意固有的复杂性是内部诱因;符号的中介与渠道也会影响到符解的真值。符号学揭示了历史记忆的谎言功能,为理解新历史主义历史观打开了一条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15.
学好历史的关键是掌握准确的历史时间概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的时间、事件、人物、情节还是需要学生记忆的,但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我在教学主要让学生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不要"照本宣科"、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寻找正确的记忆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巧妙记忆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个人记忆与历史再现——谈哈金的流散身份和文革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流散写作和流散者批评成为国际学界关注的焦点.哈金作为一位典型的流散作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华人流散文学的难得素材.他的流散身份一方面带给他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同时又使得他站在两种文化的边缘,对其加以观察和反思.他在中国特殊的军队生活经历留给他深深的记忆,成为他抒发情怀、从事文学创作的源泉;他的流散者身份又使得他的文学创作与众不同:独特的叙事方式、多彩的题材和巧妙的构思,揭示了人性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同时,哈金的文革书写也进一步加强了西方读者业已形成的东方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和复杂性特点,学生的记忆能力对于学习这门课程事至关重要的,本文则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从而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历史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Barsalou提出的关于知识表征的新理论——知觉符号理论,作为新兴论点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篇文章以该理论中知觉符号的情境典型化、多模态、图解式等特征和认知过程为理论基础,结合华北电力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单词记忆策略的使用情况,分析高频使用的英文单词记忆策略的合理性,以探讨更加遵循和符合认知、记忆规律的英文单词记忆方式,为学生高效、长久地记忆英文单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苗霞 《文教资料》2009,(34):67-69
铭文展示给我们一个充满魅力的精神文化世界.铭文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由人类才能创造的艺术符号。铭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应用文体.“铭文”丰富了文体学系的组成成分,并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具有视觉冲击的艺术形式美,呈现主体渐趋自觉的精神诉求,给人类提供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本文认为后人不能忽视铭文的价值和意义.而应很好地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