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17世纪开始,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不断穿越中国的国界进入了东南亚国家。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苗族迁入越南主要有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越南的苗族主要来自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从19世纪开始,有一部分居住在越南及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又零星地、渐进地迁入老挝、泰国及缅甸,也有一部分苗族在这些国家中相互迁徙。苗族迁入东南亚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及其它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苗族口传经典中有关于苗族祖居地的情况、苗族迁徙的缘由及其迁徙的历程。作为无文字的苗族并非是没有历史的民族,作为经典叙事的苗族古歌不仅是苗族的信息系统,而且是苗族民族认同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并影响社会的构成。根据不同区域苗族古歌关于祖居地和迁徙历程的叙述,可以得知苗族在远古时期就是中国南方一个分布范围较大的族群,至少东起洞庭湖西部河流的下游,西到古巴蜀的南部山地,也就是长江上游中游的交界地带。历史上的苗族因不同原因,都有一个从河流的下游向上游的云贵高地迁徙的过程;尽管因迁入不同的生态环境,苗族内部差异增大,但其社会的深层结构仍有相似之处,即各族群对于死后灵魂回归祖居地及其祖先的迁徙历程十分重视,这也是各方言区各支系苗族古歌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苗族史诗主要有创世史诗、婚姻史诗和迁徙史诗。创世史诗探究宇宙初始、天地万物的起源、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婚姻史诗有着“关于过去的回忆”,留下了“历史的影子”;迁徙史诗记载了民族悲壮的迁徙史。苗族史诗孕育着十分丰富的哲学社会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4.
芦笙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芦笙伴随着苗族迁徙,芦笙是苗族信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芦笙是苗族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苗族历史文化特征可以概括为——纵跨数千年历史,横越数千里地域。千百年的征战,千百里路的迁徙。先由北而南,后由东南而西南。这样的社会生活背景,形成了苗族社会普遍存在的“迁徙文化”。长时期大幅度的全族性迁徙,使苗族社会及文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今天苗族支系众多、方言差别大、服饰类型多样化等原因造成苗族文化系统建构因素庞杂的历史特质。  相似文献   

6.
国内对改土归流以及苗族迁徙的研究卷帙浩繁,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主要散见于各种通史和其他研究资料中,缺乏对改土归流与苗族迁徙之间关系的系统论述。本文主要是从苗族迁徙、改土归流以及改土归流对苗族迁徙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改土归流对苗族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民族识别的基本要素之一。由于中国南方许多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民族历史和文化主要靠口耳相传,聚居在武陵山的土家族和居住在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的苗族就是典型的例子。例如,土家族早期历史、民族迁徙、早期的社会生活只能从《梯玛歌》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地区。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的音乐和舞蹈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地考察贵州西江苗族,对比亚鲁王的故事传说,指出苗族(贵州苗族、广西苗族、湘西苗族)的来源与迁徙,从亚鲁王的传说、苗族的语言、贾理、古歌等来梳理一条比较清晰苗族迁徙路线。  相似文献   

10.
贵州松桃苗族民歌是松桃苗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的流传都并不广泛,仅仅只在本县流行.它是随着苗族人民迁徙到松桃,在长期艰苦的迁徙生涯以及以后开疆拓土,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当中产生的.苗族民歌是苗族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文化血脉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活跃的细胞.本文对松桃苗族民歌进行简单的梳理,对它的种类进行分析,剖析它的音乐特点和音乐价值,与它在苗族人生活中的地位.通过分析让更多的人了解“松桃苗歌”,弘扬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让大家都来重视这一不多见的民族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11.
习俗是一种行为化了的文化形式。习俗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苗族的习俗相当完整和古老。习俗对于苗族来说 ,它的作用比汉族或其他民族要大得多。苗族基本上是一个“风俗统治”的民族 ,传统的习俗渗透在它生活的各个方面。苗族的生活习俗最突出的是服饰。苗族的婚姻习俗共同特点是通过歌舞的形式用集体交往的方式来进行情感交流 ,作为择偶的手段和方法。苗族的生产习俗、丧葬习俗、节日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86名苗族初中生的学习乐观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苗族初中生的学习乐观整体上表现出积极趋势,但其结构的内部发展不平衡,学习效能乐观明显低于学习期望乐观,并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学习乐观水平较低;(2)苗族初中生的学习乐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一定的年级差异;苗族学生的学习乐观水平显著低于汉族学生;(3)各来源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包括烦恼倾诉、团体参与)对学习乐观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玲  蒋玉娜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1):86-87,90
采用“当代中国国民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所编制的中国人价值取向问卷(QCVO),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学院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考察汉族、苗族、侗族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结果表明,汉族、苗族、侗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体趋势相似,在金钱权利、从众认同、公众利益取向上存在差异。根据研究设计的人口统计学变量,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湘西苗族在历史迁徙中,不断地改造自然和发展生产,其传统服饰款式也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发展过程,它的生存与传承也是与其生态系统调适以求平衡的发展过程。从生态适应视角来考察湘西苗族服饰的传承发展对当今社会生活和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苗族由于各种原因迁入了越南,发展成了现在越南的赫蒙族。论文对越南赫蒙族的人口分布及经济变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任晓萍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18-20,52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民族。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审美理想以及传统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就服饰而言,虽然长短各异,式样纷呈,但色彩浓烈厚重,挑中带绣,花团锦簇,显示出赫然的民族艺术特色。白、蓝、青等色彩及女装的桃花乡朵,银饰的雍荣华贵风格,作为艺术,它凝聚了苗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体验,给人以雄伟、秀婉交融的自然情趣。  相似文献   

17.
湘西苗疆边墙的军事防御与控制功能已经逐渐消失,由苗疆边墙而带来的白帝天王崇拜的复兴在边墙修建时期成为缓解苗、汉冲突,整合社会秩序的对话工具,在苗疆边墙地区军事冲突消失后的今天,仍然成为苗、汉、土家族民众调适内部冲突,维持群体关系,倾诉内心痛苦,释放焦虑情绪,表达心中期望的对话渠道。苗疆边墙地区的苗、汉、土家族民众凭借白帝天王崇拜化解内部冲突,整合社会力量,逐渐达到相互间平等对话、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苗族古歌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一种综合的文化形式,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存在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古歌的当代生存形态进行多个层面的观照,从中反映其在当今时代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19.
论客家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华夏汉族一个民系,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近千年历史,其文化的构成主体是古中原文化,途中汲取了江淮文化的养分,进而与聚居地的闽粤赣三角边地的少数民族(畲、苗和瑶族)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客家文化,从而显示了客家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20.
1928年至1933年,沈从文写下了一系列“苗族传奇”,他取本位立场,用两套笔墨深描苗族民族性格的二重性:一方面深描出湘西苗民勇于追求的进取精神和追求自由自在、本真的生活状态的民族特性;同时深描出苗族忍让退却、封闭保守的性格劣质.“苗族传奇”凸现了苗民复杂的矛盾的民族性格,显示了沈从文作为苗族的自豪和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