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理应受到社会上人们的同情。因为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身体,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灵魂,于是他成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然而,对于他的如此悲惨的命运,在《孔乙已》一文中却没有一个人去同情。相反,周围的人们无不“笑”他!那么,他们为何都“笑”他?这里,不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们各自的“笑”意吧。  相似文献   

2.
读《孔乙己》,恰如欣赏一部充满笑声的悲剧;教《孔乙己》,正像品尝一盘略带苦涩的茴香豆……一、他从笑声中走来小说以“笑”贯穿全文,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一“笑”,既造成了悬念,又笼罩全文。笑声中走来的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不伦不类的样子,鲁迅先生只有在悲愤中才能勾画出来。而看客、酒客的笑便只徒有其表了。他们笑他脸上的伤疤,笑他以“窃”换“偷”的狡辩,笑他没有进学甚至笑他没有名字。由外到内毫不手软地揭开他内心的伤痛,直到有人哄堂大笑为止,这笑声也就成了与茴香豆同根的调料了。这笑声中,短衣帮的笑最具魁力,他们近乎是刁钻的、“不见黄河不死心”的笑,非要把孔乙己剥个体无完肤不可。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其品行未必比孔乙己高,笑的过程简直就是“同室操戈”,实质就是“受害者”笑话“牺牲品”。如果说短衣帮的“笑”是愚昧的、无知的,至少是无聊的,那么咸亨酒店老板的笑便是另有所图了,他已把孔乙己当成了类似茴香豆的下酒料,是否可以理  相似文献   

3.
读过《孔乙己》的人都知道,孔乙己穷愁潦倒、迂腐不堪却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是典型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的存在似乎除了充当笑料之外,别无他用。  相似文献   

4.
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为了揭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又创作了第二篇现代白话文短篇小说《孔乙己》。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借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科举制度发起猛烈攻击。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除了文中孔乙己说的“不要取笑”中的一个“笑”字外,全文就有十三处写到笑。文章以“笑”贯穿全文,自始至终扣住一个“笑”字,虽只一字,却表现了“众人”的精神面貌,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个突出标志。  相似文献   

6.
提到孔乙己,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因为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孔乙己》一直都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读过初中的人都“认识”这位“大名鼎鼎”的无冕“秀才”. 说到这篇小说的线索,大多教材分析和教师讲解都认为:“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于职务的关系,“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描写孔乙己.这样归纳很有道理,也很“直观”,教师便于讲解,学生听起来易于接受.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认为“笑”也是贯穿这篇小说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中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鲁迅先生的得意之作。这篇小说意在达到“揭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之目的。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揭示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相似文献   

8.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就揭示了生活中悲剧和喜剧产生根源的一致性,因此,鲁迅的小说的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总是互相联接,互相渗透的。《孔乙己》就是以“笑”贯穿全文,以喜衬悲的悲剧。孔乙己正是人们的笑声中登场的,他穷到无以为生的地步,仍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仍然保持着比劳动者高出一等的优越感,极力维护着自己读书人的体面。满口“之乎者也”的,不由令人发笑。当人们戏弄他,特别是用“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来取笑他时,孔乙己立刻变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相似文献   

9.
黄天铨 《现代语文》2006,(12):41-42
六十年代初,叶圣陶就在章中指出:“《孔乙己》的写作“从‘才可以笑几声’说起,以下一连串说到笑”,“这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串着的”[1]。以后,不断有研究在章中论及《孔乙己》中的“笑”,概括其观点,大致有三:一种认为《孔乙己》就是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反而遭来阵阵哄笑的畸形现实,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群众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的严重问题”[2];另一种认为“由于孔乙己身上处处散发着腐朽的孔孟之道的臭气,  相似文献   

10.
鲁迅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的成功之处确实有多个方面,本文拟就《孔乙己》中“笑声”描写的作用作一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对孔乙已这个清末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2.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写的一篇力作,小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在教学中,我运用对比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江新权 《阅读与鉴赏》2008,(1):33-33,32
孔乙己是个悲剧人物,造成他这种悲剧的原因不只是封建科举制度,更有封建社会那种世态人情。在小说中,生活在孔乙己周围的人物对他非但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无一例外对他有一种悲凉的冷漠,这种冷漠的世情也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结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为文本,从孔乙己本身言行的可笑论述了其实可悲的命运,从这种性格产生的典型环境阐明了封建社会冷漠的人际关系,最后又从短篇小说的特征上分析了鲁迅先生"窥一斑知全豹"的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鲁迅《孔乙己》是写知识分子的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中走完他悲剧的人生。笑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鲁迅《孔乙己》是写知识分子的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中走完他悲剧的人生。笑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笑”字出现的频率很高,粗略统计有14个之多。孔乙己作为主要人物,不仅在笑声中出场,也在笑声中离去。“笑”贯穿了孔乙己的一生,也贯穿了全文,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刻揭示了主题。教学时,可以抓住“笑”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剖析“笑”中呈现的复杂人性特点,理解文本潜在的深意。  相似文献   

19.
《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20.
赵正奇 《商洛学院学报》2010,24(3):F0003-F0003
果戈里说过,喜剧是一种艺术,引起笑的矛盾,应是社会生活矛盾的必然反映.<孔乙己>全文有十二处写到"笑",有附和的欢笑,有随便的众人哄笑,有旁人的说笑,更有幸灾乐祸的嘲笑.在不断爆发出来的笑声中,孔乙己的迂腐没落的悲剧性格得以深刻揭示,写出了他周围群众的冷漠麻木.我们讨论欣赏笑的艺术,把握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对于理解鲁迅的战斗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