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也开始了中国化历程,形成了丰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路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是一致的,存在两个层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实践主导模式的实践层面,二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走文化扬弃的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它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的形态出现,其过程遵循着理论发展和理论构建的基本规律,其成果同时昭示着理论创新和理论运用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教育思想体系,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对教育客观规律认识的集体智慧结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路径、中国特色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涵、以及实践价值三个方面加以深入地理解.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67):17-18
十八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研究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哪些具体理论成果,以及党的十八大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贡献和具体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学说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到中国。在与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与交锋中逐渐脱颖而出,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大批拥护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始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探索的历程,最终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调查和研究陕西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接受状况及其规律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指导意义,而且更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从理论到实践方面的困惑。本文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接受状况进行对比,总结出其中的异同,为使其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标",展示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及其规律性.通过对这一"历史路标"探索,能够更为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深刻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情基础和时代蕴意;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路径与脉络,深刻领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主要特征;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战略思想,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主要理论形态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内涵;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显著特性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它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主要采用材料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从分析我国政府不同时期针对台湾问题所采取的不同政策,来反映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过程,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否结合或结合得好不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至关重要。对结合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的由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有三个维度: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合论"关乎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源、路径等根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的不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载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利于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认同感。借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传播载体及其作用主要为:文化载体能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的渗透性、活动载体能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的感染性、活动载体能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的感染性、管理载体能提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的保证性。  相似文献   

10.
金则胤  谷峰 《文教资料》2011,(8):110-111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演绎和现代阐释,又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光辉典范。本文从价值主体、实现路径和目标诉求等三个方面入手,探析"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是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变迁的重要阶段。抗日战争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丰富的斗争实践为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的具体化提供了现实土壤,全党理论素养的提高为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的理性化提供了思想氛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成熟为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的权威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的相对弱化为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独立空间。  相似文献   

12.
徐可纯 《天中学刊》2007,22(4):28-31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民族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实践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充分表现;民族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获得民族的表现形式;创新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必须进行大胆的创新,不断地开拓理论新境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呈现不同阶段的特点。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要不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如何中国化等方面。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一个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从纵向看,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存在着不断的思想位移:革命时代,时代化引领中国化和大众化;建设初期,大众化引领中国化和时代化;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化引领时代化和大众化.从横向看,当代中国面临的中西文化碰撞、古今思想交汇和新旧马克思主义并存决定了时代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分期的研究需要放在现代化的历史视野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现代化为视角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探求现代化的启蒙、取得现代化身份的历史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摧毁封建主义的制度基础、实践现代化的历史时期;误读和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现代化建设的暂时迷失时期和现代化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拓展时期。以现代化为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有待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行的制度化,使得广大党员和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贯彻步入常规化、制度化和有序化轨道,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培育了大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有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高校制度化、部分机关单位制度化学习、对基层群众利益的代表上、群众性话语系统建立上尚存在些薄弱环节,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全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也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在我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形成和正在形成了包括一个科学体系和四个理论在内的成果,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中国化成果,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国情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涵义的时代性和具体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处理、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扎根于中国民间意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合世界先进文化、整合民族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所发挥的当代价值,给我们信心和启迪来进一步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里的权威,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20.
杨柄新时期的马列论美学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论抱着“坚持-运用-发展”科学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经典作进行了系统的编辑、注解和诠释;对无产阶级艺和美学战略作出了初步构建。杨柄的研究成果对于建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艺学和中国当代先进化是有一定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