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透"结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透”结构是比较特殊的述补短语。文章主要研究“X+透”中“透”做补语的词性和意义、能带“透”做补语的词、带有“透”做补语的句子结构的特点、“透”做补语的语义指向等。  相似文献   

2.
王祖嫘 《现代语文》2009,(11):120-122
本文结合现有教材内容和学生常见偏误,从趋向补语的分类、结构、意义和语用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设想。在分类上建议把趋向补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分成两类,教学时进行分级处理;结构呈现上建议突出“把+NVC1C2”结构;在意义上,建议重点讨论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意义,归纳出“来/去”(X来/X去)的两大意义范畴,并提出了引申用法教学中反义趋向补语成对教学和讲解趋向补语意义中心的设想;最后建议在教学中讲解四种趋向补语主要结构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语言符号具有拟象性。汉语时量补语在谓宾结构中的位置形式有“V+O+时量补语(+了)”和“V(+了)+时量补语+O”两种,这是由于谓宾结构所表示的动作的性质有两种,一种是瞬时性动作,一种是持续性动作。性质为持续性动作的谓宾结构中若加入时量补语,其结构为“V(+了)+时量补语+O”,即时量处在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拟象于时量处在动作开始点和动作结束点之间;性质为瞬时性动作的谓宾结构中若加入时量补语,其结构形式为“V+O+时量补语(+了)”,即时量处在整个谓宾之后,拟象于时量处在动作发生后。这两种结构形式的语法特点也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4.
“动+将”式是近代汉语中一种极有特点的结构,它始于魏晋,晚唐五代统一为“动+将+趋向补语”这一形式,于元为盛,明中后期逐渐衰落,最终为“动+了+趋向补语’’所取代。《二刘拍案惊奇》中“动+将”结构的两类,也大体统一为“动+将+趋向补语’’形式,出现在多种句式之中。“动+了+趋向补语”结构亦在该书中频繁出现,并已开始了取代“动+将+趋向补语”结构的步伐,但尚未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5.
口语中的“v/A+死了”和“v/A+得要死”被称作感受程度补语。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提出:“V/A+死了”中“死了”表程度是由结果补语虚化而来,“V/A+得要死”中“得要死”表程度是由状态补语转化而成。先对这两种格式进行具体的描写,进而阐释它们两者的来源、特点,以及语义、语用方面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6.
补语中常出现的“得”被看作是补语的特殊标记。关于结果补语是否有“得”作为标记的问题,有三种不同答案。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和可能补语的划分容易混淆,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能把它们分清楚。通过观察结果补语的历时发展情况,得出肯定句中“能 VC”式和“可以 VC”式的使用频率多于“V+得+ C”式。结果补语中也有补语标记“得”的出现,标记论和语用原则能解释这一原因。  相似文献   

7.
主要以语义指向为标准,通过大量的例子对及物动词受事宾语与粘合结果补语同现的两种形式:“V+O+V+C+了”式和“V+C+了+O”式作了分析。具体分析了补语的语义指向施事主语(C→S)时,补语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C→V)时,补语的语义指向受事宾语(C→O)时和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句中其他成分时,“V+O+V+C+了”式和“V+C+了+O”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古本《老乞大》的动补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本《老乞大》里有四类补语:结果补语、状态补语、趋向补语和可能补语。充当状态补语的成分有三类: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主谓短语,《老乞大》里有不少单纯形容词构成“V 得 C”的例子,其中有些可以凭借形式标记确认它们为状态补语;趋向补语既有粘合式(动 趋)的动补结构,又有组合式(动 将 趋,动 得 趋)的动补结构;可能补语有“V 得/不得”、“V 不 C”等几种格式,但这两种格式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  相似文献   

9.
“VV”和“V一V”都可以带趋向补语。其中,“V一V+趋向补语”格式主要见于明清之际的江浙籍作家作品,“五四”以后逐渐消失,可能是吴方言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在我们所见的清中叶以前的白话作品中,“VV+趋向补语”格式仅见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两部作品,最初可能是山东方言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后来被现代汉语部分方言继承。  相似文献   

10.
元代汉语的可能补语结构根据“得”的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得”充当可能补语,一类是“得”作为可能补语结构中的中置助词。元代汉语的可能补语结构形式比较丰富,可能补语结构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在元代已经形成较为对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VV/V-V+结果补语"格式源流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法研究者普遍认为,动词重叠后面不能带结果补语。实际上,“VV/V—V+结果补语”格式明末清初白话作品使用较多,其余一些明清白话小说中也可见到这种用法。“V—V+结果补语”格式似乎“五四”以前就被淘汰了,“VV+结果补语”格式则被上海话、绍兴话、昆明话等现代汉语方言所继承,在现当代的一些文艺作品中,也不时可以见到这种格式,近年来这种格式的使用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童晓峰 《学语文》2014,(3):62-63
一、述补结构 在N1+V1+(N2)+V2+(N3)这个格式中,有一些句子是以V2P为目的补语的,即在句法上,目的补语V2P内部是由一个表示目的的功能范畴Purp扩展的,在汉语中,功能范畴Purp常常可以语音实现为“来∕去”,  相似文献   

13.
“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的“动(形)+死+……”这一结构形式中,“死”可以表示三种意思:①表示死亡。②表示不活动,不可改移,丧失作用等。③表示达到极点。这三种不同意义的“死”以同样的形式构成了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面对同样的结构形式如何判定“死”的意义及其充当的补语的类型,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语义、句式变化和时态变化三个方面做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死”的词性。  相似文献   

14.
某些带“得+补语”的句子和谓语最相关的“主体”可以在“谓语+得”之前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也可以在“谓语+得”之后作补语部分的主语而语义相同。这一语言现象得以成立需具备若干基本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这种句子的谓语和补语的语义必须共同指向整个句子主语或补语部分的主语  相似文献   

15.
用“结果补语小句理论”可以很好地分析处所义结果补语结构。可以假设处所义结果补语结构中包含一个空的谓词“有”,也就是存在句中的“有”。这个假设不但可以解释为什么处所义结果补语结构中宾语一定是不定指的,还可以解释介词“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周园 《现代语文》2006,(1):24-26
一、引言 动词拷贝结构是一种非常年轻的句法格式,大约只有两三百年的时间。动词拷贝结构的抽象格式为;V+O+V+C。其中,V为动词,O为宾语,C为补语。两个V代表同一个动词,前者带宾语,后者带补语。例如。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汉语中,性质形容词和一部分动词后可以出现极性程度补语。极性程度补语在语法、语义、语用上有自己的特点。充当极性程度补语的词有"极、透、死、坏"四个。这四个词在充当极性程度补语时,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个性差异;它们在充当结果补语与极性程度补语时意义是不同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8.
“动 将”式是近代汉语中一种极有特点的结构,它始于魏晋,晚唐五代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这一形式,于元为盛,明中后期逐渐衰落,最终为“动 了 趋向补语”所取代。《二刻拍案惊奇》中“动 将”结构的两类,也大体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形式,出现在多种句式之中。“动 了 趋向补语”结构亦在该书中频繁出现,并已开始了取代“动 将 趋向补语”结构的步伐,但尚未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19.
极性程度副词“极”是由名词性“极”语法化而来,充当程度补语的“极”须和“了”连用形成“X+极了”结构才能完句。“X+极了”中的“X”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一般认为限定为性质形容词和表示心理、生理活动的状态动词,有的情况下“X+极了”并不遵循这一规律,并且“X”的范围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X+极了”结构对“X”的选择机制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20.
柴彦莉 《文教资料》2010,(10):41-42
像“一个”、“一遍”等这样的数量短语用在动词后到底是宾语还是补语,容易混淆不清,向来是语法教学中的难点。对这种“动+数量短语”结构,应根据其中量词短语的性质而定。如果是物量短语,就是动词后的宾语;如果是动量短语,则是动词后的补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