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学是一个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困难.而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学习知识.故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主动融入课堂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本文就初中数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期提高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课堂主体,单纯性地向学生讲述知识,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降低学习兴趣。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学法指导,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保证其在积极参与学习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故此主要从学法指导概念、原则角度出发,总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要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将教师"教的课堂"逐渐转变为学生"学的课堂",将教师"教知识"转变为教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从而达到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下  相似文献   

4.
吕效国 《文教资料》2006,(23):53-54
新课程标准倡导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教育者,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便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1.重新审视多媒体辅助教学1.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1.2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由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  相似文献   

5.
一、课件教学运用的优势 1.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件教学的运用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并赋予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学生的"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6.
正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要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将教师"教的课堂"逐渐转变为学生"学的课堂",将教师"教知识"转变为教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从而达到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下面,笔者根据多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  相似文献   

7.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就必须对习惯化的传统教学进行深刻审视和反思,并在"四个转变"中实施创新教学. 一、从依赖性教学转变为自主性教学 传统教学把教学活动变成教师居主宰地位,单向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处于被动适应和服从教师的状态,强调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教师低估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教师灌输得越多,学生就会学得越好.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是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强行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学生一味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新课标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受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一味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都有着不利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增效减负,变"教课文"为"教语文...  相似文献   

10.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学生学习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被动的听,其实很多知识都是难以当堂消化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遇到问题就问,等老师解答”的思维定式,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