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架书库中,每册图书书脊面向读者,立式排列于书架上.读者在书库中查找图书时,首先是查看书脊,这样图书的书脊会被频繁地触摸,日久天长,图书的破损往往先从书脊开始.  相似文献   

2.
目前,不少图书馆的阅览室实行了开架制,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是,开架阅览室的图书怎样排架才能做到清楚而不乱,即方便查找,又便于归架和整架呢?下面就我馆开架阅览室的图书排架问题谈几点体会。一、四次变革的回顾我馆阅览室自1980年起逐步实行开架制,在图书排架问题上几经周折,始终在探索中前进。开始我们采用色标法,最初是在书脊上划横杠,后来改成在书脊上用不同颜色标写英文字母,同时用颜色和英文字母两  相似文献   

3.
一、索书号仍宜写于书脊上部或下部适当空处1、图书是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传播者,有解放思想和生产力的能量。索书号是由分类号、书次号和辅助区分号组成的。书标是索书号的载体,是每本图书在整个藏书组织中所处位置的标志,也是图书排架、读者索书和藏书清点的标志。贴书标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之一。贴书标本来是为了索书方便的,但目前有的图书馆采用杜定友于书脊底部往上3公分处贴书标办法却有悖于索书方便。此一贴书标问题也就是索书号在书脊上所应处位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磁条粘贴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朋  田洁 《图书馆建设》2002,(4):112-112
如今 ,几乎所有的图书馆 ,尤其是高校图书馆都设立了开架库 ,而磁条式图书监测系统的安装有效地防止了图书文献的丢失 ,保障了开架服务的质量。它的监测原理是在一个特定的闭环电磁场的作用下 ,利用粘入图书文献书脊中的磁条的高导磁特性探测出信号以驱动报警 ,达到保护图书文献的目的。然而 ,只有正确而巧妙地对磁条进行粘贴 ,才能达到其防盗功能。现就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1 胶水影响磁条的灵敏度。磁条粘上胶水有可能氧化生锈。这是其一。其二 ,磁条粘上过多的胶水被放入书脊中 ,纸张收缩可导致磁条收缩 (不平整 )引起的应力使导…  相似文献   

5.
看了《图书馆学刊》1989年第三期上何建新同志《也谈书标粘贴位置》(以下简称何文)的文章。笔者对“书标贴于书脊空白处为好”的意见不敢苟同,因为在手工条件下,书标还是贴在书脊最下端较好。 1、何文说:“目前国内外出版的图书书脊上的书名、著者、版次、卷号和出版社等,没有固定位置,所以书标贴于书脊最下端免不了要遮盖书脊上的一部分信息。”但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外出版的书,绝大多数图书在书脊上一般只有书名著者和出版社三项,且有固定的位置,通常是书名在上,著者居中,出版社在下。区区书标远不能遮盖书脊上的大部分信息。最多只能盖注”出版社”三个字,这对读者素书并无妨碍。  相似文献   

6.
在书店的特价柜,常可以见到散文集。在笔者珍藏的名家散文集中,就有一些是从特价柜上“淘”来的。一些散文集为何滞销呢?据我的体验和分析,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一、吃了“闭架售书”的苦凡没有全部开架售书的书店,总是把散文集与小说一道归入文艺类闭架出售的(全部闭架售书的书店就更不必说了)。一般说来,散文集本子簿,书脊上排印的字体小,放的位置又不显眼,读者在柜台之外是很难  相似文献   

7.
改革声中,北京市新华书店从去年10月继王府井书店实行开架售书之后,又有西四、地安门、北京展览馆、海淀、甘家口、公主坟、魏公村、香山、清河、石景山新古城门市部和海淀区的高等教育书店和一些大专院校内书亭等二十五处都因地制宜地实行了开架售书。一、开架售书的好处。(1)从图书销售上看普遍加大了销货量。如:西四门市部闭架时每月大约销售八万元左右,九月份实行开架后月月销货量上升,九月份销十万零五,十月份销十万零八,十一月销十一万。(2)销售方式改变后读者可以直接接触书,一些薄书脊的小册子读者也能自由翻阅,使部分死书变活书。  相似文献   

8.
粘贴书标仍然是各类型图书馆、资料室分编加工图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程序。但书标粘贴的位置,各个馆、室很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下面三种情况:①贴在书脊的最下面;②贴在距书脊下端2或3厘米处;⑤贴于书脊的空白处.究竟哪一种方  相似文献   

9.
科技期刊书脊名称亟待规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姜志静 《编辑学报》2003,15(6):430-430
GB 11668-89《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书脊规则》规定,期刊及其合订本书脊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mm时,应设计书脊并刊印书脊名称.科技期刊的书脊应完整地刊印包括刊名、出版年、卷次和期号.书脊名称可采用纵排或横排方式:对于中文版纵排的书脊名称,应由书脊上部向下逐字排列.如果书脊太薄(小于5mm),可在封底紧靠书脊边缘不大于15mm处印刷与书脊名称内容相同的边缘名称[1].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1668-89《图书和其它出版物的书脊规则》已于1989-10-12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并定于1990-06-01起实施。 标准规定了书脊的定义、内容和设计规则。它适用于一般图书、系列出版物、多卷出版物、期刊报告、文件(如盒装文件和盒式磁带)以及拟上架的类似出版物。不适用于外文版图书及线装书。 书脊是连接书的封面和封四,以缝、钉、粘或其它方法装订而成的转折部位,包括护封的相应位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代图书馆对图书自动盘点的需求,基于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了图书馆图书盘点系统。使用Mask R-CNN深度学习网络对书脊图像进行实例分割,再对分割后的书脊图像提取书架号和书名位置并进行文字识别,最终对书架号和书名两步验证确认书籍是否乱架。通过实地采集图像并测试表明,本文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书脊图像能够实现较好的分割和识别效果,能够准确地检测出乱架书籍,适合搭载在图书馆自动盘点机器人上,可以有效提高图书盘点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出版印刷部门,还是图书情报部门,它们的工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人们创造、累积的知识广为传播出去,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实现书刊文献工作标准化正是完成这项任务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编辑出版部门对书刊上的一些必要的项目记载不全。图书的封面和书脊上,如果不是特别情况,一般都印有书名,著者和出版社名称,这在书店陈列发行和图书馆的开架阅览给读者  相似文献   

13.
GB1168-89《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书脊规则》(以下称《规则》)规定,图书的书脊厚度≥5mm时,应该设计书脊."书脊名称"是指印在书脊上的内容,应与其封面、书名页上的名称……  相似文献   

14.
目前 ,多数设计者在设计封面时主要把精力用在了封面上 ,而忽视了书脊的设计 ,还没有真正对书脊和封底的设计加以重视。我们知道 ,图书在销售和收藏时都是竖立在书架上的 ,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书脊。书脊色彩和式样设计的水平高低 ,直接影响到读者的视觉感受 ,由此说明书脊设计的重要性。国家对书脊设计有标准规定 ,凡是厚度在 5mm以上的图书 ,都必须对书脊进行设计 ,这里所说的设计是利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设计。其书脊设计内容应包括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 ,是丛书的还应有丛书名。从艺术上讲 ,应对书脊所包含的内容在字体、字号、色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书脊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环节。书脊设计的艺术性、整体性及功能性无不体现书脊在整个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它还具有提供审美愉悦和吸引潜在顾客,促进书籍传播与销售的功能。书脊设计因受舞台空间限制而难点颇多,下面就书脊设计的定位和设计手法等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GB1168—89《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书脊规则》(以下称《规则》)规定,图书的书脊厚度≥5mm时,应该设计书脊。“书脊名称”是指印在书脊上的内容,应与其封面、书名页上的名称一致。若图书太薄,可在封四上紧挨书脊边缘不大于15mm处,印刷边缘名称。《规则》颁布至今已整整13年,但执行情况如何?近期笔者对我院图书馆订购的  相似文献   

17.
对2010年出版的200种学术期刊的书脊编排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很多期刊的书脊编排不符合GB/T 11668-1989<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书脊规则>的规定.对学术期刊书脊编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学术期刊书脊编排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拙文《采编方法的两点改革》发表后,得到了锦生老师的指教(见《图书馆》1990年第1期《关于“采编方法的两点改革之我见》)深感荣幸,由于此两点改革是从县馆的工作实际提出来的,所以有些考虑不周,锦生老师的意见使我增长了见识,但对于平书脊底端贴书标的异议却不敢苟同,锦生老师认为此法不可取,主要理由是认为笔者“没有进一步考虑到书脊底端是最容易破裂的部位,在这个位置所贴的书标上的索书号极易因书脊底端的破裂而显得模糊不清。”但据对本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图书卖场销售面积不断缩减,图书品种持续增长的形势下,书脊已成为传达图书相关信息的重要载体,书脊设计的优劣,对图书销售将形成实质性影响。文章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对图书书脊包含的内容、影响书脊设计的因素、书脊设计的关键点以及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等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书脊字和书脊格式的选择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卞建南图书封面书脊字选择得恰当不恰当,书脊天头、地角安排得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图书整体的美观和图书整体的质量。我社对于图书封面书脊字的字号选择,一般由责任编辑发稿时标出。根据日积月累的经验,我们认为按下表所示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