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9,(1):103-109
“集束手榴弹”——学林出版社的丛书(下) “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是1990年由我与一编室主任陈达凯共同策划的选题,到1995年年底出版第一批四种,费时达六年。最初设想的名字叫“学林观止系列丛书”,是源于李一氓同志提出要出版好的古籍普及本、面向中青年读者的思想,同时也想打一打“学林”的牌子。  相似文献   

2.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9,(4):116-121
努力为新闻出版事业呐喊(上)——“学林”的刊物 学林出版社成立之初,上面给我们规定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出版有关新闻出版方面的著作”。据我所知,全国在出版社任务方面明确作这种规定的,好像还没有见过第二家。  相似文献   

3.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1,(2):113-118
有意栽花与无心插柳——学习辅导读物的出版出版学习辅导读物,是出版局一开始给学林出版社定下的五大任务之一,也是我社始终关注并且持续着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何为学习辅导读物,各人的理解不一定相同。  相似文献   

4.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8,(3):105-112
“小社出大书”之一——《中国历代服饰》 学林出版社成立之初,出版局领导就要求“学林”要办出特色,要在改革上不声不响地起步,要“出书、出人、出经验”,不要走其他出版社的路子。副局长兼社主要领导刘培康同志在1983年1月22日“学林”研究出书工作的会上曾说:“学林”“每年要有一二本重点书,有二三本畅销书,每年要有叫人感到轰动的书。”  相似文献   

5.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0,(3):109-115
“学林”图书的若干“第一” “学林”成立以来,出了数千种图书,除了前面介绍的一些大书、丛书等以外,还有一些颇有特色并略有影响的书值得一提。这里,我以在“学林”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若干“第一”的书稍加介绍。  相似文献   

6.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8,(2):110-111
1981年,我由上海市出版局理论研究室调到新成立的学林出版社当编辑,成为“学林”第一批职工。1986年,从一个普通编辑被越级提拔为副总编辑,两年后,又受命担任社长。十一年以后的1999年,改任总编辑。2002年2月,因为年龄关系,离开“学林”到韬奋纪念馆工作并且在那里退休。  相似文献   

7.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1,(4):113-119
失之交臂的遗憾——一些拟出而没出成的书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要留好书在人间》,表示自己有生之年,不一定能给出版社赚多少钱,但是要努力让出版社在历史上留下一些好书,以不辜负编辑出版这个"天底下最好的职业"。几十年来,我和我们学林社的同志们也确实已经并且还在继续为此努力奋斗。在前面的《学林史话》中,  相似文献   

8.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0,(2):105-111
协作出版的始末与教训 《学林史话》谈到现在,基本上都是谈的好的一面。其实,办出版社与其他事物一样,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学林”也不能例外。这里用得着一句名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虽然人人都难免有“隐恶扬善”的缺点,我也不能免俗,  相似文献   

9.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1,(3):121-127
"偶尔露峥嵘"的文艺创作图书 本来,按照出版局的规定,文艺创作并不是我社的任务。开始几年,我们也的确很少考虑这方面图书的出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版社的分工慢慢变得有些模糊,  相似文献   

10.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0,(4):99-106
名人情结不可无:名人、领导与学林图书 我在介绍“学林”的“青年学者丛书”时,曾经说过,我们当时提了一个口号叫做“不薄名人爱新人”。意思是在尊重名人的同时,努力为当时尚无名气但很有前途的新人做一些扶持的工作。那时强调的是“爱新人”的一面。这里,回过头来,想说一说“不薄名人”即尊重名人的另一面。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也是颇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1.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9,(2):97-105
小社出大书之三——《中国民居》 前两次说的是“学林”的丛书,现在回过头来再谈“学林”的“大书”。前面我曾经说过:“学林”每隔两年左右就要“爆炸”一颗“原子弹”,即出一本“大书”。但是,这些“大书”并非“两年左右”就可以出得来的,而大都要经过三五年、十来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筹划和磨练才能打造成功。  相似文献   

12.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2,(1):118-124
前面的《学林史话》,对我供职学林社的二十多年中,我社已经出版的和本应出而没出成的主要图书,大体上都已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但仔细回想一下,又觉得好像还有一些遗漏。请教了几位熟悉“学林”的朋友,他们认为有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书,  相似文献   

13.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1,(1):120-125
引进与输出 1992年我参加香港书展,访问香港中华书局时,它的负责人钟洁雄女士说,他们社里把编辑分成三块:初版、重版、引进版,各占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0,(1):108-115
韬奋被周恩来同志誉为“出版事业模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学林”就把做好有关宣传韬奋思想和韬奋精神图书的出版工作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它尚处于酝酿阶段时,就确定了《韬奋与出版》一书的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5.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9,(3):117-121
在“学林”早期出版的“大书”中,有一本比较特殊,那就是《隋唐文化》。因为,别的“大书”都是单独一本,而《隋唐文化》则是由一本“大书”引出一套“大书”的“带头羊”。《隋唐文化》是陕西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仁波同志主编的一本大型画册。我社在成立后不久就列人了选题计划。由于我社与香港商务和香港三联合作出书的成功,也引起了同为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成员的香港中华书局的兴趣。于是,在1988年8月26日,  相似文献   

16.
《航空档案》2009,(9):66-78
歼-6参军,捍卫领空 超音速歼-6飞机自1964年6月28日装备空军与海军航空兵部队起,逐步取代了在役的亚音速歼-5,进而成为部队的绝对主力。由于歼-6服役时正值国土防空战事繁忙阶段,性能明显优于歼-5的歼-6一登上国土防空的舞台,即创造了一些令国人兴奋的战绩。  相似文献   

17.
本刊自本期起独家连载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飞机设计师屠基达的长篇力作《超7史话》,作者以亲身经历和独特的视角,再现了那种中外合作改进战机,研发“超7”的不平凡岁月和布满艰辛的坎坷之路。《超7史话》资料翔实,文笔生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超7”者,超越歼7之谓也。意思就是在歼7的基础上改进,以超过歼7。 作为“超7”中方项目负责人的屠基达,曾任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总工程师,他主持设计成功的飞机中,两种机械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两种机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种机型(系统)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他本人获航空金奖,可以说已功成名就。可他和千千万万航空人一样,“总想为振兴我国的航空事业,奉自己的无梅年华,回报祖国的培育和人民的期望。”所以才对“超7”的研发不遗余力,如今,全新的“枭龙”已翱翔兰天,中国的航空工业需要更多的奋斗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月影 《航空档案》2009,(9):79-87
人类的飞天之梦 1852年,祛国人亨利·吉法尔制造了第一艘蒸汽机动力的雪茄型飞艇,成为人类征服天空的第一步。这个艇长44米,直径12米,发动机功率仅3马力,使用一幅三叶螺旋桨,可以使用湖泊或者较为平坦的开阔地进行起降,比之后诞生的飞机更适宜早期人类探索天空的秘密。1852年9月24日,吉法尔驾驶这艘飞艇以8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了28千米,从巴黎飞到了特拉普斯,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可控的飞行。  相似文献   

19.
月影 《航空档案》2009,(10):78-8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军使用尽管非常的粗糙,但是已经展示出空军作为一个新兴的兵种所带来的活力;空中进攻深深地让民众体会到恐怖的感觉,这让杜黑及其拥护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光。在空中力量第一次展示自身价值的时候,地面防空力量也在悄然地增长,只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对空中进攻形成足够的遏制,但是地面防空体系的构建已经逐步开始成形,这对空中力量的进一步制霸天空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只不过在一战后航空大发展的岁月内,这种力量被人们的视野所忽略了。防空力量一直在飞机荣耀光芒的角落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辛文 《航空档案》2009,(8):65-77
元帅升帐,军令如山 1960年12月8日,由国防工业委员会召开、贺龙元帅亲自主持的国防工业三级干部会议在北京正式开幕。会议前后持续38天,至1961年1月6日闭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