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在我们算术教学中,“多多益善”的做法比较普遍。有人认为,教师讲一点,学生就知道一点;教师讲的多,学生就知道的多。因此,一上课就滔滔不绝,甚至加油加醋,过多的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讲得多到底好不好呢?下面就我三次教过的同一节教材的不同结果,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钟丽梅 《小火炬》2011,(4):27-27
我的家在岩前头村的山岩边,饲养了几只小白兔,每天我们都去喉食。有一天,我们去喂白兔时,突然发现少了一只,我和妈妈只好分头去找.找了许多地方.也没找到。可是过了三天.我去喂兔子时,发现这只兔子又回来了。我在惊喜之余想到.难道白兔认识家吗?我去请教老师.老师笑了笑说:“你们自己去搞个试验.不是就知道了吗?”  相似文献   

3.
目前教学工作中,有一种提法,要求在课堂上把一课新教材“讲深讲透”。要不要强调“讲深讲透”?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提法有很大的片面性。第一、教师讲“深透”,不等于学生学“深透”。学生只有在“学而时习之”的长期过程中,才能逐渐  相似文献   

4.
5.
第一个反问我“比赛非要得第一吗”这句话的是我最得意的学生苏豪。我从三年级接苏豪所在的班级直到六年级,每一次  相似文献   

6.
常有些青年教师捧着教材来咨询:“这篇课文要怎样讲才深才透?”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简要回答是:作为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要透,但不等于也要求我们的学生6~12岁的孩子,也要懂深懂透。也许大家对我的回答会感到茫然。于是,我想做如下解说。一是新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  相似文献   

7.
特别推荐王琳清明时节,全家老小迎着绵绵细雨,捧着鲜花,外出踏青扫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也是大江南北一年一度一道醒目的风景。在文明时代,缅怀亲人的恩德,寄托自己的哀思,既是人之常情,也有利于现代人继承传统,激励家风,构建和谐社会。高志强小朋友的作文《您过得还  相似文献   

8.
史军 《少年月刊》2022,(23):36-37
<正>植物当然会得癌症,比如说叶子上长了虫瘿,树干上长了大瘤子,油茶的果子变成了气球一样的茶苞……只不过,植物即便是有这些癌症症状,也不会影响植物体的正常生长,或者说对植物的正常繁殖影响不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类惧怕癌症,而植物能与癌症和平共处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什么是癌症。虽然癌症这个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能真正理解其含义的人不多。癌症是一种病症,这看起来似乎是一句废话,那我们来加个定语,癌症是因为生物体内一些细胞脱离了死亡程序而产生的病症。这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儿意思了?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的话] 本期辩题的核心是善与恶的关系问题。正方实际上是主张积小善以成大善,因而对小偷的行为采取宽容的态度,认为“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而反方则认为善恶不两立,尽管小偷做了点好事,但他与此同时却在继续伤害其他人,犯下了新的罪恶,因而不能鼓励。两种观点确实都有道理,可惜的是,双方对自己的观点表达得都不够充分。其实正方可以从人性的复杂性上做些文章。每个人心中都是善与恶、天使与魔鬼交战的战场,关键在于哪一方占了上风。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偷的行为确实是对“旧我”的超越。反方也可以更加旗帜鲜明地亮出嫉恶如仇的立场,指出小偷所做的好事并不能掩盖他的罪行,如不悬崖勒马,迟早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为了把道理讲得更充分,更有力,还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事例。比如说,正方就可以举出身边一些同学逐渐进步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嘛。当然,这就需要平时多读书,多积累。这样,我们才能“所向无敌”。陶燕茹同学发挥得更好一些,本期最佳辩手应该是她。  相似文献   

10.
时下在许多地方都有“安全重于泰山”的标语,其实,这是讲不通的。“重于泰山”语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多指人死的意义非常重大,有时也指责任重大。“安全”既不是指人死的意义,也不是指责任,怎么能“重于泰山”呢?还不如干脆说成“安全第一”,显得更简洁,更容易理解,更能够警醒人。  相似文献   

11.
近日,浏览一份旅游宣传册,偶然发现其中某景区介绍里用了"风光迤逦"这一说法,遂在"百度"搜索栏内输入"风光迤逦"四个字,竟检索出约1,720,000个结果.看来,这一说法由来已久,传播广泛.其实,"风光迤逦"是讲不通的.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版)可知,"迤逦"(yǐ lǐ)一词源于文言书面语,形容词,仅有一个义项即"曲折连绵".例如:"队伍沿着山道迤逦而行."再如:"她把眼从窗户望出去,是迤逦不断的青山."(丁玲《小火轮上》)照此说来,"风光迤逦"则解释为风光曲折连绵,这显然讲不通.揣摩错用该词者的本意,一定是想表达"风景秀丽"之类的意思.殊不知,"迤逦"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秀丽"、"美丽"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日前,听了学校一位教师执教的一节公开课——《第一场雪》,下面是这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3.
课文教学必须讲深讲透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人认为 ,一个尽职的语文老师 ,一定要以本为本 ,把课文讲深讲透。因此学习一篇不超过三千字的课文 ,常常花三四个课时 ,甚至五六个课时。这种作法 ,错就错在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来就有一定的“模糊性”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如《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这些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就有五六种观点。教师把课文讲深讲透 ,讲的又是一家之言 ,学生就往往再也提不出别的见解 ,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把教材讲深讲透 ,势必就要以教师为中心 ,把学生放到消极被动的地位 ,势必就要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上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天气真是太热了,牛牛和小伙伴们来到池塘边玩水.突然,豆豆不小心掉进了水里,牛牛想要救他.宝宝,请你看一看,牛牛的这些方法用对了吗?请在安全的方法上面打√,危险的方法上面打×!  相似文献   

15.
您做得对吗     
去年“六一”的时候,我们和2班进行了一场拔河比赛。哨声一响,我们就开始用劲,我的耳边只听见“加油,加油”的声音。最后我们终于赢了,同学们高兴得跳了起来。可是2班的王老师说:“不行,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你们就拔了,重来!”我们只好重新拔,结果又赢了,同学们跳得更高了。王老师  相似文献   

16.
圣诞节快到了,还有元旦,想想这些节日就高兴,不过又想到这是今年咖啡猫最后一次出场了,又不高兴。祝大家圣诞快乐,下次只好明年再见了,明年的《奥妙》会更幽默、更吸引人,你一定不会失望的!我们有时候以为自已长大了,总是自以为是地明白了许多常识,其实真的的这样吗?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哦!在科学实验室你也许能发现你还不知道的!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几乎没有得满分的。我觉得这是极不合理的现象。学生作文为何不能得满分?原因很多,有人认为学生作文总是有些毛病,不能得满分,有人认为学生作文再好也不是十全十美,不能得满分。这些认识固然有些道理,但给学生的印象是:作文高不可攀,永远达不到顶点。  相似文献   

18.
4岁的多多常叫肚子痛,医生给多多全面检查后,做出小儿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妈妈疑惑不解——  相似文献   

19.
一个女孩最美丽的时刻是当她披上婚纱出嫁的时候。如果你正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就请假设你的男友突然被调派到一个孤岛工作,有一天你心血来潮想去找他,从你的决定可以反映出你的恋爱问题和"嫁出率"有多高。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赤壁赋》一文有一处注释不妥当。《赤壁赋》第三段结尾一句是“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课下注释 (2 2 )将其中的“骤得”解释为“数得 ,即多有所得”。根据文章语境分析 ,因为“羡长江之无穷”却无法一下子实现 ,也无法很快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