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首先通过小说《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多萝西娅的两次婚姻,总结了作者的女性观与婚姻观。接着借助"隐含作者"理论,特别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分析了造成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女性观与婚姻观的巨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吴尔夫开始,不少评论家尝试用女性主义来阐释奥斯丁的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分析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关怀和独立意识等。但是由于历史和作家个人经历的原因,《傲慢与偏见》中也流露出一定的男性立场。剥离作品中隐含的男性立场。  相似文献   

3.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体现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日常交际中的一些例子,对人际功能的表现方式进行隐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教学中对隐性知识建构存在严重问题,即重教轻学,重知轻智,重记轻思,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隐性知识的自主构建。本文着重探究了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中隐性知识构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语用隐含十分丰富,分析研究这些隐含对于理解原著和鉴赏译文得失十分有帮助.本文按照言外行为的类别,对<红楼梦>人物话语中的语用隐含进行区分,并综合运用语用学中的语境、预设、会话含义等理论对所撷取的人物话语例子进行详尽分析,从语用隐含的角度计论了翻译此类文本所应达到的"对等"标准,并据此对有关译文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6.
"三极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应用于批评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该理论还存在着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的空间。尝试以"立体式三极建构"将《西游记》中取经队伍的人物关系结构予以分析,并构建起一个多维立体的人物结构框架,可将人物关系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韩少功的《归去来》是他的第一篇寻根小说,其"归乡、寻根"的叙事模式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小说采用了不可靠叙述手法,从费伦提出的不可靠叙述的三种类型,即"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叙述"、"伦理/评价轴上的不可靠叙述"和"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叙述"来分析,《归去来》中的叙述者并非是完全可靠的,小说不可靠叙述的运用,更彰显了作品主题:知青一代人寻根途中尽管迷茫,却仍不放弃追寻自身价值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8.
徐爽 《职大学报》2007,(2):59-60
一道数学题能否正确、迅速地获解,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地发掘并使用题中的隐含条件。从它的内在结构看,隐含条件可归纳为制约型、补充型,导向型和综合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概念意义和篇章意义出发,以《华尔街日报》对中国“新丝绸之路”构想的新闻报道为例,探究隐性评价的表现方式和对表达作者意识形态立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为特重德性德行亦即内圣外王之道的曾子学派的作品,其文本完成于战国中前期至西汉初期二三百年间.<大学>秉承了二王三代圣贤一以贯之的实践和学思传统,由此具备了上升为儒家经典的思想基础.经过董仲舒、韩愈,特别是朱熹、王守仁的阐扬,<大学>在中国历史社会中发生了愈益重大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寒夜》从叙事和心理两方面安排情节 ,铺陈笔墨。叙事方面 ,小说从两条线索展开情节 ,并与矛盾冲突的三个层面 ,即家庭冲突、社会冲突、自我冲突紧密结合 ,组成网状结构。心理方面 ,小说把横向剖析人物矛盾和复杂的心理内涵与纵向展示人物艰难而曲折的心路历程结合起来 ,多角度、多侧面地挖掘人物的心理空间。小说还通过人物的梦幻和感觉把叙事和心理勾连起来 ,形成完整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12.
德育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有效补充,是符合高校学生心理特点的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高度重视德育隐性课程建设,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建筑设备》课程特征分析,建构其课程模块,形成课程体系研究表明,课程模块的建构应:充分分析课程的特征,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导向,"精"、"简"教学;研究教学方法,贮备丰富的教辅资料,采用多样、多元教学;注重动手能力,设置精要练习;把握学习状况,现场解决困难,及时优化教学计划。达到改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不可靠叙述者的理论由韦恩·布思在其著作《小说修辞学》首次确立,一经提出便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对于如何界定叙述者的可靠与否,学界却始终存在很大分歧。在对众多观点的归纳中可以看出,界定不可靠叙述者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参考系。这个参考系既不能完全由作者判定也不能完全由读者确定,而应该从作品本身去判断。  相似文献   

15.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以往教学中,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不仅降低了思想政治课的信度,教学效果也不好。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隐性教育,并将其渗透到《形势与政策》教学之中,真正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6.
学生品德形成具有内隐学习的特点,内隐的、下意识的学习对道德教育有重要意义.学生每天置身于校园中,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产生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并提出创建对学生品德形成有积极影响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体育报》奥运报道中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研究视角,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并从微观层面重点考察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至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期间《中国体育报》6届夏季奥运会报道中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对《中国体育报》六届夏季奥运会报道的内容分析表明,《中国体育报》对“民族认同”议题的报道较为重视。该报通过精选在奥运会中的体育事件,加以强调,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成为体育与民族认同之间的接点。  相似文献   

18.
隐性教育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隐性教育功能。馆员在服务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知识素质、情感素质及交际素质都具有多样性的隐性教育功能,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时应以系统性为原则、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叙事作品的伦理是个体视域下,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构建具体道德观和伦理意识,以及读者与文本、作者、人物进行对话的一种伦理价值. 当代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别让我走》承载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故事情节的选择、故事人物和隐含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伦理道德的流露,则是读者进行伦理判断的依据.围绕小说中"攫取克隆人身体器官"这一核心事件,本文通过援引修辞叙事学理论,针对黑尔舍姆学校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着重分析人物叙述者、隐含读者和隐含作者各自做出的伦理判断,以期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阿丽思镜中奇遇记>(1871)(以下简称为<镜>)为例,从语音、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分析了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在特定的情景下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从而证明语言学角度的研究分析能促进第二外语学习者对语言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