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下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一节中,提到"1945年夏天,斯大林、杜鲁门、邱吉尔在德国的波茨坦会晤,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对此,很多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何苏联参加了波茨坦会议,而公告却没有以苏联的名义发表呢?中国没有参加波茨坦会议,为何却成为公告的签字国之一呢?出现这种与会国与签字国不一致的原因究竟有哪些?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下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一节中,提到“1945年夏天,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德国的波茨坦会晤.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对此,很多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何苏联参加了波茨坦会议,而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一节时,教材有这样一段表述:“这年(1945年)夏天,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德国的波茨坦会晤,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问,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在学习这一内容后,同学们便问:波茨坦会议是苏美英三国首脑会晤,而《波茨坦公告》却以中美英三国名义、而不是以苏美英三国名义发表,其故何如?  相似文献   

4.
5.
波茨坦会议上关英苏三大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各自的立场不同并产生争论。由于德国赔偿问题是一个与德国东部边界、西欧战后经济复苏、政治等相交织的问题,因此三大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极其复杂。而最终美国所提出的“分区赔偿”原则的确立则标志三大国在处理德国赔偿问题上寻求一致的解决方案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京都议定书》与"温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使大气圈层的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经济、社会问题。面对这一现实,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在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一项环境保护协议——《京都议定书》,该协议旨在通过削减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7.
《京都议定书》对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既是机遇又有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机遇挑战,我国应该尽早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型,转变能源结构,完善"循环经济"立法,大力开展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8.
2005年2月16日,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9.
“波茨坦会议”是苏、英、美三国首脑会议,而《波茨坦公告》却是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呢?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柏林西南约27公里的波茨坦塞西林宫(德国前皇太子威廉的行宫)召开。会议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是7月17至25日。率领代表团出席会议的苏、美、英三国首脑分别是约·维·斯大林;哈·杜鲁门;温·丘吉尔。中间休会两天,7月28日至8月2日是会议的第二阶段。由于会议  相似文献   

10.
减少温室气体捧放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我们运用发展的眼光,通过对影响美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综合因素的分析,得出美国在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中可能采取的态度。就它与《京都议定书》而言,美国未来可能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内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京都议定书》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严峻问题的措施,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俄罗斯的批准将决定这一计划的命运。本文详细分析了俄罗斯的态度,客观讨论了它所受到的各方面的影响,并展望了《京都议定书》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英语自学》2009,(7):2-3
联合国高层气候官员周五(6月12日)称——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代表们刚刚结束在德国波恩举行的为期12天的会谈——全世界正在致力于在今年12月前起草出一份新的全球气候公约。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思想内容、人物塑造、语言特色诸方面深刻剖析了台湾作家吴浊流的小说《波茨坦科长》的优缺点。小说通过范汉智、玉兰、陈德清等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刻画,以及社会环境的描绘,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台湾社会阶级压迫依旧,社会腐败、不平、不文明依然的阴暗面,表现了深刻的时代主题。文中也正确地指出在人物刻画中的某些败笔。  相似文献   

15.
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对气候变暖的原因仍存有争议,甚至有人将之称为是发达国家为推销环保技术与设备而设置的一场骗局.但大多数政界人士和研究者都倾向于将气候变暖的原因锁定为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其元凶首推二氧化碳。有研究证明100年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260ppm(百万分之一),而现在己上升到385ppm,如不加以控制,到2050会上升到700ppm以上。那时候.人类将陷入一系列更为严重的环境灾难中。  相似文献   

16.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17.
经过艰难的谈判妥协,各缔约方终于制定了《京都议定书》。为了促进其尽早生效,中国很快核准了《京都议定书》,而美国在签署之后又予以反悔.这是对作为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之一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破坏。所幸的是,俄罗斯态度明确,有力的维护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针对中芙俄的不同立场。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影响,提出了推动该原则实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的国家问题之一。生态系统同一性与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承担减排义务成为必然,使得用经济手段调节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可能。《京都议定书》给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带来了机遇: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提供了先进的、可操作的模式;但同时它的实施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投降,从而使日本成为最后一个“无条件投降”的法西斯国家。但是通过日本投降的过程可以看到,由于美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利用天皇为其利益服务,日本的投降最终是以军队投降为限定,保留天皇制,实施间接统治为前提的,采取了丢车保帅的策略,为战后天皇制的保留创造了条件,徒有“无条件投降”之形,属于事实上的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日本国内一直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是有条件投降”的论调,中国少数学者也持相同的观点。“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论者都认为:无条件投降是战胜和战败双方都不允许对投降先提出条件,因此,既然在日本投降之前,就有了《波茨坦公告》的“条件”,日本的投降就属于“有条件投降”。但从史实、概念、逻辑、法律等方面来看,受降与投降是两个概念,无条件投降是投降者无附加条件地接受胜利者提出的受降条件的投降,德国和日本是国家无条件投降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